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生平与学术(套装共2册) 9787208137912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3525228 类别: 图书 国学 国学名家 章太炎
编辑推荐

今年为“有学问的革命家”“有革命业绩的学问家”“国学大师”章太炎逝世八十周年。章太炎嫡孙章念驰精选八十年来有关章太炎研究的优秀论文,包括钱穆、侯外庐、汤志钧、近藤邦康、张玉法、姜义华、汪荣祖、河田悌一、陈平原、桑兵、王汎森等海内外知名学者的撰述,全面反映章太炎在经学、史学、佛学、文学、医学等方面的成就与贡献,体现了章太炎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

作者简介

章念驰,章太炎之孙,曾在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工作,现为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常年关注其祖父章太炎的相关研究,负责整理《章太炎全集?医论集》《演讲集》,编有《章太炎生平与思想研究文选》《章太炎生平与学术》,撰有《我的祖父章太炎》等。

目录

上册
前言
余杭章先生墓志铭
章先生别传
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悼念太炎先生时论(两篇)
悼太炎先生(香港《生活日报》)
悼章太炎先生(巴黎《救国时报》)
唁电·挽联·国葬令
章先生学术述略
余杭章氏学别记
章太炎先生之气节
章炳麟之生平及其学术文章
章炳麟与中华民国
章太炎的科学成就及其对于公羊学派的批判
章炳麟的学术成就
章太炎剖析
章太炎进化观评析
《民报》中的章太炎
论章太炎的文学思想
辛亥革命前章太炎的佛学思想
章太炎的相对主义真理观探索
章太炎的人性论与近代中国人本主义的命途
否定的思想家——章炳麟
从一个日本人的眼睛看章太炎思想
章太炎的《社会学》
章太炎道德论初探
章太炎先生的医学见解
下册
章太炎与鲁迅
清末的历史记忆与国家建构——以章太炎为例
章太炎晚年北游讲学的文化象征
兼及“著作”与“文章”——略说《国故论衡》
章太炎对现代性的迎拒与文化多元思想的表述
章太炎对身体的看法和佛教、医学思想的关系
章太炎与汉语修辞学
从援今文义说古文经到铸古文经学为史学——对章太炎早期经学思想发展轨迹的探讨
章太炎与章学诚
《章太炎先生论伤寒》释要
“新子学”典范——章太炎思想论纲
章太炎与中国史学的现代性转换
章太炎对“公理”的批判及其“齐物”哲学
章太炎“自主”的联亚思想——《民报》时期章太炎与日本早期左翼运动及亚洲主义、日英同盟、印度独立运动的关系
一种伦理民族主义是否可能?——论章太炎的民族主义

序言

三十年前,在先祖父太炎先生逝世五十周年之际,我编过两本文集———《章太炎生平与学术》(三联书店出版)及《章太炎生平与思想研究文选》(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选刊了他去世的半个世纪中,人们对他研究的代表作。沧海桑田,一下子三十年又过去了,在纪念先祖父去世八十周年之际,上海人民出版社准备出版一批研究太炎先生的学术成果,包括再版《章太炎生平与学术》,并拟新编近三十年来研究太炎先生新的学术成果,真是给繁荣学术文化做了件益事。
这三十年,是中国近代最开放的时代。学术研究,特别是人物研究,已不是“戴帽式”的“定性式”的研究,而是更开放的学术研究。我们研究他走过的曲折的道路,是为了让后人少走弯路,也是为了站在他的肩上去超越…
在灾难深重的中国近百年史上,他和许多先驱者一样,都是背着铺板,躺在泥泞的路上,为着让后人踩踏而过的人。他不是什么“先圣”或“教主”,更不是什么“疯子”;他与其他历史人物一样,也并不是什么“完人”,他就是他。八十年来,对他的评价是各种各样的,这本来是件正常的事,特别是像他这样一个人物,政治足迹遍历戊戌变法至抗日战争,几乎参与了这个时代的每一个政治事件。他的思想又那么深邃,著述又那么宏博,可是他的文字又是那样晦涩,给人们的研究带来了许多困难。因此,准确认识和评价他,始终是研究中国近代政治史、思想史、学术史的一大课题。八十年来,章太炎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近些年,在新视野、新方法的带动与促进下,涌现了许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不仅加深了人们对章太炎的认识,也使得章太炎的许多思想在新的时代新的形势下焕发了新的生机。
上海人民出版社希望我再参与《章太炎生平与学术》的续编工作,但我近几十年来,主要在从事台海问题研究,对章太炎研究的发言权已经不多。好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章太炎全集》责任编辑张钰翰博士,年少业精,他选择与推荐了一批论文,足以弥补我的缺憾,而终于编成本集。当然选编工作也难免顾此失彼,必有遗珠,敬请读者原谅。
2016年5月14日

文摘

版权页:



盖炳麟之治学方法,凡分治本、治标二途。治本者,先由朴学而文学而史学而玄学;治标者,则由史学人手,而后及性之所至,与世之所急。而治本之途,则以文字声韵为基;治标之务,则以经世牧民为归。故炳麟学术之脉络条理,可得而略言也。
一、文字之学 炳麟以为凡治小学,非专在辨章形体,要于推寻故言,得其经脉。故不明音韵,则不知一字数义所由生,亦不能知数字一义之所由。此小学所以必须形音义三者相互贯穿也。故作为《文始》,寻文字孳乳之经脉;《小学答问》《新方言》,明本字借字之流变;《国故论衡》上卷,则专论文字声韵之要义;《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一篇,则斥废汉字行拼音之谬惑。而《文始》一书,籀绎初文,傅以今字,比合音义,明其孳乳,尤为特出。
文字贯通,既原于声韵。炳麟以时代嬗变,古代文字声类,有不可以后世韵书绳之者,故继钱大昕“古无轻唇音”及“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之后,发明“古音娘日二纽归泥”之说,而定古声为二十一纽。更箸“古双声说”,谓古同部位之音,虽旁纽者皆为双声,以证古音声类变转之故。(详《国故论衡》)
复以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江有诰、严可均以次,对于古韵分部,犹未尽精密。于是考证《说文》,旁参经籍,审其文字,察其正变,定古韵为二十三部。并据孔广森“阴阳对转”、严可均“顺逆互转”之说,发明“对转”“旁转”“次对转”“次旁转”“交纽转”“隔越转”而作“成均图”。使韵部转变,曲达旁通,皆有踪迹理络之可寻。
ISBN9787208137912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章念驰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