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中国哲学大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作者简介
张岱年(1909-2004年),曾用名宇同,别名季同,河北献县人。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张岱年于193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任教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后任私立中国大学讲师、副教授,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思想文化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1980年后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名誉会长。
目录
再版序言
新序
自序
序论
一哲学与中国哲学
二中国哲学之区分
三中国哲学之特色
四中国哲学之发展
上部宇宙论
引端中国宇宙论之发生
第一篇本根论
第一章中国本根论之基本倾向
第二章道论
第三章太极阴阳论附五行说
第四章气论一
第五章理气论
第六章唯心论
第七章气论二
第八章多元论
本根论综论
第二篇大化论
第一章交易与常则
第二章反复
第三章两一
第四章大化性质
第五章终始、有无
第六章坚白、同异
(补录)形神问题简述
大化论综论
中部人生论
引端人生论在中国哲学中之位置
第一篇天人关系论
第一章人在宇宙中之位置
第二章天人合一
(补录)天人有分与天人相胜
天人关系论综论
第二篇人性论
第一章性善与性恶
第二章性无善恶与性超善恶
第三章性有善有恶与性三品
第四章性两元论与性一元论
第五章心之诸说
人性论综论
第三篇人生理想论
简引人道与人生理想
第一章仁
第二章兼爱
第三章无为
第四章有为
第五章诚及与天为一
第六章与理为一
第七章明心
第八章践形
人生理想论综论
第四篇人生问题论
简引人生问题
第一章义与利
第二章命与非命
第三章兼与独
第四章自然与人为
第五章损与益
第六章动与静
第七章欲与理
第八章情与无情
第九章人死与不朽
(补录)志功问题简述
人生问题论综论
下部致知论
引端中国哲学中之致知论
第一篇知论
第一章知之性质与来源
第二章知之可能与限度
第三章真知
知论综论
第二篇方法论
第一章一般方法论
第二章名与辩
方法论综论
结论中国哲学中之活的与死的
补遗
张岱年先生学术年表
文摘
版权页:
本根的这三项意谓,各哲学家并非同等重视之。古代思想家最喜以始言本根,后来很多人怀疑始的观念,而认为宇宙实无始可说。于是以后的哲学家,特如二程,则不再以始说本根了。
印度哲学及西洋哲学讲本体,更有真实义,以为现象是假是幻,本体是真是实。本体者何?即是唯 一的究竟实在。这种观念,在中国本来的哲学中,实在没有。中国哲人讲本根与事物的区别,不在于实幻之不同,而在于本末、原流、根支之不同。万有众象同属实在,不唯本根为实而已。以本体为唯 一实在的理论,中国哲人实不主持之。南宋初胡宏说:
“释氏见理而不穷理,见性而不尽性,故于一天之中,分别幻华真实,不能合一,与道不相似也。”(《知言》)
于一天之中,“分别幻华真实”,即分现象与实在为二,亦即现代英国哲学家怀特海(Whitehead)之所谓“自然之两分”。此种分现象与实在为二的思想,中国哲人对之,皆持反对态度。胡氏此语,实为一般中国哲学家之普遍态度之明白表示。
《中国哲学大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作者简介
张岱年(1909-2004年),曾用名宇同,别名季同,河北献县人。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张岱年于193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任教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后任私立中国大学讲师、副教授,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思想文化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1980年后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名誉会长。
目录
再版序言
新序
自序
序论
一哲学与中国哲学
二中国哲学之区分
三中国哲学之特色
四中国哲学之发展
上部宇宙论
引端中国宇宙论之发生
第一篇本根论
第一章中国本根论之基本倾向
第二章道论
第三章太极阴阳论附五行说
第四章气论一
第五章理气论
第六章唯心论
第七章气论二
第八章多元论
本根论综论
第二篇大化论
第一章交易与常则
第二章反复
第三章两一
第四章大化性质
第五章终始、有无
第六章坚白、同异
(补录)形神问题简述
大化论综论
中部人生论
引端人生论在中国哲学中之位置
第一篇天人关系论
第一章人在宇宙中之位置
第二章天人合一
(补录)天人有分与天人相胜
天人关系论综论
第二篇人性论
第一章性善与性恶
第二章性无善恶与性超善恶
第三章性有善有恶与性三品
第四章性两元论与性一元论
第五章心之诸说
人性论综论
第三篇人生理想论
简引人道与人生理想
第一章仁
第二章兼爱
第三章无为
第四章有为
第五章诚及与天为一
第六章与理为一
第七章明心
第八章践形
人生理想论综论
第四篇人生问题论
简引人生问题
第一章义与利
第二章命与非命
第三章兼与独
第四章自然与人为
第五章损与益
第六章动与静
第七章欲与理
第八章情与无情
第九章人死与不朽
(补录)志功问题简述
人生问题论综论
下部致知论
引端中国哲学中之致知论
第一篇知论
第一章知之性质与来源
第二章知之可能与限度
第三章真知
知论综论
第二篇方法论
第一章一般方法论
第二章名与辩
方法论综论
结论中国哲学中之活的与死的
补遗
张岱年先生学术年表
文摘
版权页:
本根的这三项意谓,各哲学家并非同等重视之。古代思想家最喜以始言本根,后来很多人怀疑始的观念,而认为宇宙实无始可说。于是以后的哲学家,特如二程,则不再以始说本根了。
印度哲学及西洋哲学讲本体,更有真实义,以为现象是假是幻,本体是真是实。本体者何?即是唯 一的究竟实在。这种观念,在中国本来的哲学中,实在没有。中国哲人讲本根与事物的区别,不在于实幻之不同,而在于本末、原流、根支之不同。万有众象同属实在,不唯本根为实而已。以本体为唯 一实在的理论,中国哲人实不主持之。南宋初胡宏说:
“释氏见理而不穷理,见性而不尽性,故于一天之中,分别幻华真实,不能合一,与道不相似也。”(《知言》)
于一天之中,“分别幻华真实”,即分现象与实在为二,亦即现代英国哲学家怀特海(Whitehead)之所谓“自然之两分”。此种分现象与实在为二的思想,中国哲人对之,皆持反对态度。胡氏此语,实为一般中国哲学家之普遍态度之明白表示。
ISBN | 7100110688,9787100110686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作者 | 张岱年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