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义 (平装) 9787563367214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1161873 类别: 图书 国学 经部 论语
《论语讲义》是我国儒家经典中的一部重要著作,是孔子的门生记录孔子以及孔子弟子言行的书,是一部语录体本。《论语》的一部人生的教科书,所以老少咸宜。《论语讲义》对《论语》中的语录进行了讲解,并能结合现实,古为今用,将古圣先贤安身立命、齐家治国的至理与美德传承下来,弘扬开去,把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为国学的复兴尽绵薄之力。
编辑推荐
《论语讲义》是李里草堂国学系列。
媒体推荐
少无流俗韵,赋性异同伦;古籍胸中蓄,华章笔底新。 ——诗词古文家周汝森先生诗赠作者 青年学者,儒家风范。 ——中国历史地理学创始人侯仁之先生 天道酬勤,赠李里小友。 ——季羡林老先生题赠作者
作者简介
李里,长衫先生,一九七六年生于重庆,现执教于四川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先生天资聪慧,幼承底训,三岁即习书画,年十岁,其作即于英、美、法等国展出并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先生自小热爱四书五经,年未十五即有志于学,着长衫至今。十六岁,始出游历,兼访各方贤士名家。十八岁,为磨炼己志,体察农事之苦,乃深入乡间,务农一载。后因于罗汉寺藏经楼整理经书之便,乃得博览群经,自此兼习佛学。 先生虽志隐逸,然葱葱之木终将出林。故数年间李里之名不胫而走,长衫先生亦成佳话。或求学请益,或猎奇问难,先生皆待之以恭。先生学识渊博,身体力行,讲辩无碍,近年为弘扬国粹,应邀全国各地各阶层讲学,所至皆无虚席。先生着长衫,履布鞋,书毛笔,非图标异,乃以表里若一,方为君子。子日:“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艏矣哉!
目录
序一:《(论语)讲义》赘言 刘克生 序二:深入浅出微言大义 林木 序三:读《(论语)讲义》 刘力红 序论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日第二十 跋一:写在后面 苏应萱 跋二:我与《讲义》 黄旬 跋三:后记 李里
序言
《论语》是我国儒家经典中的一部重要著作。为了使大家对经典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讲《论语》之前,先谈谈何为经典。《说文解字》讲:“经,织也。”注解《说文解字》的清代大学者段玉裁讲,“经”就是织布的纵丝,大家看“经”字左边一个绞丝旁,象征绳子的形状,右边的“至”表示绳子的质地,因为古代人用树皮、树茎搓成绳子,所以“经”的本意就是丝线、绳子一类的东西。那么“经”又是怎么引申为“经典”的呢?中国古代在纸张没有发明之前,书籍都是刻在竹简上。竹简本身是一块一块的,要把它们连在一起成为一部完整的书,就必须在每一块竹简之间穿上绳子。每一块竹简都有绳子经过,所以“经”就引申为经过的意思。又因为每部竹简做的书都有绳子经过,“经”又引申为书。先秦的书都可以称经。到了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时只有儒家圣人修订的书才能称经,经就成为官方认定的具权威性的书。这以后“经”由一般意义的书发展为具有权威性的经典著作。经典的权威性除了官方的认定,更主要的还在它自身所具有的重要价值。经典的重要价值体现在它所具有的深度、广度与永恒性上。深度指经典有认识社会人生、把握宇宙规律的深刻性;广度指凡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能在经典中找到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永恒性是指经典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通俗地说,就是经典能够超越时间、空间长期存在,而不是流行三年五年,畅销某地某区。任何时代的人,任何地域的人读了经典都会觉得有价值。春秋时候的人读了觉得好,唐代的人读了觉得好,今天的人读了觉得好,未来的人读了觉得好,这就是超越时间;四川人读了说好,河南人读了说好,中国人读了说好,美国人读了说好,亚洲人读了说好,欧洲人读了说好,这就是超越空间。各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经典。比如西方的《圣经》,印度的佛经,我们中国的四书五经,等等。
后记
共和国五十八年暮春,《讲义》校毕,诸亲友复劝里自绘插图,里素喜绘画,亦觉图文并行,或增其趣,遂欣然命笔,历月始成。里所绘者乃取《论语》二十篇各篇之一句,并以里之生活及里所熟悉之人事可喻其义者为图,共二十幅。以今人生活绘插图,既增《论语》之亲切感,更知圣人之道,虽历两千五百余岁至于今,仍无不在也。里之讲《论语》乃本朱子集注大义,略辅里之人生体验,且润色以今人易晓之通俗语,流行于闾里乡党则可,似难登大雅之堂。然蒙广西师大出版社汤文辉先生不弃,邀刊“讲义”,故有是书。而此书更幸得众师长关切,最是蜀中百岁硕儒刘克生老先生,不辞年高,嘉惠后学,将里三十余万言初稿逐字读毕,并工整手书勘误表,复为之序,令里深景崇于老人之崇高人格,感激之情,难以言宣。四川师范大学九十五岁国学大师杜道生老先生为题写书名,匡正其失,使里获益匪浅。恩师四川大学教授美术史论家林木先生素来厚爱,今又百忙中暂弃手中书稿为里作序,里铭感曷深。另为里撰序之广西中医学院教授、经典医学博士刘力红先生及为此书出力之诸亲友,皆深表谢忱。众先生序中于里之褒赞,诚愧难当,唯以自勉励鞭策。他日此书流传,或于圣贤之道普及弘扬有些许贡献,则里又何幸甚至哉。谨以此书为作业,敬呈于里寄殷殷期望之季羡林先生。
文摘
插图: 李里讲《论语》与其他一些中国古典经典的白话翻译版不同,这是李里课堂讲《论语》的讲课录音整理,再辅以一些平时的研究成果而写成,因此有着十分明显的李里个人学理研究和著作撰写的特征。 深入浅出,微言大义,这是李里此书最突出的特征。或许,这也本该是研究《论语》的著述应该具备的特征。因为《论语》作为语录体的记录,它本身就具有深入浅出、微言大义的风格。 例如,你翻开此书,一开始就是《论语》的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那么,这种大白话似人人皆知的平常话有什么好解读的呢?且看李里一一解来。李里首先从文字学角度解释“学”、“习”、“朋”、“乐”等的原意,指出人应学习且应“穷道”,应愉快交友平和交友,应君子般地看待称讥毁誉,并进而点出此段话三层次,讲出了《论语》的整个内容和精神,人与心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天的关系,说出了整个儒家文化的精髓。儒家文化主要就是解决这三个问题:人与心,人与人,人与天。“要达到一个和谐境界,人与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天的和谐”。他还指出论语开篇这三句话与《论语》最后一篇《尧曰篇》里最后三句话是相呼应的,即“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为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故《论语》开篇在这三组关系,结尾在这三组关系。人与天之和谐,人与人之和谐,人与心之和谐,这三组和谐既是《论语》的核心,也是整个中国文化的核心。” 你看,李里论得有多好!不仅能在一些初看上去并无多大意思的句子中寻绎出句中深藏之哲理内涵,而且旁征博引,前后联系,把《论语》当成系统看待,当成中国文化的系统看待,条分缕析,入木三分。这当然又与李里在国学、儒学领域中广博而精到的学养相关。 像《论语》这种说理的文章,要讲得生动有趣是很困难的。我们能看到的一些译成现代白话的经典文献,大多为就句论句硬译直译之作,难免嚼蜡。你读李里此书,不仅用语口语化——这显然是李里希望保持平易亲切的语言特征,而与《论语》语言风格相吻合,同时,李里在讲义中还穿插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如“弱冠”之由来;“四书”的渊源;讲“北辰”之星而谈到古代天文,再讲到“紫薇宫”与“紫禁城”之由来;讲“思无邪”而涉中医《黄帝内经》“伤心”之论、《乐记》之情志论、蔡元培之美育代宗教论……无引经据典考证之枯燥繁琐,却于生动活泼聊天式谈话之中,又有旁征博引丰富知识的有趣穿插与印证。其难得的是,如此丰富的知识,如此渊博的考证,却表现得如水到渠成,自然亲切,信手拈来而头头是道。 这就是李里此书的学术风格,把纯学理的深刻理论探讨寓于行云流水般的娓娓道来之中,寄寓于可读性与趣味性之中,既不失学术的严谨规范,又有文学艺术的情趣兴致,这显然得力于李里广博的知识结构和对先秦典籍烂熟于胸的深厚学养。 《论语》如李里这般讲来,讲到如此生动有趣的程度,显然也不多见。《〈论语〉讲义》的出版,亦属学术出版界之“另类”。在回归传统宏扬国学的今天,李里连同他的《〈论语〉讲义》的出现,无疑是件极好的事。
ISBN9787563367214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里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