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与人:儒学走向世界的前瞻》内容简介: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杜维明先生和范曾先生两位知名学者为我们带来一场深刻而又别开生面的思想对话。我代表北京大学,向两位先生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同时,也感谢北京电视台对这次对话的关注与支持;感谢各位专家朋友和老师们、同学们的积极参与。
杜维明先生是当代研究和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家。他1940年出生于昆明,先后求学于台湾东海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自1981年,杜维明先生一直在哈佛大学东亚系担任历史及哲学教授,其间获选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还曾担任哈佛燕京学社社长。长期以来,杜维明先生致力于儒学第三期发展、诠释中国文化、反思现代精神、倡导文明对话,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杜先生非常热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本土的传播,多次回国参加教育和学术交流活动。他与北京大学有着特殊的缘分,早在1985年就来北京大学讲授儒家哲学。最近杜维明先生已正式受聘为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编辑推荐
《天与人:儒学走向世界的前瞻》:《中华文明大讲堂》系列丛书。 媒体推荐
杜维明和范曾先生两位著名学者为我们带来一场深刻而又别开生面的思想对话。
——北京大学校长 周其风院士
杜维明与范曾先生举行“天与人”的对话,主题是儒家文化走向世界,我觉得这是一种创举。通过对话的形式来研究儒家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纪宝成教授
两个世界级的学者以他们的聪明睿智和他们的学识就“天与人”——儒学走向世界的前瞻,这个问题展开一个聪明的对话。这个对话是思想的碰撞,会产生夺目的火花。
——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 陈洪教授 作者简介
杜维明,美籍华人学者,哈佛大学教授,第三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把儒学看成是“哲学的人类学”、“宗教哲学”,试图从文化认同的意义上说明儒家传统的历史和价值。
范曾,画家、诗人,南开大学终身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他近日启动“国学开讲”计划,以儒、释、道三家的经典为纲,纵论三千年国学经典,剖析当下众人之惑。
目录
一场睿智的思想对话(代序)/周其凤
笫一次对话:“天人合一”的价值追求
一、东西方先哲论天与人
二、知行合一:关于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评判
三、心学时代的来临
四、天理与人欲
学术互动
楼宇烈提问:儒学为什么如此敬天、畏天
万俊人提问:在世俗主义泛滥愀,儒学能够贡献什么
陈洪提问:天和人的话题和权力架构的殊异
王博提问:关于儒学走向中国的思考
周建忠提问:儒学关于天与人之间关系的现实关照
范曾杜维明先生回答
第二次对话:阳明“心学”与儒学的未来
一、王阳明心学“为己之学”的大愿:“人能弘道”
二、儒学走向世界的前瞻
学术互动
陈来提问:阳明先生在生死的考验与道德主体觉悟的关系
王春华提问:如何让中国的儒学走向世界
刘波提问:如何辩析熊十力先生与马一浮先生的新儒家思想
杜维明范曾先生回答
第三次对话:中国儒学的魅力与影响
一、中国儒学文本之美
二、儒家气象的言传与身教
三、“五四”与中国传统文化
四、关于重礼主敬
学术互动
董强提问:儒家对女性的评价是否妥当
夏学銮提问:儒学能否承担挽救人类精神颓废的使命
陈来提问:请范曾先生谈谈创作这幅孔子像的思想历程和内心感受
赵均提问:如何辨析儒学与西方在核心价值观的差异与共同性
范曾杜维明先生回答
编后记:学人相聚,如坐春风/薛晓源 序言
尊敬的杜先生、范先生、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杜维明先生和范曾先生两位知名学者为我们带来一场深刻而又别开生面的思想对话。我代表北京大学,向两位先生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同时,也感谢北京电视台对这次对话的关注与支持;感谢各位专家朋友和老师们、同学们的积极参与。
杜维明先生是当代研究和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家。他1940年出生于昆明,先后求学于台湾东海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自1981年,杜维明先生一直在哈佛大学东亚系担任历史及哲学教授,其间获选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还曾担任哈佛燕京学社社长。长期以来,杜维明先生致力于儒学第三期发展、诠释中国文化、反思现代精神、倡导文明对话,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杜先生非常热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本土的传播,多次回国参加教育和学术交流活动。他与北京大学有着特殊的缘分,早在1985年就来北京大学讲授儒家哲学。最近杜维明先生已正式受聘为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范曾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国画家、书法家、文学家。他1938年出生于江苏南通诗文世家。青年时期就读于南开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后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84年,范曾先生担任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教授、主任。目前,他是南开大学终身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特别顾问。范曾先生凭借深厚的国学基础和对中国文化的独特理解,在当代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同时,他在书法、诗词、文史哲等领域也取得了许多成就。季羡林先生就曾对他的艺术创作的学术性和思想性给予了高度评价。 后记
2009年12月10-11日,哈佛大学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先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特别顾问”、当代著名书画家、诗人范曾先生携手登临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就“天与人——儒学走向世界的前瞻”这一主题展开了三次对话,系统探讨了儒学在当代世界的价值与意义。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和北京电视台联合主办。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院士致开幕辞,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洪教授、南通大学副校长周建忠教授莅临并高度评价,楼宇烈、万俊人、陈来、刘东、董强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近百名著名学者教授出席,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近千名学生同堂聆听,并积极参与了该主题的探讨。北京电视台《中华文明大讲堂》摄制组全程录制整个对话过程,并于201o年2月8日至2月12日每天上午11点,在北京卫视频道连续播放《天与人——儒学走向世界的前瞻》的国学巅峰对话。 文摘
插图: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他说岂止是《诗》三百,六经呀也可以用这“思无邪”三个字,,来贯穿它。就讲“思无邪”,我们如果把这三个字记住的话,我想真是受益匪浅。刚才谈到,一个好色之徒,他可能不会瞬息忘记色,可是忘记德比较容易,王阳明也提醒过这个。那么孔子讲“思无邪”,那是不是讲我们可以,作为一个学人也好,作为政治家也好,作为一个企业家也好,作为一个事业家也好,艺术家更是,“思无邪”!这个“思”不要走上邪念,可是是不是邪念,我想自己心里也清楚,“吾性自足”。这东西危及了别人,你损害了别人,别人会不愉快,这个都是自己可以体察到的。一体察到,就提醒自己不可做,时时刻刻这样的话,就会成为一种习惯。这个王阳明教学生也是,渐渐地就成为你的本性的一部分。不会在此一事上思无邪,在彼一事上又邪念顿生,这样的话你的修为不是一种连续的,不是一种一以贯之的。孔子好像曾经对曾参讲过,他说“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矣”。我想这个“忠恕而已矣”这句话,和“思无邪”如果要结合起来,对了解孔子非常有用。忠者,“诚意正心”,意很诚、心很正,忠;恕,宽宏大量,能容忍,“以直报怨”。这样的话呢,我想不仅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都非常有用。对一个国家,你要想到这个对他这个民族有没有侵害,如果对我这个民族有利了,对其他民族有侵害,你这个国家就没有做到“思无邪”。你说假话了,在国际会议上老想着其他国家给我们点好处,没想到自己国家给其他国家提供什么。为什么要开国际会议?国际会议就是全世界的各国都要把这个事情当做切身的事情,“求诸内”,“不假外求”,那么这是他自己本身这样想。可是,强大的经济发达的国家对他们的帮助,是他们的良知。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