翻译过程与译文的演生:翻译的认识、语言、交际和意义观 750047182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998512 类别: 图书 语言文字 语言学 语音学
《翻译过程与译文的演生:翻译的认识、语言、交际和意义观》以翻译过程为主要论题,从哲学认识论、心理学、语言论和交际论等多个层而步步深入地探讨了翻译活动涉及的文本生成与理解、译文的接受和演化等问题,全方位地论证了翻译的对象、意义的追踪与文本的产生、翻译和演化过程,提出了“显文本”、“隐文本”、交际意义、综合与分析过程、横向与纵向过程、面向意义与面向语言的翻译理念等概念。内容涉及而广,多学科交融,除了阐述翻译理论,还触及对索绪尔、雅柯布森、韩礼德、巴尔特、德里达等两方经典与现代理论以及对中国古典的语言观和美学思想的看法。
编辑推荐
《翻译过程与译文的演生:翻译的认识、语言、交际和意义观》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引论 1.1.1研究目的和意义 1.1.2研究动机 1.1.3研究方法及方法论思考 1.1.4结构及章节安排 1.1.5创新点 第二章翻译的认识过程 第一节康德的认识论 2.1.1认识论与哥白尼式革命 2.1.2感性、知性、经验与范畴 2.1.3判断、综合与知性的立法作用 2.1.4康德认识论对翻译的启示 第二节皮亚杰的图式学说 2.2.1知识的框架:图式 2.2.2同化、顺应与平衡 2.2.3图式的发展与建构 2.2.4皮亚杰学说对翻译的启示 第三节认识的心理机制 2.3.1记忆系统与信息处理 2.3.2记忆的种类及特点 2.3.3记忆机制中的信息加工流程 2.3.4记忆、语言和翻译 第三章翻译的语言过程 第一节符号和文本 3.1.1符号与信号 3.1.2能指与所指 3.1.3识别与理解 3.1.4语言和言语 3.1.5显文本与隐文本 第二节语言的认知功能 3.2.1语言对世界的格式化 3.2.2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 3.2.3语言的"元功能":认知与交际 3.2.4语言与思维发展 3.2.5语言的局限性 第三节语言的眼镜喻说 3.3.1各种各样的镜片喻说 3.3.2康德的知性眼镜 3.3.3语言与隐喻 3.3.4语言与理性及非理性 3.3.5语言与意识形态 第四节语言的工具价值:巴尔特的语言观 3.4.1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 3.4.2语言的"零度"状态 3.4.3现实的语言与可能的语言 3.4.4言与意,筌与鱼 3.4.5梦的语言与无意识 3.4.6诗歌语言与文学翻译 第四章翻译的意义过程 第一节什么是"意义"? 4.1.1意义存在于何处 4.1.2意义如冰山之整体 4.1.3意义之意象与意境 4.1.4意义与文本 第二节意义和语境:内部信息和已知信息 4.2.1什么是语境 4.2.2语境和文本的缺省 4.2.3语境的动态性 4.2.4文本对读者的依赖及译文的合法性 第三节意义的增殖、演变与明晰化 4.3.1语言符号的多义性与单义化 4.3.2语义明晰化与销祛规则例说 4.3.3分析蕴含与综合蕴含 4.3.4"词语有意义"与词义变迁 4.3.5两种"意义":语言意义和语用意义 第四节意义的理解 4.4.1翻译与语用推理 4.4.2翻译的语义理解步骤例说 4.4.3翻译的语用理解步骤例说 4.4.4中央处理模块与理解的效率 4.4.5关联度:心理投入与语境效果 第五节符号指意的工具用法和元语言用法 4.5.1符号学的双重指意:语义和语用 4.5.2文本的信息:表达形式与内容的统 4.5.3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翻译的诗歌功能 4.5.4"意义"和"使用":翻译的文化语境 第五章翻译的程序过程 第一节翻译过程中的理解与表达 5.1.1"解码"与"编码"谬误 5.1.2理解和表达过程中的分析与综合 5.1.3翻译过程的数学模型 5.1.4翻译过程的纵横维度 第二节翻译的纵向过程 5.2.1波普尔的三个世界与文本生成 5.2.2奈达的逆转换过程 5.2.3王宏印的纵向涉入模式 5.2.4翻译等于创作:朱光潜的翻译观 5.2.5翻译不同于阅读或写作 第三节翻译的泛化论:混淆翻译与非翻译 5.3.1翻译的描述性用法与翻译泛化 5.3.2描述翻译学与翻译概念的泛化 5.3.3解释学普遍主义与翻译泛化论 5.3.4翻译的目的性与翻译泛化论 第四节翻译的横向过程 5.4.1本雅明的翻译观 5.4.2鲁迅的翻译思想 5.4.3韦努蒂的异化论 5.4.4横向翻译与中西语言和思维对比 第五节翻译的宏观过程 5.5.1译文演化的基本原理 5.5.2译文演化的宏观透视 5.5.3钱钟书:把读者向原作过渡 5.5.4译文变化的实际状况:以《水浒传》翻译为例 第六章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后记
本书书稿基本根据我的同名博士论文(南开大学2006)内容整理而成,略有增删和修改。我的导师、南开大学王宏印教授说过,一个人能将全副身心投入某个课题的研究与论文写作的机会,只有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才能获得,因此,博士论文作为数年辛苦汗水的结晶可能代表作者学术生涯的最高研究成果。能够将自己的论文以书的形式出版发行,也算个人的努力得到认可,研究的成果终于找到应有的归宿,对付出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母校和单位,对殷殷期盼的学友同道、国家社会有个明确的交代,而不是换得一纸学历证明之后就被尘封在资料室的档案柜里。 将论文整理成书稿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无须多言,但论文本身的写作过程却是甘苦俱在、值得回味的经历。因此,作者不惮狗尾续貂之嫌,将完成论文后的一点感想附于书末,请读者笑谈品评。因为论文的写作经历也是我思考翻译过程的一次思想跋涉之旅。现在旅程已近目的地,暂且可以告一段落,对走过的路途作一简要回顾,亦有论题之外的发现,而且感触良多。 在博士课程学习过程中,我按照导师的要求,在确定研究课题之前,先广泛涉猎哲学、文学、语言学等方面的必读书目。因为只有在贯通这些知识的前提下,才能获得观照翻译现象的理论框架和建设资源。正是在文献阅读阶段,我接触了康德,接触了皮亚杰,接触了索绪尔,并由他们引导进入语言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等领域。从哲学认识论的宏观角度和高度,也让我对已知的语言学和文学原理产生了更深入的理解。
文摘
2.2.2.3顺应 顺应是当客体作用于主体而主体的图式不适应客体时,主体调整图式或在原有图式的基础上创造新图式,以便接纳并适应客体的过程。当主体遇到新情况或新客体时,会试图首先运用旧图式将其同化,当同化不能完全做到时,才会调节或改变主体的原有图式,调节是指个体受到刺激或环境的作用而引起和促进原有图式的变化和创新以适应外界环境,也就是顺应过程。只有在顺应调节发生之后,图式才能更新,然后在新的水平上进行下一轮同化。同化是主体改造客体的保守性过程,而顺应表明了在客体的作用下主体得到改造的过程,所以,同化和顺应这一对机能代表了主客体的相互作用。① 皮亚杰多次指出,顺应发生的前提是主体对某一新客体感兴趣,而原图式又无力将其同化。但主体所面临的新客体不计其数,并不是其中每一个都能引起主体的兴趣。只有当新事物与旧事物既有某些相似之处,又与之有差别时,才能引起主体的兴趣。②主体在同化客体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人们生活在绚丽多姿的客观世界中,这个奇妙的世界从每一角落向我们发放无数信息,主体每时每刻都要接受这些信息,并对其作出反应。只有适宜的刺激才能引起反应。所谓适宜刺激是符合主体需要,能够被主体所同化的刺激。外界刺激中只有一些刺激在一定时刻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因而能被主体所同化。但主体的需要是随适应能力而发展的,那些不适宜刺激将随着主体的需要和同化能力的发展逐渐变为适合刺激,暂时不能被主体所认识的客体,随着认识过程的发展终将会被认识。③
ISBN7500471823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王克友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