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选读读本》是为了配合山东人民版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实验教科书《选读》而编选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读本旨在体现课标精神,拓展学生的阅读写作空间,使其在知识与能力的获得,过程与方法的训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中,得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编辑推荐
《选读读本》: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
目录
《论语》篇
第一单元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的“贵学”与“重教”思想
作品赏读
1.《为政》《里仁》五则
2.《公冶长》三则
3.《雍也》三则
4.《述而》四则
5.《子罕》《先进》《子路》《宪问》四则
6.《卫灵公》《阳货》《子张》四则
文本对读
1.《学而》四则
2.《为政》四则
3.《公冶长》二则
4.《述而》九则
5.《泰伯》一则
6.《子罕》一则
7.《子路》一则
8.《卫灵公》一则
9.《季氏》一则
10.《阳货》一则
活动拓展
名句背诵积累·梳理
经典助读
1.孔子的教学思想(刘锡辰)
2.有教无类与儒学的大众化(颜炳罡)
3.孔子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马振铎)
第二单元 仁者爱人——孔子论“仁”
作品赏读
7.《八佾》《里仁》《雍也》《述而》六则
8.《颜渊》《子路》四则
9.《宪问》三则
10.《卫灵公》《微子》《子张》四则
文本对读
1.《学而》四则
2.《里仁》八则
3.《公冶长》二则
4.《雍也》二则
5.《泰伯》一则
6.《子罕》一则
7.《乡党》一则
8.《颜渊》三则
9.《宪问》二则
10.《卫灵公》四则
11.《阳货》一则
活动拓展
探究园地积累·梳理
经典助读
1.《论语》所反映的“人学”(赵映林)
2.从《论语》看仁学(梁银林)
3.四读《论语》(刘汛涛)
第三单元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孔子论“礼治”与“德化”
作品赏读
12.《为政》四则
13.《八佾》四则
14.《里仁》《泰伯》六则
15.《颜渊》四则
16.《子路》四则
17.《宪问》《卫灵公》《阳货》四则
18.《尧日》一则
文本对读
1.《学而》二则
2.《为政》三则
3.《八佾》五则
4.《里仁》一则
5.《公冶长》一则
6.《雍也》二则
7.《泰伯》二则
8.《颜渊》二则
9.《子路》三则
10.《宪问》一则
11.《季氏》二则
12.《阳货》一则
13.《子张》一则
活动拓展
背诵比赛积累·梳理
经典助读
1.礼乐修养(聂振斌)
2.《论语》礼让思想与精神文明(高烈明)
3.理想与现实(陈卫平郁振华)
《孟子》篇
第四单元 大丈夫与浩然之气——孟子论理想人格的塑造
作品赏读
19.《公孙丑下》三则
20.《离娄上》《离娄下》四则
21.《万章下》一则
22.《告子下》一则
23.《尽心上》四则
文本对读
1.《公孙丑上》四则
2.《公孙丑下》一则
3.《滕文公上》一则
4.《滕文公下》三则
5.《离娄上》一则
6.《离娄下》三则
7.《告子上》二则
8.《告子下》一则
9.《尽心上》六则
10.《尽心下》二则
活动拓展
经典诵读积累·梳理
经典助读
1.孟子的人格魅力(曾扬华)
2.试论孟子的阳刚美(刘竹)
3.孟子雄辩的艺术风格(王毓椿)
第五单元 仁心与仁政——孟子的政治思想
作品赏读
24.《梁惠王上》一则
25.《滕文公下》一则
26.《离娄上》三则
27.《告子上》一则
28.《尽心上》三则
29.《尽心下》二则
文本对读
1.《梁惠王上》五则
2.《公孙丑上》三则
……
第六单元 民贵君轻保民而王——孟子的民本思想
活动性学习专题(孔孟文化之旅)
文摘
孔子既重视学,又重视思,主张把学与思结合起来。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学离开思,思离开学,都是不行的。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他认为学是思的基础。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⑤孔子看到了学和思的辩证关系,学离不开思,思离不开学,学是思的基础。这是正确的。
(3)学与习相结合
孔子主张把学和习结合起来,“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特有阶段。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⑥习用于学知识指复习,用于学礼节仪式指演习,用于学音乐、射、御指练习或总指后天习得。在《论语》中习字有三见,即“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和“习相远也”。这三个习字总合起来包括学习知识、发展智力、获得知识技能和养成品德等的复习、练习和演习以及总指后天习得等内容。“习”也是广义的“学”的一种方式。也可以说“学”要通过“习”。后来的“学习”这一复合词,就导源于“学而时习之”。
(4)学与行相结合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躬行君子,他主张学与行相结合,用思想指导行动。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行,行动时要用学得的正确知识作指导,孔子认为学而不行或不能行,等于不学。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ISBN | 9787209041973 |
---|---|
出版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