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余自八十岁后,双目模糊,已不能再读书,但亦不忘时有所撰述"。此书便是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国学大师"的钱老的耄耋之作。本书通过对《朱子四书集义精要》《通书》《近思录》的读书劄记,扼要的辨析了宋代理学和儒家思想的关系。
媒体推荐
序
余自八十岁后,双目模糊,已不能再读书,但亦不忘时有所撰述。一九八一年之秋,迄于八二年之夏,为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诸生开讲周濂溪《易通书》及朱子吕东莱所合编之《近思录》。随讲随作劄记。又元代刘因所编《朱子四书集义精要》一书,字体大,略能诵读,亦写为劄记。合编为《理学三书随劄》。于余旧撰宋明理学概述,及所收入《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自宋以下有关理学诸篇,以及《朱子新学案》一书,或有重复义,或有新出义,读者合而观之,亦可见余对理学见解之一斑。
余又同时有《论文化传统中之士》上下两篇,亦附编于本书之后。窃谓自战国以来,中国社会特有士,乃中国传统文化一大特征。两汉以来之儒林,宋明以下之道学,皆士也。即道释两家中亦多士。明于其所以为士,乃知其所以为学矣。亦合而观之,乃庶知中国学术之大统。再以会合之于中国历代之史实,则知凡学之成体,亦必兼有其用矣。其所为学之是非得失,高下大小,则必凭史实而衡定之。又略论朱子学之主要精神一文,为余应美国在夏威夷召开世界朱子哲学会议之邀,未克出席而作。时为一九八二年七月。又《中国文化演进之三大阶程及其未来之演进》一文,为余应香港中文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学术讲演之邀而作。时为一九八三年四月。此两文亦并附于后。是为序。
一九八三年夏钱穆识于台北士林之外
双溪时为八十九年之诞辰
作者简介
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1930年后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教授。1949年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任院长。1967年新亚书院被香港政府收归组建香港中文大学之后移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历史所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目录
序
《朱子四书集义精要》随劄
《大学》
《论语》
《孟子》
《中庸》
周濂溪《通书》随劄
《近思录》随劄上
《近思录》随劄下
附录
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士
再论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土
略论朱子学之主要精神
中国文化演进之三大阶程及其未来之演进
文摘
书摘
故依西方政治,则不需以中国之修身为本,而齐家亦可不计。今日美国盛行男女同居,夫妇之道日趋淡薄,而平天下则更无其意,惟务国与国之相争。风俗形势如此,何复有所谓明明德于天下哉。今国人既倡复兴文化,又心向西方之所谓民主,此诚难题中一更大难题也。
细读中国史,为天子者,非尽不仁,非尽不智,稍知道义,则无不以求贤自辅为要。史文具在,不遑举,亦不必举。而今国人则谓中国传统政治,惟帝王专制四字可以包括尽净。然中国文化大传统则不如是。杂以西化,则亦无堪相语耳。
或曰,果使若上所言,人人各得天地之一分,则西方民主政治更符于天地之大全。是又不然。果使人人能安分守己,乐天知命,则在上者自不敢于专制,在下者亦不争求民权,昌言革命。中国传统政治理想,惟称德治、贤治、礼治,不言民治。此非通论文化大体,则不足以知之。
近代国人震于西化,凡所蕲向,一如邯郸之学步。而于自己国家民族社会传统历史传统,不再细心研寻。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苟有成就,亦必非驴非马,丧失了自己,学不像他人。倘果学像,则中国应可分数十小国,成立数十政府。割裂相争,庶得近似。否则惟当求美化,不能求欧化。而此后美国犹太人黑人与欧洲白人成为鼎足之三,中国又急切难有此希望。但国人又好以中山先生民族民权民生之三民主义,改为林肯之民有民治民享,人心如此,亦诚一无可奈何之事。要之,中国是中国,西方是西方,历史路线本属分歧。不知此下国人究当如何努力,以期彻底西化之完成,则惟有企而待之,急切间恐无可意想耳。
中国文化演进已历五千年之久,为并世其他民族所莫及。论其演进,可分三大阶程。
人生必有群,群中又必可分多数与少数。此多数少数,皆属重要。惟贵能密切相关,融成一体。此讲中国文化演进三阶程,即就此着眼,加以讨论。
中国为一氏族社会,氏族即成为群。在此群中,可分两大统。姓从女,乃血统。氏从男,以职业分,政治更其大者,是为政统。
远古不论。姑从唐、虞始。唐为氏,乃世业陶。尧为帝,乃为陶唐氏之代表。在尧之政府中,尚有其他氏族参加,于是尧之政府,遂为当时中国社会其他氏族一共同之代表。
虞亦一氏,应是掌管山泽禽兽。而此一氏族中出一舜,一时拥有大名。适遇洪水为灾,尧无法治理,乃重用舜。治水有效,而水灾尚未息,尧既老,乃不传位于子而传于舜。然尧子丹朱,虽不肖,必尚得保留一职位。
舜既为帝,乃封其弟象于有庳,可见舜亦代表一氏族。此一氏族,乃由舜而地位加高。但舜之为帝,由尧让之,而治水大功,实出于禹。舜之老,乃亦禅帝位于禹。而舜子商均,当亦保有一职位。是则尧舜禅让,虽为中国后世尊崇,认为政治上无可比拟之大德,实亦由当时氏族政权之情势中演出,非有人先标举出一禅让美德,而尧舜乃遵循之。换言之,此亦当时一自然形态而已。
禹继其父鲧治水,当又系另一氏族,掌理水事者。禹既完成此治水之大业,虽效法尧舜让位于益,而当时中国民众则群心拥戴禹子启,不拥戴益,此下遂又成为帝位世袭。此非中国人特意要一帝王世袭之政府,亦中国当时社会一自然现象所形成。
又如周民族奉后稷为始祖,但《大雅·生民》之诗,后稷有母姜嫄。又后稷之生,其时已有部落存在。特以后稷教民稼穑,而周人奉以为始祖。此犹如姜氏族之奉神农为始祖。亦如唐虞两氏族之奉尧舜为始祖。禹亦有父鲧,而夏氏族则奉禹为始祖。商氏族则奉契为始祖,但契亦必有父有祖可知。是则中国之氏族社会,虽重血统,但必重其血统中之贤者,是为道统。惟其重道统,不害于其重血统。血统属于天,道统属于人,此即中国后人所谓之通天人,亦所谓明天人之际矣。
夏商周三代,皆属中国古代之封建政治。而西周封建,则更形特出。不仅分封姬姓,及其外家姜姓,又封殷之后裔,使其传统不绝。更又兴灭国,继绝世,把历史上所有诸氏族,只要其曾生贤圣曾有建树,对历史有贡献者,遍加封建。此等诸侯,则可以代表全中国社会各氏族,使政统与血统,更为密切相关,乃得称之为道统。
其实尧舜禅让,汤武征诛,以及帝王世袭,皆在此一道统中。而西周封建,其事成于周公,乃更完成此道统之大。故中国人必称圣君贤相,周公则尤是历代贤相中之极特出者。君相在政统中,岂非群中之少数。氏族则群中之多数。中国封建政治由氏族社会来,乃能使中国社会中少数全由多数出,而又密切相关,融成一体,由血统中创出政统,又由政统中完成道统,而使中国成为一封建一统之国家。此可谓是中国文化进展之第一阶程。
今再综合言之。中国社会乃一氏族社会,而中国历史则为一人物历史。子贡有言:“桀纣之恶,不如是之甚也,众恶皆归之。是以君子恶居下流。”恶有共同性。下流亦即社会之多数。善则有特殊性。圣君贤相,则必各有其独特处。如尧舜之禅让,汤武之征诛,舜之孝,禹之
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文王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公之大义灭亲,诛管蔡,以永奠父兄之业。上之如伏羲氏、神农氏,更上有巢氏、燧人氏,每一时代即以一人物作代表,每一人物即以一特殊之德性与其功业之成就为代表。下流多数,不足以代表历史。而上流少数,则必有其独特相异之德业。而此上流少数,则必出于下流多数,以为之代表。乃以代表一历史阶段。此又为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一大特点。
西周东迁,为春秋时代,而往古政治一统之大业,则几于崩溃。其时则有孔子出。孑L子当时所想慕者,乃为周公。故曰:“甚矣吾衰也,我久矣不复梦见周公。”又曰:“如有用我者,我其为东周乎。”换言之,孔子心中乃不敢为一圣君,仅求为一贤相。然终不得志,其道不行,仅开门授徒,成为一家言。此下诸子百家继起,其实皆遵孔子,多志为相,不志为君。迄汉代,而儒家定为一尊。汉武帝表章五经,罢黜百家,周公孔子并尊,孔子《春秋》亦列为五经之一。帝王治道,则必本诸经。其时则经学即为道统,其价值地位显然已超出政统之上。唐虞三代,乃由政统中产生出道统。自汉以下,则政统必尊奉道统。以前是圣君用贤相,此下则为君者必知尊贤相,乃得为圣君。君位仍是世袭,仍从血统来,但在政统中已不占惟一之重要地位。而相位则选自群臣,臣位则从郡国选举贤良,再由五经博士授业讲学中来。则当时政统已大部分出自学统,即道统,乃为政统中之更重要者。此又中国历史一大变。可谓是中国文化进展之第二阶程。
中国自封建政治一转而为郡县政治,即血统不在政统中占重要地位之一证。而秦始皇帝不悟此义,乃谓政统中之帝王世袭此一仅存血统,乃可永继不绝二世三世以至于无穷世。汉儒明言自古无不亡之国,此即谓君位血统不常,与其招汤武之征诛,不如遵尧舜之禅让,于是遂有王莽之新朝出现。光武中兴,虽仍是刘氏之血统,而一朝君相大臣,则多出自王莽新朝之太学
生。学统之更超于血统,此亦一证。
但政府虽已变为一道统与学统之政府,而社会则仍为一氏族社会,重血统。两汉士人进入政府,得一官位,必退而敬宗恤族,使一宗一族人尽得沾溉。此则政治上层少数,仍与社会下层多数有其紧密相系处。而自古代农工氏族外,又得学业氏族,即士族之创兴。亦不得不谓非中国社会一进步。
东汉自光武、明、章以下,政治渐衰于上,而士族则盛兴于下。降至魏晋,中国乃成为士族之天下。南朝如此,北朝亦然。自士族社会进而为土族政治。使社会多数进入政治少数之机会又益增。就中国文化大传统言,则仍不得不谓之一进步。
唐代再臻统一,而较之两汉,则又有进步。唐太宗随其父高祖在军中,其幕下即有十八学士,较之东汉光武中兴已过之。西汉开国,乃一平民集团,士人极占少数,更远不能与初唐相比。
其次则相之一位,唐代分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中书出命令,门下掌封驳,君权已由相权代之,而相权分掌于多人。此亦显较汉代为进步。
尤其是唐代之科举制度,社会学人可得自由应考,进士地位远较两汉大学生为受人重视。此皆学统在政统中更得较高地位,社会多数又多得自由参加政府上层少数之机会而紧相联系。然论学术大统,则唐代之《五经正义》依然承袭两汉。而科举取士,则重诗赋。《文选》烂,秀才半。《文选》熟,秀才足。唐代社会乃为一诗家的社会。诗之为用,抒私人之情怀,发私人之哀怨,则有余。阐扬圣君贤相周公孔子之治平大道,则不足。两汉以下,老子之道已与孔子并盛。而唐代以同姓李之血统观念,亦并尊老子。佛法东来,唐代帝王亦多崇信。于是儒、道、释三教,已如鼎足之分峙。而周孔之尊,则唐不如汉,实有转趋颓势之现象。
于是有韩愈出而提倡古文,其言曰:“好古之文,乃好古之道也。”著为《原道》篇,又为《师说》。其时惟僧侣始称师,而韩愈则以为师传道自任。其言曰:“并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又以排释老自比于孟子之拒杨墨。于是孔子之为师,乃更胜于其为相为臣,而渐脱离于周公。孟子则追随孔子。周孔同尊遂渐转为孔孟同尊。韩愈又为《伯夷颂》,则所重在野更过于在朝,为师更重于为君。宋人称其文起八代之衰,实则其所倡导,则已逾两汉而上之矣。惟愈所倡导,其传继世即绝。下迄晚唐五代,学绝道丧,而中国乃陷于黑暗中。
……
"余自八十岁后,双目模糊,已不能再读书,但亦不忘时有所撰述"。此书便是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国学大师"的钱老的耄耋之作。本书通过对《朱子四书集义精要》《通书》《近思录》的读书劄记,扼要的辨析了宋代理学和儒家思想的关系。
媒体推荐
序
余自八十岁后,双目模糊,已不能再读书,但亦不忘时有所撰述。一九八一年之秋,迄于八二年之夏,为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诸生开讲周濂溪《易通书》及朱子吕东莱所合编之《近思录》。随讲随作劄记。又元代刘因所编《朱子四书集义精要》一书,字体大,略能诵读,亦写为劄记。合编为《理学三书随劄》。于余旧撰宋明理学概述,及所收入《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自宋以下有关理学诸篇,以及《朱子新学案》一书,或有重复义,或有新出义,读者合而观之,亦可见余对理学见解之一斑。
余又同时有《论文化传统中之士》上下两篇,亦附编于本书之后。窃谓自战国以来,中国社会特有士,乃中国传统文化一大特征。两汉以来之儒林,宋明以下之道学,皆士也。即道释两家中亦多士。明于其所以为士,乃知其所以为学矣。亦合而观之,乃庶知中国学术之大统。再以会合之于中国历代之史实,则知凡学之成体,亦必兼有其用矣。其所为学之是非得失,高下大小,则必凭史实而衡定之。又略论朱子学之主要精神一文,为余应美国在夏威夷召开世界朱子哲学会议之邀,未克出席而作。时为一九八二年七月。又《中国文化演进之三大阶程及其未来之演进》一文,为余应香港中文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学术讲演之邀而作。时为一九八三年四月。此两文亦并附于后。是为序。
一九八三年夏钱穆识于台北士林之外
双溪时为八十九年之诞辰
作者简介
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1930年后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教授。1949年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任院长。1967年新亚书院被香港政府收归组建香港中文大学之后移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历史所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目录
序
《朱子四书集义精要》随劄
《大学》
《论语》
《孟子》
《中庸》
周濂溪《通书》随劄
《近思录》随劄上
《近思录》随劄下
附录
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士
再论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土
略论朱子学之主要精神
中国文化演进之三大阶程及其未来之演进
文摘
书摘
故依西方政治,则不需以中国之修身为本,而齐家亦可不计。今日美国盛行男女同居,夫妇之道日趋淡薄,而平天下则更无其意,惟务国与国之相争。风俗形势如此,何复有所谓明明德于天下哉。今国人既倡复兴文化,又心向西方之所谓民主,此诚难题中一更大难题也。
细读中国史,为天子者,非尽不仁,非尽不智,稍知道义,则无不以求贤自辅为要。史文具在,不遑举,亦不必举。而今国人则谓中国传统政治,惟帝王专制四字可以包括尽净。然中国文化大传统则不如是。杂以西化,则亦无堪相语耳。
或曰,果使若上所言,人人各得天地之一分,则西方民主政治更符于天地之大全。是又不然。果使人人能安分守己,乐天知命,则在上者自不敢于专制,在下者亦不争求民权,昌言革命。中国传统政治理想,惟称德治、贤治、礼治,不言民治。此非通论文化大体,则不足以知之。
近代国人震于西化,凡所蕲向,一如邯郸之学步。而于自己国家民族社会传统历史传统,不再细心研寻。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苟有成就,亦必非驴非马,丧失了自己,学不像他人。倘果学像,则中国应可分数十小国,成立数十政府。割裂相争,庶得近似。否则惟当求美化,不能求欧化。而此后美国犹太人黑人与欧洲白人成为鼎足之三,中国又急切难有此希望。但国人又好以中山先生民族民权民生之三民主义,改为林肯之民有民治民享,人心如此,亦诚一无可奈何之事。要之,中国是中国,西方是西方,历史路线本属分歧。不知此下国人究当如何努力,以期彻底西化之完成,则惟有企而待之,急切间恐无可意想耳。
中国文化演进已历五千年之久,为并世其他民族所莫及。论其演进,可分三大阶程。
人生必有群,群中又必可分多数与少数。此多数少数,皆属重要。惟贵能密切相关,融成一体。此讲中国文化演进三阶程,即就此着眼,加以讨论。
中国为一氏族社会,氏族即成为群。在此群中,可分两大统。姓从女,乃血统。氏从男,以职业分,政治更其大者,是为政统。
远古不论。姑从唐、虞始。唐为氏,乃世业陶。尧为帝,乃为陶唐氏之代表。在尧之政府中,尚有其他氏族参加,于是尧之政府,遂为当时中国社会其他氏族一共同之代表。
虞亦一氏,应是掌管山泽禽兽。而此一氏族中出一舜,一时拥有大名。适遇洪水为灾,尧无法治理,乃重用舜。治水有效,而水灾尚未息,尧既老,乃不传位于子而传于舜。然尧子丹朱,虽不肖,必尚得保留一职位。
舜既为帝,乃封其弟象于有庳,可见舜亦代表一氏族。此一氏族,乃由舜而地位加高。但舜之为帝,由尧让之,而治水大功,实出于禹。舜之老,乃亦禅帝位于禹。而舜子商均,当亦保有一职位。是则尧舜禅让,虽为中国后世尊崇,认为政治上无可比拟之大德,实亦由当时氏族政权之情势中演出,非有人先标举出一禅让美德,而尧舜乃遵循之。换言之,此亦当时一自然形态而已。
禹继其父鲧治水,当又系另一氏族,掌理水事者。禹既完成此治水之大业,虽效法尧舜让位于益,而当时中国民众则群心拥戴禹子启,不拥戴益,此下遂又成为帝位世袭。此非中国人特意要一帝王世袭之政府,亦中国当时社会一自然现象所形成。
又如周民族奉后稷为始祖,但《大雅·生民》之诗,后稷有母姜嫄。又后稷之生,其时已有部落存在。特以后稷教民稼穑,而周人奉以为始祖。此犹如姜氏族之奉神农为始祖。亦如唐虞两氏族之奉尧舜为始祖。禹亦有父鲧,而夏氏族则奉禹为始祖。商氏族则奉契为始祖,但契亦必有父有祖可知。是则中国之氏族社会,虽重血统,但必重其血统中之贤者,是为道统。惟其重道统,不害于其重血统。血统属于天,道统属于人,此即中国后人所谓之通天人,亦所谓明天人之际矣。
夏商周三代,皆属中国古代之封建政治。而西周封建,则更形特出。不仅分封姬姓,及其外家姜姓,又封殷之后裔,使其传统不绝。更又兴灭国,继绝世,把历史上所有诸氏族,只要其曾生贤圣曾有建树,对历史有贡献者,遍加封建。此等诸侯,则可以代表全中国社会各氏族,使政统与血统,更为密切相关,乃得称之为道统。
其实尧舜禅让,汤武征诛,以及帝王世袭,皆在此一道统中。而西周封建,其事成于周公,乃更完成此道统之大。故中国人必称圣君贤相,周公则尤是历代贤相中之极特出者。君相在政统中,岂非群中之少数。氏族则群中之多数。中国封建政治由氏族社会来,乃能使中国社会中少数全由多数出,而又密切相关,融成一体,由血统中创出政统,又由政统中完成道统,而使中国成为一封建一统之国家。此可谓是中国文化进展之第一阶程。
今再综合言之。中国社会乃一氏族社会,而中国历史则为一人物历史。子贡有言:“桀纣之恶,不如是之甚也,众恶皆归之。是以君子恶居下流。”恶有共同性。下流亦即社会之多数。善则有特殊性。圣君贤相,则必各有其独特处。如尧舜之禅让,汤武之征诛,舜之孝,禹之
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文王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公之大义灭亲,诛管蔡,以永奠父兄之业。上之如伏羲氏、神农氏,更上有巢氏、燧人氏,每一时代即以一人物作代表,每一人物即以一特殊之德性与其功业之成就为代表。下流多数,不足以代表历史。而上流少数,则必有其独特相异之德业。而此上流少数,则必出于下流多数,以为之代表。乃以代表一历史阶段。此又为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一大特点。
西周东迁,为春秋时代,而往古政治一统之大业,则几于崩溃。其时则有孔子出。孑L子当时所想慕者,乃为周公。故曰:“甚矣吾衰也,我久矣不复梦见周公。”又曰:“如有用我者,我其为东周乎。”换言之,孔子心中乃不敢为一圣君,仅求为一贤相。然终不得志,其道不行,仅开门授徒,成为一家言。此下诸子百家继起,其实皆遵孔子,多志为相,不志为君。迄汉代,而儒家定为一尊。汉武帝表章五经,罢黜百家,周公孔子并尊,孔子《春秋》亦列为五经之一。帝王治道,则必本诸经。其时则经学即为道统,其价值地位显然已超出政统之上。唐虞三代,乃由政统中产生出道统。自汉以下,则政统必尊奉道统。以前是圣君用贤相,此下则为君者必知尊贤相,乃得为圣君。君位仍是世袭,仍从血统来,但在政统中已不占惟一之重要地位。而相位则选自群臣,臣位则从郡国选举贤良,再由五经博士授业讲学中来。则当时政统已大部分出自学统,即道统,乃为政统中之更重要者。此又中国历史一大变。可谓是中国文化进展之第二阶程。
中国自封建政治一转而为郡县政治,即血统不在政统中占重要地位之一证。而秦始皇帝不悟此义,乃谓政统中之帝王世袭此一仅存血统,乃可永继不绝二世三世以至于无穷世。汉儒明言自古无不亡之国,此即谓君位血统不常,与其招汤武之征诛,不如遵尧舜之禅让,于是遂有王莽之新朝出现。光武中兴,虽仍是刘氏之血统,而一朝君相大臣,则多出自王莽新朝之太学
生。学统之更超于血统,此亦一证。
但政府虽已变为一道统与学统之政府,而社会则仍为一氏族社会,重血统。两汉士人进入政府,得一官位,必退而敬宗恤族,使一宗一族人尽得沾溉。此则政治上层少数,仍与社会下层多数有其紧密相系处。而自古代农工氏族外,又得学业氏族,即士族之创兴。亦不得不谓非中国社会一进步。
东汉自光武、明、章以下,政治渐衰于上,而士族则盛兴于下。降至魏晋,中国乃成为士族之天下。南朝如此,北朝亦然。自士族社会进而为土族政治。使社会多数进入政治少数之机会又益增。就中国文化大传统言,则仍不得不谓之一进步。
唐代再臻统一,而较之两汉,则又有进步。唐太宗随其父高祖在军中,其幕下即有十八学士,较之东汉光武中兴已过之。西汉开国,乃一平民集团,士人极占少数,更远不能与初唐相比。
其次则相之一位,唐代分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中书出命令,门下掌封驳,君权已由相权代之,而相权分掌于多人。此亦显较汉代为进步。
尤其是唐代之科举制度,社会学人可得自由应考,进士地位远较两汉大学生为受人重视。此皆学统在政统中更得较高地位,社会多数又多得自由参加政府上层少数之机会而紧相联系。然论学术大统,则唐代之《五经正义》依然承袭两汉。而科举取士,则重诗赋。《文选》烂,秀才半。《文选》熟,秀才足。唐代社会乃为一诗家的社会。诗之为用,抒私人之情怀,发私人之哀怨,则有余。阐扬圣君贤相周公孔子之治平大道,则不足。两汉以下,老子之道已与孔子并盛。而唐代以同姓李之血统观念,亦并尊老子。佛法东来,唐代帝王亦多崇信。于是儒、道、释三教,已如鼎足之分峙。而周孔之尊,则唐不如汉,实有转趋颓势之现象。
于是有韩愈出而提倡古文,其言曰:“好古之文,乃好古之道也。”著为《原道》篇,又为《师说》。其时惟僧侣始称师,而韩愈则以为师传道自任。其言曰:“并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又以排释老自比于孟子之拒杨墨。于是孔子之为师,乃更胜于其为相为臣,而渐脱离于周公。孟子则追随孔子。周孔同尊遂渐转为孔孟同尊。韩愈又为《伯夷颂》,则所重在野更过于在朝,为师更重于为君。宋人称其文起八代之衰,实则其所倡导,则已逾两汉而上之矣。惟愈所倡导,其传继世即绝。下迄晚唐五代,学绝道丧,而中国乃陷于黑暗中。
……
ISBN | 9787108017123,7108017121 |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作者 | 钱穆,,, |
尺寸 | 32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