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冯友兰(旧事与新说) 9787510456589,7510456584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3541653 类别: 图书 国学 国学名家 冯友兰
编辑推荐

一代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已渐行渐远,他对中国哲学的非凡建树、谨严的治学精神、执着的人生态度和丰富的人生经历,却是后代学人常说常新的话题。在女儿宗璞眼中,冯友兰先生既是哲学大师,又是一位慈父,他的思想,他的人生阅历始终都是大家关注的话题,宗璞所著的《我的父亲冯友兰(旧事与新说)》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读者一位真实的冯友兰。

作者简介

宗璞,原名冯锺璞,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一九二八年七月生于北京,一九五一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曾任《文艺报》、《世界文学》等报刊编辑。一九八一年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英美文学研究室。一九八八年退休。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红豆》、《鲁鲁》、《我是谁》、《三生石》、《四季流光》等,长篇小说有《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散文《西湖漫笔》、《废墟的召唤》、《花朝节的纪念》、《三松堂断忆》等,及童话、短诗和译作多种。

目录

我的父亲冯友兰
那青草覆盖的地了
梦回蒙自
漫记西南联大和冯友兰先生
蜡炬成灰泪始干
一九八二年九月十日
安波依十日
九十华诞会
三松堂断忆
心的嘱托
三松堂岁暮二三事
今日三松堂
一九九三年岁末五日记
书当快意
向历史诉说
《冯友兰集》序
他的“迹”和“所以迹”——为冯友兰先生一百一十年冥寿作
人和器——第八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旧邦新命:冯友兰与西南联大”书面发言
忆当年——《新理学》七十岁
在冯友兰先生诞辰一百一十五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
对《梁漱溟问答录》中一段记述的订正
给古人少许公平
宗璞:我的父亲冯友兰
宗璞:只希望写的历史向真实靠近
亲友之问
花朝节的纪念
散失的墨迹
哭小弟
道具
悼张跃
耳读《朱自清日记》
忆朱伯岜
冯友兰先生著述及答问
祭母文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清华的回顾与前瞻
在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名誉人文博士学位仪式上的答词
文武合一的桥梁——记军官与教授座谈会
附录
冯友兰先生传
冯友兰
冯友兰在哲学上的地位
论教育家冯友兰
满纸荒唐言——评何兆武的口述臆想历史
国学访谈:《新理学》七十年

文摘

那青草覆盖的地方,藏着一段历史和一段我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
清华园内工字厅西南,有一片小树林。幼时觉得树高草密。一条小径弯曲通过,很是深幽,是捉迷藏的好地方。树林西南有三座房屋,当时称为甲、乙、丙三所。甲所是校长住宅。最靠近树林的是乙所。乙所东、北两面都是树林,南面与甲所相邻,西边有一条小溪,溪水潺潺,流往工字厅后荷花池。我们曾把折好的纸船涂上蜡,放进小溪,再跑到荷花池等候,但从没有一只船到达。
先父冯友兰先生作为哲学家、哲学史家已经载入史册。他自撰的茔联“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概括了自己的学术成就。他一生都在学校工作,从未离开教师的岗位,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是和清华分不开的,是和清华的成长分不开的。这是历史。
一九二八年十月,他到清华工作,找到“安身立命之地”。先在南院十七号居住,一九三。年四月迁到乙所。从此,我便在树林与溪水之间成长。抗战时,全家随学校去南方,复员后回来仍住在这里。我从成志小学、西南联大附中到清华大学,己不觉树林有多么高大,溪水也逐渐干涸,这里己不再是儿时的快乐天地,而有着更丰富的内容。一九五二年院系调整,父亲离开了清华,以后不知什么时候,乙所被拆掉了,只剩下这一片青草覆盖的地方。
清华取消了文科,不只是清华,也是整个教育界、学术界的重大损失。同学们现在谈起还是非常痛心。那时清华的人文学科,精英荟萃。也许不必提出什么学派之说,也许每一位先生都可以自成一家。但长期在一起难免互有熏陶,就会有一些特色。不要说一个学科,就是文、理、法、工各个方面也是互相滋养的。单一的训练只能培养匠气,这一点越来越得到共识。
父亲初到清华就参与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清华的归属问题,从隶属外交部改为隶属教育部。他曾作为教授会代表到南京,参加当时清华的董事会,进行力争,经过当时的校长罗家伦和大家的努力,最后清华隶属教育部。我记得以前悬挂在西校门的牌子上就赫然写着“国立清华大学”。了解历史的人走过门前都会有一种自豪感。因为清华大学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学术独立自主的发展过程的标志。
在乙所的日子是父亲最有创造性的日子。除教书、著书以外,他一直参与学校的领导工作。一九二九年任哲学系主任,从一九三一年起任文学院院长。当时各院院长由教授会选举产生,每两年改选一次。父亲任文学院院长长达十八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卸去一切职务。十八年的日子里,父亲为清华文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现在还少有研究。我只是相信学富五车的清华教授们是有眼光的,不会一次又一次地选出一个无作为、不称职的人。
在清华校史中有两次危难时刻。一次是一九三。年,罗家伦校长离校,校务会议公推冯先生主持校务,直至一九三一年四月吴南轩奉派到校。又一次是一九四八年年底,梅贻琦校长南去,校务会议又公推冯先生为校务会议代理主席,主持校务,直到一九四九年五月。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他爱学生。他认为清华学生是最可贵的,应该不受任何政治势力的伤害。他居住的乙所曾使进步学生免遭逮捕。一九三六年,国民党大肆搜捕进步学生,当时的学生领袖黄诚和姚依林躲在冯友兰家,平安度过了搜捕之夜,最近出版的《姚依林传》也记载了此事。据说当时黄诚还做了一首诗,可惜没有流传。临新中国成立时,又一次逮捕学生,女学生裴毓荪躲在我家天花板上。记得那一次军警深入内室,还盘问我是什么人。后来为安全计,裴毓荪转移到别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毓荪学长还写过热情的来信。这样念旧的人,现在不多了。
学者们年事日高,总希望传授所学,父亲也不例外。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定位是批判对象,怎敢扩大影响,但在内心深处,他有一个感叹,一种悲哀,那就是他说过的八个字——“家藏万贯,膝下无儿”,形象地表现了在一个时期内,我们文化的断裂。可以庆幸的是这些年来,“三史”“六书”俱在出版。一位读者来信,说他明知冯先生己去世,但他读了“贞元六书”,认为作者是不死的,所以信上的上款要写作者的名字。
父亲对我们很少训诲,而多在潜移默化。他虽然担负着许多工作,和孩子们的接触不是很多,但我们却感到他总在看着我们,关心着我们。记得有一次和弟弟,还有小朋友们一起玩。那时我们常把各种杂志放在地板上铺成一条路,在上面走来走去。不知为什么他们都不理我了,我们可能发出了什么响声。父亲忽然叫我到他的书房去,拿出一本唐诗命我背,那就是我背诵的第一首诗,白居易的《百炼镜》。这些年我一直想写一个故事,题目是《铸镜人之死》。我想,铸镜人也会像铸剑人投身火海一样,为了镜的极致之美,纵身跳入江中(“江心波上舟中制,五月五日日午时”),化为镜的精魂。不过又有多少人了解这铸镜人的精神呢?但这故事大概也会像我的很多想法一样,埋没在脑海中了。
此后,背诗就成了一个习惯。父母分工,父亲管选诗,母亲管背诵,短诗一天一首,《长恨歌》《琵琶行》则分为几段,每天背一段。母亲那时的住房,三面皆窗,称为玻璃房。记得早上上学前,常背着书包,到玻璃房中,站在母亲的镜台前,背过了诗才去上学。
P3-P5
ISBN9787510456589,7510456584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宗璞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