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史学方法导论》由中华书局出版。
作者简介
傅斯年(1896—1950),著名历史学家。字孟真,山东聊城。在北京大学国学门学习期间曾参加1919年五四运动,任生游行队伍总指挥。后赴英、德留学。回国后任中山大学教、代理文学院长。1928年参与筹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并从此担任所长23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任北京大学代理长,后任台湾大学校长。他研究历史注重从史料出发,提出著的“史学即史料学”观点。著述结集为7卷本《傅斯年全集》。
目录
史学方法导论
拟目
史料论略
第一章史料之相对的价值
第一节直接史料对间接史料
第二节官家的记载对民间的记载
第三节本国的记载对外国的记载
第四节近人的记载对远人的记载
第五节不经意的记载对经意的记载
第六节本事对旁涉
第七节直说与隐喻
第八节口说的史料对著文的史料
夷夏东西说
一、毫一商—殷
(一)商代发迹于东北,渤海与古兖州是其建业之地
(二)毫
(三)商代拓土之三期
二、夏迹
三、夏夷交胜
四、诸夷姓
(一)太皞之族
(二)少嗥之族
五、总结上文
姜原
一、姜之世系
二、姜之地望
三、姜姓在西周的事迹
四、姜羌为一字
周东封与殷遗民
大东小东说
一、大东小东的地望和鲁、燕、齐的初封地
二、周初东向发展之步骤
三、周公之事功
论所谓五等爵
一、五等称谓的淆乱
二、公侯伯子男释字
三、既非五等,更无五等爵制
文摘
版权页:
肃慎、燕、亳之毫。此毫所在杜无说,孔谓小国不知所
在。然既与肃慎、燕并举,当邻于肃慎及燕。
据司马相如《子虚赋》,齐“斜与肃慎为界”,是古肃慎当即汉之朝鲜,与后世之挹娄无涉。或者此一在东北之毫即亳之
初地,亦未可知。
齐博邑。在泰山下,见《齐策》。
汉东郡博平县。在济水之北,今山东博平县境。《田齐世家》之博陵,《苏秦张仪传》之博关,当即此博。
杨守敬曰:“余以为秦县之名率本于前,其有地见春秋战国而汉又有其县者,诸家虽不言秦县,安知其非秦置?……使读者知秦之立县皆有所因,而《汉志》之不详说者,可消息得之矣。”(见《赢秦郡县图序》)此说甚通。博,博平二名虽见于
后,渊源当有自耳。
又按,“毫”、“薄”二字,同在唐韵入声十九铎,傍各切。“博”亦在十九铎,补各切。补为帮母之切字,傍为并母之切字,是“亳”、“薄”二字对“博”之异仅在清浊。蒲姑之“蒲”在平声,然其声类与“毫”、“薄”同,而蒲姑又在《诗·毛传》《左·杜注》中作薄姑,则“蒲”当与“薄”通。又十八铎之字在古有收喉之入声(—k),其韵质当为ak,而唇声字又皆有变成合口呼之可能,是则“蒲姑”两字正当“亳”之一音。
《史学方法导论》由中华书局出版。
作者简介
傅斯年(1896—1950),著名历史学家。字孟真,山东聊城。在北京大学国学门学习期间曾参加1919年五四运动,任生游行队伍总指挥。后赴英、德留学。回国后任中山大学教、代理文学院长。1928年参与筹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并从此担任所长23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任北京大学代理长,后任台湾大学校长。他研究历史注重从史料出发,提出著的“史学即史料学”观点。著述结集为7卷本《傅斯年全集》。
目录
史学方法导论
拟目
史料论略
第一章史料之相对的价值
第一节直接史料对间接史料
第二节官家的记载对民间的记载
第三节本国的记载对外国的记载
第四节近人的记载对远人的记载
第五节不经意的记载对经意的记载
第六节本事对旁涉
第七节直说与隐喻
第八节口说的史料对著文的史料
夷夏东西说
一、毫一商—殷
(一)商代发迹于东北,渤海与古兖州是其建业之地
(二)毫
(三)商代拓土之三期
二、夏迹
三、夏夷交胜
四、诸夷姓
(一)太皞之族
(二)少嗥之族
五、总结上文
姜原
一、姜之世系
二、姜之地望
三、姜姓在西周的事迹
四、姜羌为一字
周东封与殷遗民
大东小东说
一、大东小东的地望和鲁、燕、齐的初封地
二、周初东向发展之步骤
三、周公之事功
论所谓五等爵
一、五等称谓的淆乱
二、公侯伯子男释字
三、既非五等,更无五等爵制
文摘
版权页:
肃慎、燕、亳之毫。此毫所在杜无说,孔谓小国不知所
在。然既与肃慎、燕并举,当邻于肃慎及燕。
据司马相如《子虚赋》,齐“斜与肃慎为界”,是古肃慎当即汉之朝鲜,与后世之挹娄无涉。或者此一在东北之毫即亳之
初地,亦未可知。
齐博邑。在泰山下,见《齐策》。
汉东郡博平县。在济水之北,今山东博平县境。《田齐世家》之博陵,《苏秦张仪传》之博关,当即此博。
杨守敬曰:“余以为秦县之名率本于前,其有地见春秋战国而汉又有其县者,诸家虽不言秦县,安知其非秦置?……使读者知秦之立县皆有所因,而《汉志》之不详说者,可消息得之矣。”(见《赢秦郡县图序》)此说甚通。博,博平二名虽见于
后,渊源当有自耳。
又按,“毫”、“薄”二字,同在唐韵入声十九铎,傍各切。“博”亦在十九铎,补各切。补为帮母之切字,傍为并母之切字,是“亳”、“薄”二字对“博”之异仅在清浊。蒲姑之“蒲”在平声,然其声类与“毫”、“薄”同,而蒲姑又在《诗·毛传》《左·杜注》中作薄姑,则“蒲”当与“薄”通。又十八铎之字在古有收喉之入声(—k),其韵质当为ak,而唇声字又皆有变成合口呼之可能,是则“蒲姑”两字正当“亳”之一音。
ISBN | 9787101115420,710111542X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作者 | 傅斯年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