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题材畅销:乱世出英雄,三国时期人才辈出,三国的历史教训值得后人学习。
大家名作:易中天推崇的近代史学泰斗吕思勉评述乱世兴亡盛衰。考据精细 ,史事翔实可信,研究三国历史不可绕过的权威版本。
去伪存真:纠正史实谬误,走出演义误区,还原被人忽视的历史真相。
优质团队打造:继《明朝历史的教训》《清朝历史的教训》单本销量突破5万册后,原班人马再度精心打造,延续“教训”热潮!
装帧精美:印刷精细,高端大气。
媒体推荐
往者已不及,尚可以为来者之戒。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
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历史学家钱穆
吕思勉先生许多精彩通观的评论,直击要害,能传达出常人轻易看不出的历史意韵,让读者享受知性旅行的愉悦,得益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丰富,更是增进了对社会状态和社会变革的认识。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家范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
——上海社会科学院教授赵鑫珊
作者简介
吕思勉,字诚之,笔名驽牛,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
吕思勉先生读书广博,治学严谨,注重综合研究,在通史、断代史和专题史等诸多领域都有重大贡献。早年曾执教于常州溪山小学堂、常州府中学堂,后任教于上海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文史大家钱穆、赵元任、黄永年等人都是他的学生。
吕思勉一生著作等身,他的代表作有《吕著史学与史籍》《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著中国近代史》等。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后汉的乱源
第二章 三国时期的战事
第三章 后汉十三州
第四章 董卓之乱
第五章 曹操的崛起之路
第六章 挟献帝迁都许昌
第七章 曹操破袁绍
第八章 赤壁之战的真相
第九章 刘备攻益州和孙权取荆州
第十章 司马懿和魏武帝
第十一章 魏武帝真是奸雄?
第十二章 被世人误解的魏延
第十三章 两个烈士:姜维和钟会
第十四章 孙吴建都南京的缘由
第十五章 司马氏专权
第十六章 晋代豪门斗富
第十七章 司马氏灭亡的原因
序言
斜阳古柳赵家庄,
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
满村听说蔡中郎。
这是宋朝陆放翁先生的诗,所说的,便是现在的说书。说书虽然是口中的事,但到后来,将说书的人所用的底本,加以润饰以供众览,就成为现在的平话了。平话俗称小说,亦谓之闲书。虽然是用以消闲的,然而人们的知识得自此中的,实在不少。
现在中国的书籍,行销最广的,是《三国演义》。据书业中人说:它的销数,年年是各种书籍中的第一。这部书有些地方,渲染得很有文学意味,如赤壁之战前后便是;有些地方,却全是质实的记事,简直和正书差不多。这就显见得其前身系说书的底本。说得多的地方,穿插改造得多了;说得少的地方,却依然如故。
有些不懂历史的人,真“不知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然而问及三国史事,却很少荒谬绝伦的。这无疑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他们未必都自己读过,然而这种知识,在社会上普遍了,人们得着的机会就多,远较学校的教授和窗下的阅读更为有力。这可见通俗教育和社会关系的密切。
老先生们估量人们知识的深浅,往往以知道的、记得的事情多少为标准。讲历史,自然尤其是如此。但无意义的事实,知道了,记得了,有什么用处呢?尤其是观点误谬的,知道了,记得了,不徒无益,而又有害。而且平心论之,也不能算知道史事。因为历史上的事实,所传的,总不过一个外形,有时连外形都靠不住,全靠我们根据事理去推测它、考证它、解释它。观点一误,就如戴黄眼镜的,看一切物皆黄,戴绿眼镜的,看一切物皆绿了。我们在社会上,遇见一个人、一件事,明明是好的,却误把恶意猜测他,就会觉得处处可疑;明明是坏的,却误当他好的,也会觉得他诚实可靠。历史上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研究历史,倒还不重在知道的、记得的事情的多少,而尤重在矫正从前观点的谬误。三国时代,既然是人们所最熟悉的,就此加以讲论,自然更有兴味些。后汉末年,皇帝昏庸,宠信宦官,因此政治紊乱,引爆了黄巾起义。因黄巾的起义,而引起刘备和孙坚的起兵。又因灵帝死后,少帝即位,国舅何进要诛戮宦官,而引起董卓的进京。因董卓进京,而引起废立之事,又因此而引起袁绍、曹操等纷纷起兵讨卓,天下就从此分裂。后汉的最大祸源,便是宦官和外戚。这还是人谋之不臧。写《三国演义》的人,说什么“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好像有什么定数似的,恐怕是以文学的观点来看待历史了。
三国时期,是人才辈出的时代,在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不仅涌现了大批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涌现出了大批的哲学家、文学家和自然科学家,致使三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今天的大多数读者,对于三国时代的历史知识,多来自于《三国演义》,以演义的观点看待古人、评述历史。而本书用通俗浅显的语言,纠正了读者来自于演义小说所叙述的史实谬误,陈述了前人所忽略的事情,极大地还原了被人们忽视的历史真相,让人们真正做到以史为鉴。
文摘
曹操的崛起之路
董卓劫迁献帝之后,东方州郡既无人能跟踪剿讨,自然要乘机各据地盘了。当时的南方还未甚发达,在政治上的关系也比较浅。北方,洛阳残破了。从函谷关以西,则还在董卓手里。所以龙争虎斗,以幽、并、青、冀、兖、豫、徐七州和荆、扬两州的北部为最利害。这就是现在的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四省,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四省中江、汉、淮三条大水沿岸的地方。
当灵帝末年,做幽州牧的是刘虞。他是汉朝的宗室。立心颇为仁厚,居官甚有贤名,颇得百姓爱戴。然实无甚才略。幽州有个军官唤做公孙瓒,性情桀骜,而手下的兵颇强,自然不免有些野心。不过当政治上秩序未大坏时,还不敢公然反抗罢了。到董卓行废立之后,情形又有不同。献帝既系董卓所立,在专制时代的皇位继承法上,自不能算做正当。讨伐董卓的人,自然有不承认献帝的可能。于是袁绍和冀州牧韩馥联合,要推刘虞做皇帝。刘虞是没有实力的人,假使承认了,岂非自居叛逆,甘做他人的傀儡,所以坚决不受。反派人到长安去,朝见献帝。献帝正为董卓所困,想要脱身而无法。见刘虞的使者来,大喜。此时刘虞的儿子刘和,还在长安做官。献帝就叫他回见父亲,密传诏旨:令刘虞派兵来迎。刘和不敢走函谷关大路,打从现在商县东面的武关出去。这时候袁术因惧怕董卓,带兵驻扎在南阳。恰好孙坚自长沙带兵而北,把南阳太守杀掉,袁术就趁此机会,把南阳占据起来。迎接皇帝,是一件大有功劳,而且存心要想专权,也是一件大有希望的事。有此机会,袁术如何肯让刘虞独占。刘和经过其境,袁术便把他留下,派人去告诉刘虞,叫他派兵来和自己的兵会同西上。刘虞果然派了几千个马兵来,就叫刘和统带。这事倘使成功,刘虞的名望地位岂不更要增高,公孙瓒要把他推翻就难了。所以公孙瓒力劝刘虞不可派兵。刘虞不听。公孙瓒便串通袁术把刘和拘留起来,而把刘虞所派的兵夺去。这是董卓劫迁献帝以后,关于帝位问题,当时几个有兵权和地盘的人勾心斗角的一幕。因其事情没有闹大,读史的人都不甚注意,把它淡淡地读过了。其实此项阴谋,和当时东方兵争序幕的开启,是很有关系的。
公孙瓒串通袁术,把刘和拘留起来,刘虞派去的兵夺掉,既阻止刘虞迎驾的成功,又可和袁术相连结,他的阴谋似乎很操胜算了。于是志得意满,以讨伐董卓为名,带兵侵入冀州,要想夺韩馥的地盘。韩馥如何能抵敌?
谁知螳螂捕蝉,黄雀又随其后。鹬蚌相持,渔翁得利,反替袁绍造成了一个机会。此时袁绍正因董卓西迁,还军河北,便乘机派人去游说韩馥。韩馥乃弃官而去,把冀州让给袁绍。袁绍的高、曾、祖、父都是做汉朝的宰相的(所谓“四世三公”,后汉是以司马、司徒、司空算相职的),归心于他的人很多。其才能,比之韩馥,自然也要高出几倍。公孙瓒要占据地盘不得,反而赶去了无用的邻居,换了一个强敌来。世界上的事情,正是变化多端,不由得人打如意算盘了。
袁绍和公孙瓒地势逼近,自然是要想互相吞并,不会合式的。袁术和公孙瓒连结,对于北方也有一种野心。平空跳出一个袁绍来,这种野心不免要受一个打击。自然要和袁绍不对,顾不到什么弟兄不弟兄了。
曹操和袁绍是讨卓时的友军。当群雄初起之时,各人都怕兵力不够,总想多拉帮手。不是利害真相冲突之时,总要戴着假面具,互相利用。这是当时曹操、刘备、吕布等所以内虽不和而当人家穷困来投奔时,总要假意敷衍,不肯遽行决裂的原因。袁、曹初时的互相提携,理由亦不外此。此时兖州北境,适有乱事,本来的地方官不能平定。曹操带兵去把他打平了。袁绍就表荐他做东郡太守(治东武阳,在今山东朝城县西)。此事在汉献帝的二年。明年,青州黄巾攻入兖州。兖州刺史刘岱为其所杀。济北(济北国,在今山东长清县南)相鲍信是最赏识曹操的,就劝刘岱手下的人共迎曹操为兖州牧。此时黄巾声势浩大,曹操和鲍信进兵讨伐,鲍信力战而死。曹操到底把黄巾打破。黄巾投降的共有三十多万人。曹操把他精锐的留下,编成军队,称为青州兵。这些都是百战的悍贼。于是曹操不但得兖州为地盘,手下的军队也比较精强了。
南阳在后汉时,也是荆州的属地。这时候的荆州刺史是刘表,已从今湖南境内迁徙到湖北的襄阳,和中原之地接近了,和南阳势尤相逼。孙坚也是个没有地盘的人,屯扎在河南鲁山县境内。袁术就表荐他做豫州刺史,和他互相联结,要想夺刘表的地盘。这样一来,袁绍就要和刘表联结。而徐州和兖州是相接境的。徐州可以吞并兖州,兖州也可以吞并徐州。徐州牧陶谦,照《三国演义》上看来,是一位好好先生,这个不是真相。他虽无才能,而亦颇有野心。青州刺史田楷,则本系公孙瓒的人。
当时的斗争,遂成为冀州的袁绍、兖州的曹操、荆州的刘表站在一条线上,幽州有实权的公孙瓒、寄居荆州境内的袁术和豫州的孙坚、徐州的陶谦站在一条线上的形势。刘备是以讨黄巾起兵的,后来跟随公孙瓒。公孙瓒荐他做平原(今山东平原县)相。平原属于青州,常做田楷的帮手,所以也在公孙瓒、袁术战线之内。
两个集团开始斗争,袁术和公孙瓒一方面是失败了。公孙瓒进兵攻袁绍,既为所败(即《三国演义》所谓袁绍磐河战公孙。据《演义》上看,似乎两军无大胜败,实则是公孙瓒败的)。袁术使孙坚攻刘表,虽然战胜,围困襄阳,然孙坚的用兵太觉轻率,因单马独出,被刘表的军士射杀了。刘表就进兵截断袁术的粮道。此事在汉献帝的四年。前一年,公孙瓒已经发动刘备和陶谦,进兵山东西北境,以逼袁绍。给袁绍、曹操联合打败。至此,袁术又自己带兵到现在豫东的陈留,又给曹操打败了。袁术逃到九江。汉朝的九江郡,在现在安徽的寿县,也就是扬州刺史的治所。袁术逃到九江之后,将扬州刺史杀掉,把其地占据起来。寿春虽然是东南重要的都会,其势离北方已经远一步了。陶谦却在此时发动大兵以攻曹操,和下邳(在今江苏邳县境内)地方自称天子的阙宣联合,攻取了山东的泰安、费县,进逼济宁。
这一年秋天,曹操进攻陶谦,连破了十几座城池。明年夏又继续进攻,直打到徐州东境。曹操的攻陶谦,《后汉书》和《三国志》都说他是要报父仇。这句话是不确的。
曹操的父亲名曹嵩,是沛国谯县人。汉朝的谯县就是现在安徽的亳县。他被杀的情形:《三国志·魏武帝本纪》说:“董卓之乱,避难琅玡,为陶谦所害。”《后汉书·陶谦传》则说他避难琅玡,陶谦的别将(部将离开主将,自带一支兵驻扎在外面的,谓之别将)有守阴平的,士卒贪他的财宝把他袭杀。这两说须互相补充,才觉得完全。曹嵩避难的琅玡,该是现在山东诸城县东南的琅玡山(后汉有琅玡郡,在今山东临沂县北)。董卓之乱,亳县并没有受影响。曹嵩所以要避难,乃因曹操起兵以讨董卓之故。这是避人耳目,并非逃避兵灾,所以要躲在山里。汉朝的阴平县,在现今江苏沭阳县西北,其地离琅玡山颇近,所以守阴平的兵会把曹嵩杀掉。《后汉书》没说出曹嵩避难的原因。《三国志》则没有说明杀害曹嵩的主名。所以我说:二说要互相补充,才觉得完全。至于《三国演义》之说,则出于《三国志》注引《世语》,《世语》说曹嵩的被害,在泰山、华县之间。汉朝的泰山郡,就是现在山东的泰安县,华县就是费县,大约因陶谦曾夺取其地,所以有此传讹,其说全不足信了。然则曹嵩确系陶谦部将的兵所杀。
做主将的固然有约束部下的责任,然亦只到约束为止。部将的兵杀人,要主将负约束不严以外的责任,也是不合理的。所以因曹嵩被杀,而曹操声言向陶谦报仇,理由并不充足。不过师出无名,以此作一个借口罢了。可见得当时用兵的人,论其实际,无一个不意在扩充地盘了。
曹操这一次的用兵,是颇为残暴的。《三国志》谓其“所过多所残戮”。这个不像曹操做的事情。大约这时候,曹操的兵,系以收编的青州黄巾为主力。其人本系强盗,所以难于约束。然战斗力颇强,所以袁术、刘备、陶谦都非其敌。倘使竟吞并了徐州,则曹操以一人而坐拥两州,形势就更强了。不意忽然跳出一个吕布来。
吕布从长安逃出来之后,就去投奔袁术。袁术很敷衍他。而吕布手下的军队很无纪律,专事抄掠。袁术就有些难于容留他。吕布觉得不安,逃到现在河南的武陟县,去靠河南太守张杨。这时候,长安悬挂赏格,缉拿吕布很急。吕布怕张杨手下的人要谋害他,又逃去投奔袁绍,帮助袁绍攻击常山里的强盗张燕。吕布的武艺是颇为高强的。他手下的军队亦颇精练,而马队尤其得力。
平话中叙述两军争战,大都是将对将厮杀,而兵对兵相厮杀似乎无甚关系。这固然不是事实。然将对将相厮杀,而其余的兵士看着不动,前代亦偶有其事。不过不像平话中所说,以此为决定胜负的要件罢了。像《三国志·吕布传》注引《英雄记》,说李傕、郭汜攻长安时,郭汜在城北,吕布开门迎敌,对郭汜说:“咱俩可约退兵马,一决胜负。”郭汜听了他的话,被吕布用矛刺伤。郭汜的从兵,前来解救。二人乃各自退去。就是一个将对将决斗的例子。这大约是古代战争规模很小时,所遗留下来的打法。吕布能刺伤郭汜,可见其武艺确较郭汜为高强。此等个人的勇力,固然不是战争时决定胜负的惟一条件。然主将能冲锋陷阵,确亦足以引起士卒的勇气。
《三国志·吕布传》说他有良马,唤做赤兔。攻张燕时,常和其亲近将校冲锋陷阵,因此得把张燕的兵打破。注引《曹瞒传》说,当时的人有句口头话,说“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到后来,吕布被曹操擒获时,他对曹操说:“你所怕的人,也没有超过我的。现在我已经服你了。倘使你带了步兵,我带了马兵,天下不足定也。”他做了俘虏,还说得出这几句话,可见他马队的精强,确非虚语了。兵在精而不在多,曹操的青州兵,以御陶谦、袁术、刘备等久疏战阵、乌合凑集的兵(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离田楷归陶谦时,只有兵一千多人。此外便是杂胡骑及略得的饥民等),虽然有余,以当吕布的兵,确乎是遇着了劲敌了。然而吕布生平,也到处吃军队不守纪律的亏。他在袁绍处便因此而站不住脚。再想投奔张杨,路过陈留,却一时交到好运。
陈留太守张邈,是和曹操最有交情的人。曹操的起义兵讨董卓,张邈就是最先赞助他的。这时候,曹操东征徐州,还对家属说:“我如其死了不回来,你们可以去依靠张邈。”其交情深厚如此。陈宫也是曹操的亲信。曹操本来是以东郡太守发迹的。这时候东征陶谦,陈宫却留守东郡,其为亲信可知。不知如何,两个人却反起曹操来了。
《三国演义》说曹操借献宝刀为由,要想刺死董卓,未能成功,情虚脱逃。董卓行文各处捕拿他。这时候,陈宫正做县令。曹操于路为其所获。陈宫密问,知其用意,感其忠义,弃官与之同逃。路过曹操故人吕伯奢家,同往投宿。伯奢殷勤招待,自己出去买酒,吩咐家人预备肴馔。曹操心虚,听得厨下磨刀之声,疑其有不良之心。再听,又听得里面说道:“缚而杀之可乎?”曹操说:“是了。”就和陈宫拔剑入内,把吕伯奢家人一齐杀死。直杀到厨下,见绑着一只猪。陈宫说:“孟德心多,误杀好人了。”两人只得匆匆起行。路遇吕伯奢买酒回来,曹操又把他杀掉。陈宫大骇。曹操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使天下人负我。”陈宫闻言,恶其狠心毒手,乘曹操熟睡后,要想把他杀掉。再一想,这也不是事,就弃了曹操而去。这是演义上妆点附会的话。
董卓废立后,曹操改变姓名、弃官东归是有的,却并非因献刀行刺。王允、吕布合谋诛杀董卓,还不能禁李傕、郭汜的造反,以致长安失陷。单刺死了一个董卓,又将如何呢?曹操路过中牟县(今河南中牟县),为亭长所疑,捉住送到县里。有认得他的人,把他释放了,这事情也是有的。然县令并非陈宫。
又曹操过成皋(今河南汜水县)时,到故人吕伯奢家,把他家里的人杀掉,则见于《三国志》注引《魏书》《世语》及孙盛《杂记》。《魏书》说曹操带数骑到吕伯奢家,伯奢不在。他的儿子要和宾客(没有亲族关系,也够不上算朋友,而寄食人家的谓之宾客。文的如门客,武的如上海老头子家里养活几个白相人,都可以谓之宾客)打劫曹操的马和行李。“曹操手刃击杀数人。”《世语》说伯奢不在,他的五个儿子殷勤招待曹操,而曹操“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杂记》说曹操“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无人负我。遂行”。这件事的真相未知如何。然曹操本来是有些武艺的。(《三国志·魏武帝本纪》引孙盛《杂语》,说曹操“曾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于庭,逾垣而出”),汉朝离战国时代近,战国以前本来道路不甚太平。走路的人要成群结队,带着兵器自卫。居家的人亦往往招集徒党,做些打家劫舍,或打劫过往客商之事,根本不足为奇。曹操因疑心吕伯奢家而将其家人杀掉,或吕伯奢的儿子要想打劫曹操而被曹操所杀,都属情理所可有。不过其中并无陈宫罢了。
《三国志·吕布传》注引《英雄记》说:陈宫归吕布后,吕布部将郝萌暗通袁术造反,陈宫亦与通谋。吕布因其为大将,置诸不问。则陈宫似乎是一个反复无信义的人。但《英雄记》的话亦难于全信。
至于张邈,《三国志》说因袁绍和他不和,叫曹操杀掉他,曹操不听,而张邈疑惧曹操终不免要听袁绍的话,因此就和陈宫同反,这话也不近情理。
总而言之,历史上有许多事情,其内幕是无从知道的。因为既称内幕,断非局外人所能知,而局中人既身处局中,断不肯将其真相宣布。除非有种事情形迹太显著了,太完备了,才可以据以略测其内幕,此外则总只好付诸阙疑之列了。陈宫、张邈为什么要叛曹操,似乎也只好付诸阙疑之列。然而这确是当日东方兵争史上重要的一页。
汉献帝五年夏,曹操东征徐州,张邈、陈宫叛迎吕布。兖州郡县到处响应,曹操后方的大本营,此时由荀彧、程昱主持,只保守得鄄城(在河南省濮阳东)。此外则只有范(今河南省范县)、东阿(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两县固守不下。此时确是曹操生死存亡的一个关头。倘使其大本营而竟为吕布所破;或者曹操还救,而其主力军队竟被吕布所粉碎;则徐州未得,兖州先失,曹操就要无立脚之地了。幸得三县固守,而曹操东征的兵力也还强盛,乃急急还救。此时吕布屯兵濮阳,《三国志·魏武帝纪》说,曹操说:“吕布一旦得一州,不能据东平(汉郡,今山东东平县),断泰山、亢父(今山东济宁县南)之道,乘险要我,而乃屯濮阳,吾知其无能为也。”遂进兵攻之。这话亦系事后附会之辞。吕布的军队是颇为精锐的。他大约想诱致曹操的兵,一举而击破其主力,所以不肯守险。果然,战时,吕布先用骑兵去攻青州兵。青州兵摇动了,曹操阵势遂乱,给吕布打败。这就是《演义》上渲染得如火如荼的濮阳城温侯破曹操一役。然曹操兵力本强,又是善能用兵的人,断不至于一败涂地。于是收兵再进。相持百余日,这一年,蝗虫大起,谷一斛卖到五十多万钱。汉朝的一斛,相当于现在的二斗,谷价廉贱时,一斛只卖三十个铜钱。现在卖到五十多万钱,是加出两万倍了。物质缺乏如此,军队安能支持?曹操只得把手下的兵遣散一部分。吕布也只得移屯山阳(汉郡,今山东金乡县)。如此,吕布的攻势就顿挫了,旷日持久,自然于曹操有利。到明年,吕布就为曹操所击破,此时陶谦己死,刘备初与田楷同救陶谦,就离田楷归陶谦,屯于小沛(今江苏沛县)。陶谦死时,命别驾麋竺往迎刘备为州牧。刘备遂领有徐州,吕布为曹操所破,就去投奔刘备。刘备也收容了他。
刘备的才略自然非陶谦之比。倘使他据徐州稍久,未尝不可出兵以攻击曹操,倒也是曹操一个劲敌。苦于他旧有的兵力和徐州的兵力都太不行了。而才得徐州,袁术又来攻击。袁术本来是和刘备站在一条战线上的,论理他这时候该和刘备联合以攻曹操。他却贪图地盘,反而进攻刘备。刘备和他相持,吕布又乘虚以袭其后。刘备腹背受敌,只得逃到现在的扬州,遣人求和于吕布。吕布也要留着刘备以抵御袁术,就招他还屯小沛。于是徐、扬二州,因刘备、吕布、袁术三角式的相持,不足为曹操之患,曹操就得以分兵西迎献帝了。
赤壁之战的真相
赤壁之战,是三国史事的关键。倘使当时没有这一战,或者虽有这一战而曹操又胜了,天下就成为统一之局而不会三分了。所以这一战,实在是当时分裂和统一的关键。
要知道赤壁之战的真相,先要知道当时曹、刘、孙三方面的形势。
刘备是个有领袖欲的人,他是不甘心坐第二把交椅的。所以当他和曹操联合破灭吕布之后,他很可以依附曹操,做一个资深望重的大员了。他却不肯甘心,又和董承勾结,反叛曹操。到被曹操打败了,则始而投奔袁绍,继而投奔刘表。这时候,他和曹操业已成为不可复合之势。简单明了些说,他若再投降曹操,曹操必不能容他,而他也决不会是真心的。所以他对于曹操,无论兵势如何,总是要抵抗到底的。
至于孙权,情形就大不相同了。我们要说到孙权,又得先说到他的哥哥孙策。孙坚有四个儿子:大的唤做孙策,第二个就是孙权,第三个唤做孙翊,第四个唤做孙匡。孙坚是和袁术联合的,他死了之后,他的儿子自然是依靠袁术。孙策也是个轻剽勇敢的人,大有父风。袁术看他不错,就把孙坚手下的人都还了他。他曾替袁术打过好几次仗,都是胜利的,袁术是个赏罚不明、不能用人的人,派他出去打仗时,允许他战胜之后如何酬劳他,后来都不能实践。
孙策心中失望,觉得在袁术手下,一辈子没有出路,就自告奋勇,愿去平定江东。江东就是江苏省里长江以南的地方,现在称为江南,古人却称为江东,而把对江之地,称为江西。古人所说的江南,是现在湖南地方。这是闲话,搁过不提。后汉时,江东西同属扬州。扬州刺史本来驻扎在寿春,就是现在安徽的寿县。这时候,寿春给袁术占据了,扬州刺史刘繇只得寄治在曲阿,在现今江苏省丹阳县地方。虽然兵力有限,也还能和袁术相持,袁术一时不能吞灭他。到孙策渡江而东,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孙策是最剽悍善战的,一渡江,就把刘繇打败,刘繇逃到现在江西的湖口,不多时就病死了。于是从江苏到江西沿江一带,全成为孙策的势力范围。孙策就不再服从袁术,袁术称帝时,公然写信和他绝交了。
曹操在这时候,势力还顾不到江东,而且他和袁术是反对的,自然要拉拢孙策。于是表荐他,加他讨逆将军的称号,封为吴侯。
建安五年,曹操和袁绍正在隔河相持,孙策也要出兵渡江而北,不想还没开拔,就给人家刺死了。你道是为什么呢?原来当孙策到江东时,有个吴郡太守(后汉分会稽郡所置的郡,治所即今江苏的吴县)唤做许贡,密表汉帝,说孙策骁勇,和项籍相像,该把他早些召回中央,不可听他留在江外,致成后患。孙策是立意要割据一方的,听得这个消息,很不高兴,就把许贡杀掉。许贡的门客,有几个潜伏在民间,想替许贡报仇。孙策很喜欢打猎,他骑的马又好,从人都跟随不上。这一次出去打猎,和许贡的门客狭路相逢,就给他们打伤,回来不久就死了。
孙策这一次的出兵,《三国志》本传说:他是要袭击许都,迎接汉献帝的,这也是痴话。曹操是善于用兵的人,虽然和袁绍相持,后方不会无备,上一节中业经说过了。江东离许都,比河北更远,孙策有多大兵力能去攻袭?别说不能战胜,能否达到,还是个疑问呢!孙策也是个善于用兵的人,有这样傻的么?况且挟着一个天子,实际上并无多大用处,前文也早经说过了。然则孙策的出兵,到底是什么主意呢?这里面,却有一段大家不很注意的故事。
当时有个沛相(汉朝的郡和王国,是一样的等级。王国治民之权在相),唤做陈珪,他是个归心中央的人,看得吕布和袁术一班人很不入眼。当袁术要想称帝,又替他的儿子向吕布的女儿求婚时,陈珪怕他们两人联合,更难平定,就去游说吕布,把他破坏了。又叫儿子陈登去见曹操,说吕布勇而无谋,反复无常,不可相信,要早些设法收拾他。曹操大喜,便拜陈登做广陵太守(广陵郡,本治现在的江都,此时陈登治射阳县,在今淮安东南)。临别的时候,握着他的手说道:“东方之事,便以相付。”叫他暗中收合部众,预备做个内应。后来曹操攻吕布时,陈登曾带着本郡的兵,做曹兵的先驱。吕布灭后,汉朝因他有功,加给他伏波将军的名号。《三国志·陈登传》注引《先贤行状》,说他在这时候,慨然有吞灭江南之志。孙策的用兵,几于所向无敌,独有两次攻陈登,都是失败的。孙策心中甚为愤怒。他临死前的出兵,《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说他是想去攻陈登的,这大约是实情。
孙策用兵甚锐,这一次大举而来,假如不死而渡过了江,陈登能否抵抗,自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陈登不是像刘繇等武略不济的人,即使一时失败,必不至于一蹶不振,总还能收合余烬,求救于中央,或者和别一支兵马联合,和孙氏相持。况且孙策善战,陈登未必和他野战,还可用守势对付呢。所以陈登在广陵,确是孙氏的一个劲敌。现在孙策北伐未成,先已自毙,那是中央最好的机会了。曹操却把陈登调做东城太守(汉县,在今安徽定远县东南。此时临时设置太守)。于是隔江之地,就无能牵制孙氏的人,这是曹操的一个失策。到后来,再临江而叹,“恨不早用陈元龙之计(亦见《先贤行状》。元龙是陈登的字)”,就迟了。
孙翊的性质,最和孙策相像。孙策临死时,张昭等都逆料他要把后事付托给孙翊,他却把印绶佩在孙权身上,对他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这几句话,不知道真是孙策说的,还是后人附会。孙权足以当之而无愧,却是实在的。只要看他赤壁战时任用周瑜,袭取荆州时任用吕蒙,猇亭战时任用陆逊,就可知道了。孙策虽然长于战阵,然而平定江东,开创基业,也不是一味勇敢就能办得到的。或者他亦有些知人之明,所以把后事付托给他罢。孙权继任之后,一面整理现在江、浙、皖、赣之地,又频年出兵,攻击江夏(江夏郡在今湖北黄冈县)太守黄祖。到建安十三年(208),把黄祖杀掉。于是孙权的势力,达到现在湖北省的东南部,再向西,就可到现在的汉口,窥伺江陵和襄阳了。而曹操也在这一年进攻刘表。
刘表的性质,究竟是个文人。他只会坐观成败,图收渔人之利,而不会身临前敌,去攻城夺地。此等人物,在天下扰乱时亦足以保境息民,偷一时之安,到天下将定时,就没有立足之地了。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南征荆州。八月,刘表病死了。他大的儿子唤做刘琦,小的儿子唤做刘琮。刘表和他的夫人蔡氏,都心爱刘琮,要立他为后。刘琦觉得不安,去请教诸葛亮。诸葛亮对他说:“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刘琦明白了。恰好黄祖为孙权所杀,就乘机请求外出,做了江夏太守。刘表死后,襄阳一方面立了刘琮。对于曹兵,自然无法抵御。九月里,曹操的兵到新野,刘琮就举州投降了。
这时候,刘备屯驻在襄阳对岸的樊城。他对于曹操,是不能投降,而又无从抵抗的,只得渡过汉水,西南而走。《三国志·先主传》说:他走过襄阳时,诸葛亮劝他攻击刘琮,荆州可取。他说:“吾不忍也。”这话也未必确实。当时的襄阳,人心自然不定,攻破他自然是容易的,转瞬曹操的大兵来了,却如何能守呢?“诸葛一生惟谨慎”,怕不会出这种主意罢?
刘备于是再向南走。《先主传》说:刘琮的左右和荆州人,归附他的很多,到当阳时,人众已有十几万了,一天只走十几里路。这话或者有些过甚,却不是毫无影响的。因为要做事业,手下一定要有人。老百姓只要饱食暖衣,安居乐业,谁来管你们争天夺地的事情?一个光干,到了什么地方,要发动该地方的民众替自己战斗,决不是容易的,所以基本的队伍决不能弃掉。再加以荆州人不愿降北的,其数自有可观。而两汉三国时代,去古还近,社会的组织含有大家族的意味较多,做官、从军和避难的人,往往带着家族、亲戚走,所以其数之多如此。惟其这样,自然走不快了。
曹操此时,颇有一举而肃清荆州的决心,于是发轻骑,一日一夜走三百里去追击他,追到当阳东北的长阪,追上了。刘备自然不能抵抗,就逃向夏口(就是现在的汉口)去依靠刘琦。
这时候的刘备,显然是日暮途穷。倘使没有人和他联合,大约只好逃向现在的湖南。汉时的湖南还未十分发达,在那里,也决然不能立足的。所以这时候的刘备真是末日将到了。而不期事出意外,却有个孙权来和他联合。
论起孙权的资格和他对曹操的关系来,都和刘备大不相同。
刘备虽然屡战屡败,始终没有得到一个地盘,这只是时运不济;他从灵帝末年起兵,在北方转战十余年,和曹操、二袁、吕布等都是一样的资格;而且素有英雄之名;当时确亦有一部分人归向他;所以曹操见了他,确亦有几分畏惧。
至于孙氏弟兄,虽在江东手创基业,然而当时江东之地,比较上还是无关大局的。所以大家心目中还不甚觉得有这么两个人。《三国志·张昭传》说,当孙策平定江东时,北方士大夫的信札,还是专归功于张昭的。《张纮传》说,孙策死时,曹操要乘机伐吴,张纮把他劝止了。曹操才表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而以纮为会稽东部都尉(后汉会稽郡治今浙江绍兴。都尉是武职,称为某部都尉的,亦分管一部分之地,有治民之权),要令他“辅权内附”。所谓“辅权内附”,就是运动甚而至于胁迫孙权来投降。孙策死时,北方的问题多着呢,曹操如何会想到去伐吴?这句话也是不确的。但以张纮为会稽东部都尉,欲令“辅权内附”,这句话却该不诬。当时北方人心目中,看了孙权是怎样一个人,就可想而知了。曹操破了荆州,就想顺流东下,本来犯兵家之忌,贾诩曾经劝止他,而他不听,大概对于孙权,不免低估了些罢?然其所以低估之故,也是所谓资格限人,是极容易犯的错误,怪不得曹操了。
刘表的死耗,达到江东,鲁肃便对孙权说:荆州是个紧要的去处,请借吊丧为名,去看看情形。如其刘备和刘表一方面的人没有嫌隙,我们就得联合他。如其彼此乖离,就得另打主意。孙权允许了他。鲁肃就溯江西上,走到汉口,听说曹操的兵已向荆州,鲁肃也昼夜兼程而进。走到南郡界内,听说刘琮已降曹操了,刘备向南奔逃,鲁肃就径迎上去,和他在长阪相会。劝刘备和孙权联合。刘备自然欢喜。而刘备手下的诸葛亮亦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于是鲁肃回去复命,诸葛亮从汉口东行,到现在的九江,和孙权相见。
这时候,在孙权一方面,就要决定降战之计。据历史上的记载,是这样的:孙权聚群下会议,大多数主张迎降。其理由是:(一)曹操托名汉相,和他拒敌,似乎是反抗中央。(二)曹操已得荆州的水军,又有步兵,水陆并进,并非专靠马队,所以长江之险,并不足恃。而其(三)则为众寡不敌。只有鲁肃不开口。孙权出去更衣,鲁肃却跟了出去。孙权知道他有话说,握着他的手道:“你要说什么呢?”鲁肃道:“刚才众人的议论,是要误你的,你别要听他。像我是可以投降曹操的,你却使不得。为什么呢?我在你手下,不过做个官儿,投降了曹操,官还是有得做的,你却怎样呢?”这几句话,正合孙权之意,孙权便表示容纳。这时候,周瑜因事到鄱阳去,鲁肃便劝孙权把他召回,共商降战之计。周瑜到了,就决定迎战。他的理由是:(一)北方并未大定,加以关西还有韩遂、马超,曹操的兵决不能作持久之计。(二)北方的人不善水战,荆州的人又非心服。(三)而且大寒之际,缺乏马草,天时亦不相宜。诸葛亮游说孙权的话,理由也大致相同,于是孙权就决意联合刘备,抵抗曹操了。派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去和刘备协力。
当时两方的兵力:大约北兵是十五六万,荆州的兵有七八万,合计共二十余万。刘备一方面,合水陆兵共有万人,刘琦手下的江夏兵,亦有一万。周瑜、程普的兵,《三国志》上有的地方说各有万人,有的地方又说共有三万,大率鲁肃手下还有些人,合计之共有三万。孙刘之兵,约在五万左右。两方的兵力,约系一与五之比。但在地利及军队的长技上说,南方的兵却是占了便宜的,而黄盖又进火攻之计,就在嘉鱼县赤壁地方,把曹兵打得大败。
曹操果然不能持久,留曹仁守着江陵,自带大兵北归。周瑜又跟着攻击,曹仁守不住,只得把江陵也放弃了。于是长江流城无复北兵踪迹,而南北分立的形势以成。
赤壁之战,军事上的胜败,真相颇为明白,用不着研究。其中只有孙权的决心抵抗曹操,却是一个谜。读史的人,都给“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两句话迷住了,以为曹操是当然要抵抗的,其中更无问题。殊不知这两句乃是周瑜口里的话,安能作为定论?何况照我所考据,曹操确系心存汉室,并非汉贼呢?然则孙权决心和曹操抵抗的理由何在?周瑜、鲁肃等力劝孙权和曹操抵抗的理由又何在?这系从公一方面立论,从私一方面说,也是这样的。
赤壁之战,曹操固然犯着兵家之忌,有其致败之道,然而孙、刘方面,也未见得有何必胜的理由。自此以后,曹操幸而用兵于关西、汉中,未曾专注于南方。倘使曹操置别一方面为缓图,尽力向荆州或者扬州攻击,孙权的能否支持,究竟有无把握呢?孙权和刘备不同。刘备投降曹操,曹操是必不能相容的,所以只得拼死抵抗。孙权和曹操,本无嫌隙,当时假使投降,曹操还要格外优待,做个榜样给未降的人看的。所以当时孙权假使迎降,就能使天下及早统一,免于分裂之祸;而以孙权一家论,亦系莫大的幸福;裴松之在《三国志·张昭传》注里,早经说过了。然则孙权的决意抵抗,周瑜、鲁肃的一力撺掇孙权抵抗,不过是好乱和行险侥幸而已。
《三国志·鲁肃传》说:鲁肃初到江东时,回东城葬其祖母(鲁肃是城东人),他有个朋友,劝他北归,鲁肃意欲听他,特到江东搬取家眷,周瑜却劝他,说从前人的预言,都说“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劝他不要回去。又把他荐给孙权。见面之后,甚为投机。众人都退了,孙权独留他喝酒。谈论之间,鲁肃便说:“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猝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后来孙权称帝时,“临坛顾谓公卿曰: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三国志·鲁肃传》)《张昭传》注引《江表传》又说:孙权称帝之后,聚会百官,归功周瑜。张昭也举起笏来,要想称颂功德。孙权却说:“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可见自立的野心,孙权和周谕、鲁肃等,早就有之。赤壁之役,孙权聚众议论降战时,反说“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不知帝制自为的,毕竟是谁?事实最雄辩,就用不着我再说了。
题材畅销:乱世出英雄,三国时期人才辈出,三国的历史教训值得后人学习。
大家名作:易中天推崇的近代史学泰斗吕思勉评述乱世兴亡盛衰。考据精细 ,史事翔实可信,研究三国历史不可绕过的权威版本。
去伪存真:纠正史实谬误,走出演义误区,还原被人忽视的历史真相。
优质团队打造:继《明朝历史的教训》《清朝历史的教训》单本销量突破5万册后,原班人马再度精心打造,延续“教训”热潮!
装帧精美:印刷精细,高端大气。
媒体推荐
往者已不及,尚可以为来者之戒。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
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历史学家钱穆
吕思勉先生许多精彩通观的评论,直击要害,能传达出常人轻易看不出的历史意韵,让读者享受知性旅行的愉悦,得益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丰富,更是增进了对社会状态和社会变革的认识。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家范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
——上海社会科学院教授赵鑫珊
作者简介
吕思勉,字诚之,笔名驽牛,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
吕思勉先生读书广博,治学严谨,注重综合研究,在通史、断代史和专题史等诸多领域都有重大贡献。早年曾执教于常州溪山小学堂、常州府中学堂,后任教于上海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文史大家钱穆、赵元任、黄永年等人都是他的学生。
吕思勉一生著作等身,他的代表作有《吕著史学与史籍》《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著中国近代史》等。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后汉的乱源
第二章 三国时期的战事
第三章 后汉十三州
第四章 董卓之乱
第五章 曹操的崛起之路
第六章 挟献帝迁都许昌
第七章 曹操破袁绍
第八章 赤壁之战的真相
第九章 刘备攻益州和孙权取荆州
第十章 司马懿和魏武帝
第十一章 魏武帝真是奸雄?
第十二章 被世人误解的魏延
第十三章 两个烈士:姜维和钟会
第十四章 孙吴建都南京的缘由
第十五章 司马氏专权
第十六章 晋代豪门斗富
第十七章 司马氏灭亡的原因
序言
斜阳古柳赵家庄,
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
满村听说蔡中郎。
这是宋朝陆放翁先生的诗,所说的,便是现在的说书。说书虽然是口中的事,但到后来,将说书的人所用的底本,加以润饰以供众览,就成为现在的平话了。平话俗称小说,亦谓之闲书。虽然是用以消闲的,然而人们的知识得自此中的,实在不少。
现在中国的书籍,行销最广的,是《三国演义》。据书业中人说:它的销数,年年是各种书籍中的第一。这部书有些地方,渲染得很有文学意味,如赤壁之战前后便是;有些地方,却全是质实的记事,简直和正书差不多。这就显见得其前身系说书的底本。说得多的地方,穿插改造得多了;说得少的地方,却依然如故。
有些不懂历史的人,真“不知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然而问及三国史事,却很少荒谬绝伦的。这无疑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他们未必都自己读过,然而这种知识,在社会上普遍了,人们得着的机会就多,远较学校的教授和窗下的阅读更为有力。这可见通俗教育和社会关系的密切。
老先生们估量人们知识的深浅,往往以知道的、记得的事情多少为标准。讲历史,自然尤其是如此。但无意义的事实,知道了,记得了,有什么用处呢?尤其是观点误谬的,知道了,记得了,不徒无益,而又有害。而且平心论之,也不能算知道史事。因为历史上的事实,所传的,总不过一个外形,有时连外形都靠不住,全靠我们根据事理去推测它、考证它、解释它。观点一误,就如戴黄眼镜的,看一切物皆黄,戴绿眼镜的,看一切物皆绿了。我们在社会上,遇见一个人、一件事,明明是好的,却误把恶意猜测他,就会觉得处处可疑;明明是坏的,却误当他好的,也会觉得他诚实可靠。历史上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研究历史,倒还不重在知道的、记得的事情的多少,而尤重在矫正从前观点的谬误。三国时代,既然是人们所最熟悉的,就此加以讲论,自然更有兴味些。后汉末年,皇帝昏庸,宠信宦官,因此政治紊乱,引爆了黄巾起义。因黄巾的起义,而引起刘备和孙坚的起兵。又因灵帝死后,少帝即位,国舅何进要诛戮宦官,而引起董卓的进京。因董卓进京,而引起废立之事,又因此而引起袁绍、曹操等纷纷起兵讨卓,天下就从此分裂。后汉的最大祸源,便是宦官和外戚。这还是人谋之不臧。写《三国演义》的人,说什么“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好像有什么定数似的,恐怕是以文学的观点来看待历史了。
三国时期,是人才辈出的时代,在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不仅涌现了大批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涌现出了大批的哲学家、文学家和自然科学家,致使三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今天的大多数读者,对于三国时代的历史知识,多来自于《三国演义》,以演义的观点看待古人、评述历史。而本书用通俗浅显的语言,纠正了读者来自于演义小说所叙述的史实谬误,陈述了前人所忽略的事情,极大地还原了被人们忽视的历史真相,让人们真正做到以史为鉴。
文摘
曹操的崛起之路
董卓劫迁献帝之后,东方州郡既无人能跟踪剿讨,自然要乘机各据地盘了。当时的南方还未甚发达,在政治上的关系也比较浅。北方,洛阳残破了。从函谷关以西,则还在董卓手里。所以龙争虎斗,以幽、并、青、冀、兖、豫、徐七州和荆、扬两州的北部为最利害。这就是现在的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四省,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四省中江、汉、淮三条大水沿岸的地方。
当灵帝末年,做幽州牧的是刘虞。他是汉朝的宗室。立心颇为仁厚,居官甚有贤名,颇得百姓爱戴。然实无甚才略。幽州有个军官唤做公孙瓒,性情桀骜,而手下的兵颇强,自然不免有些野心。不过当政治上秩序未大坏时,还不敢公然反抗罢了。到董卓行废立之后,情形又有不同。献帝既系董卓所立,在专制时代的皇位继承法上,自不能算做正当。讨伐董卓的人,自然有不承认献帝的可能。于是袁绍和冀州牧韩馥联合,要推刘虞做皇帝。刘虞是没有实力的人,假使承认了,岂非自居叛逆,甘做他人的傀儡,所以坚决不受。反派人到长安去,朝见献帝。献帝正为董卓所困,想要脱身而无法。见刘虞的使者来,大喜。此时刘虞的儿子刘和,还在长安做官。献帝就叫他回见父亲,密传诏旨:令刘虞派兵来迎。刘和不敢走函谷关大路,打从现在商县东面的武关出去。这时候袁术因惧怕董卓,带兵驻扎在南阳。恰好孙坚自长沙带兵而北,把南阳太守杀掉,袁术就趁此机会,把南阳占据起来。迎接皇帝,是一件大有功劳,而且存心要想专权,也是一件大有希望的事。有此机会,袁术如何肯让刘虞独占。刘和经过其境,袁术便把他留下,派人去告诉刘虞,叫他派兵来和自己的兵会同西上。刘虞果然派了几千个马兵来,就叫刘和统带。这事倘使成功,刘虞的名望地位岂不更要增高,公孙瓒要把他推翻就难了。所以公孙瓒力劝刘虞不可派兵。刘虞不听。公孙瓒便串通袁术把刘和拘留起来,而把刘虞所派的兵夺去。这是董卓劫迁献帝以后,关于帝位问题,当时几个有兵权和地盘的人勾心斗角的一幕。因其事情没有闹大,读史的人都不甚注意,把它淡淡地读过了。其实此项阴谋,和当时东方兵争序幕的开启,是很有关系的。
公孙瓒串通袁术,把刘和拘留起来,刘虞派去的兵夺掉,既阻止刘虞迎驾的成功,又可和袁术相连结,他的阴谋似乎很操胜算了。于是志得意满,以讨伐董卓为名,带兵侵入冀州,要想夺韩馥的地盘。韩馥如何能抵敌?
谁知螳螂捕蝉,黄雀又随其后。鹬蚌相持,渔翁得利,反替袁绍造成了一个机会。此时袁绍正因董卓西迁,还军河北,便乘机派人去游说韩馥。韩馥乃弃官而去,把冀州让给袁绍。袁绍的高、曾、祖、父都是做汉朝的宰相的(所谓“四世三公”,后汉是以司马、司徒、司空算相职的),归心于他的人很多。其才能,比之韩馥,自然也要高出几倍。公孙瓒要占据地盘不得,反而赶去了无用的邻居,换了一个强敌来。世界上的事情,正是变化多端,不由得人打如意算盘了。
袁绍和公孙瓒地势逼近,自然是要想互相吞并,不会合式的。袁术和公孙瓒连结,对于北方也有一种野心。平空跳出一个袁绍来,这种野心不免要受一个打击。自然要和袁绍不对,顾不到什么弟兄不弟兄了。
曹操和袁绍是讨卓时的友军。当群雄初起之时,各人都怕兵力不够,总想多拉帮手。不是利害真相冲突之时,总要戴着假面具,互相利用。这是当时曹操、刘备、吕布等所以内虽不和而当人家穷困来投奔时,总要假意敷衍,不肯遽行决裂的原因。袁、曹初时的互相提携,理由亦不外此。此时兖州北境,适有乱事,本来的地方官不能平定。曹操带兵去把他打平了。袁绍就表荐他做东郡太守(治东武阳,在今山东朝城县西)。此事在汉献帝的二年。明年,青州黄巾攻入兖州。兖州刺史刘岱为其所杀。济北(济北国,在今山东长清县南)相鲍信是最赏识曹操的,就劝刘岱手下的人共迎曹操为兖州牧。此时黄巾声势浩大,曹操和鲍信进兵讨伐,鲍信力战而死。曹操到底把黄巾打破。黄巾投降的共有三十多万人。曹操把他精锐的留下,编成军队,称为青州兵。这些都是百战的悍贼。于是曹操不但得兖州为地盘,手下的军队也比较精强了。
南阳在后汉时,也是荆州的属地。这时候的荆州刺史是刘表,已从今湖南境内迁徙到湖北的襄阳,和中原之地接近了,和南阳势尤相逼。孙坚也是个没有地盘的人,屯扎在河南鲁山县境内。袁术就表荐他做豫州刺史,和他互相联结,要想夺刘表的地盘。这样一来,袁绍就要和刘表联结。而徐州和兖州是相接境的。徐州可以吞并兖州,兖州也可以吞并徐州。徐州牧陶谦,照《三国演义》上看来,是一位好好先生,这个不是真相。他虽无才能,而亦颇有野心。青州刺史田楷,则本系公孙瓒的人。
当时的斗争,遂成为冀州的袁绍、兖州的曹操、荆州的刘表站在一条线上,幽州有实权的公孙瓒、寄居荆州境内的袁术和豫州的孙坚、徐州的陶谦站在一条线上的形势。刘备是以讨黄巾起兵的,后来跟随公孙瓒。公孙瓒荐他做平原(今山东平原县)相。平原属于青州,常做田楷的帮手,所以也在公孙瓒、袁术战线之内。
两个集团开始斗争,袁术和公孙瓒一方面是失败了。公孙瓒进兵攻袁绍,既为所败(即《三国演义》所谓袁绍磐河战公孙。据《演义》上看,似乎两军无大胜败,实则是公孙瓒败的)。袁术使孙坚攻刘表,虽然战胜,围困襄阳,然孙坚的用兵太觉轻率,因单马独出,被刘表的军士射杀了。刘表就进兵截断袁术的粮道。此事在汉献帝的四年。前一年,公孙瓒已经发动刘备和陶谦,进兵山东西北境,以逼袁绍。给袁绍、曹操联合打败。至此,袁术又自己带兵到现在豫东的陈留,又给曹操打败了。袁术逃到九江。汉朝的九江郡,在现在安徽的寿县,也就是扬州刺史的治所。袁术逃到九江之后,将扬州刺史杀掉,把其地占据起来。寿春虽然是东南重要的都会,其势离北方已经远一步了。陶谦却在此时发动大兵以攻曹操,和下邳(在今江苏邳县境内)地方自称天子的阙宣联合,攻取了山东的泰安、费县,进逼济宁。
这一年秋天,曹操进攻陶谦,连破了十几座城池。明年夏又继续进攻,直打到徐州东境。曹操的攻陶谦,《后汉书》和《三国志》都说他是要报父仇。这句话是不确的。
曹操的父亲名曹嵩,是沛国谯县人。汉朝的谯县就是现在安徽的亳县。他被杀的情形:《三国志·魏武帝本纪》说:“董卓之乱,避难琅玡,为陶谦所害。”《后汉书·陶谦传》则说他避难琅玡,陶谦的别将(部将离开主将,自带一支兵驻扎在外面的,谓之别将)有守阴平的,士卒贪他的财宝把他袭杀。这两说须互相补充,才觉得完全。曹嵩避难的琅玡,该是现在山东诸城县东南的琅玡山(后汉有琅玡郡,在今山东临沂县北)。董卓之乱,亳县并没有受影响。曹嵩所以要避难,乃因曹操起兵以讨董卓之故。这是避人耳目,并非逃避兵灾,所以要躲在山里。汉朝的阴平县,在现今江苏沭阳县西北,其地离琅玡山颇近,所以守阴平的兵会把曹嵩杀掉。《后汉书》没说出曹嵩避难的原因。《三国志》则没有说明杀害曹嵩的主名。所以我说:二说要互相补充,才觉得完全。至于《三国演义》之说,则出于《三国志》注引《世语》,《世语》说曹嵩的被害,在泰山、华县之间。汉朝的泰山郡,就是现在山东的泰安县,华县就是费县,大约因陶谦曾夺取其地,所以有此传讹,其说全不足信了。然则曹嵩确系陶谦部将的兵所杀。
做主将的固然有约束部下的责任,然亦只到约束为止。部将的兵杀人,要主将负约束不严以外的责任,也是不合理的。所以因曹嵩被杀,而曹操声言向陶谦报仇,理由并不充足。不过师出无名,以此作一个借口罢了。可见得当时用兵的人,论其实际,无一个不意在扩充地盘了。
曹操这一次的用兵,是颇为残暴的。《三国志》谓其“所过多所残戮”。这个不像曹操做的事情。大约这时候,曹操的兵,系以收编的青州黄巾为主力。其人本系强盗,所以难于约束。然战斗力颇强,所以袁术、刘备、陶谦都非其敌。倘使竟吞并了徐州,则曹操以一人而坐拥两州,形势就更强了。不意忽然跳出一个吕布来。
吕布从长安逃出来之后,就去投奔袁术。袁术很敷衍他。而吕布手下的军队很无纪律,专事抄掠。袁术就有些难于容留他。吕布觉得不安,逃到现在河南的武陟县,去靠河南太守张杨。这时候,长安悬挂赏格,缉拿吕布很急。吕布怕张杨手下的人要谋害他,又逃去投奔袁绍,帮助袁绍攻击常山里的强盗张燕。吕布的武艺是颇为高强的。他手下的军队亦颇精练,而马队尤其得力。
平话中叙述两军争战,大都是将对将厮杀,而兵对兵相厮杀似乎无甚关系。这固然不是事实。然将对将相厮杀,而其余的兵士看着不动,前代亦偶有其事。不过不像平话中所说,以此为决定胜负的要件罢了。像《三国志·吕布传》注引《英雄记》,说李傕、郭汜攻长安时,郭汜在城北,吕布开门迎敌,对郭汜说:“咱俩可约退兵马,一决胜负。”郭汜听了他的话,被吕布用矛刺伤。郭汜的从兵,前来解救。二人乃各自退去。就是一个将对将决斗的例子。这大约是古代战争规模很小时,所遗留下来的打法。吕布能刺伤郭汜,可见其武艺确较郭汜为高强。此等个人的勇力,固然不是战争时决定胜负的惟一条件。然主将能冲锋陷阵,确亦足以引起士卒的勇气。
《三国志·吕布传》说他有良马,唤做赤兔。攻张燕时,常和其亲近将校冲锋陷阵,因此得把张燕的兵打破。注引《曹瞒传》说,当时的人有句口头话,说“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到后来,吕布被曹操擒获时,他对曹操说:“你所怕的人,也没有超过我的。现在我已经服你了。倘使你带了步兵,我带了马兵,天下不足定也。”他做了俘虏,还说得出这几句话,可见他马队的精强,确非虚语了。兵在精而不在多,曹操的青州兵,以御陶谦、袁术、刘备等久疏战阵、乌合凑集的兵(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离田楷归陶谦时,只有兵一千多人。此外便是杂胡骑及略得的饥民等),虽然有余,以当吕布的兵,确乎是遇着了劲敌了。然而吕布生平,也到处吃军队不守纪律的亏。他在袁绍处便因此而站不住脚。再想投奔张杨,路过陈留,却一时交到好运。
陈留太守张邈,是和曹操最有交情的人。曹操的起义兵讨董卓,张邈就是最先赞助他的。这时候,曹操东征徐州,还对家属说:“我如其死了不回来,你们可以去依靠张邈。”其交情深厚如此。陈宫也是曹操的亲信。曹操本来是以东郡太守发迹的。这时候东征陶谦,陈宫却留守东郡,其为亲信可知。不知如何,两个人却反起曹操来了。
《三国演义》说曹操借献宝刀为由,要想刺死董卓,未能成功,情虚脱逃。董卓行文各处捕拿他。这时候,陈宫正做县令。曹操于路为其所获。陈宫密问,知其用意,感其忠义,弃官与之同逃。路过曹操故人吕伯奢家,同往投宿。伯奢殷勤招待,自己出去买酒,吩咐家人预备肴馔。曹操心虚,听得厨下磨刀之声,疑其有不良之心。再听,又听得里面说道:“缚而杀之可乎?”曹操说:“是了。”就和陈宫拔剑入内,把吕伯奢家人一齐杀死。直杀到厨下,见绑着一只猪。陈宫说:“孟德心多,误杀好人了。”两人只得匆匆起行。路遇吕伯奢买酒回来,曹操又把他杀掉。陈宫大骇。曹操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使天下人负我。”陈宫闻言,恶其狠心毒手,乘曹操熟睡后,要想把他杀掉。再一想,这也不是事,就弃了曹操而去。这是演义上妆点附会的话。
董卓废立后,曹操改变姓名、弃官东归是有的,却并非因献刀行刺。王允、吕布合谋诛杀董卓,还不能禁李傕、郭汜的造反,以致长安失陷。单刺死了一个董卓,又将如何呢?曹操路过中牟县(今河南中牟县),为亭长所疑,捉住送到县里。有认得他的人,把他释放了,这事情也是有的。然县令并非陈宫。
又曹操过成皋(今河南汜水县)时,到故人吕伯奢家,把他家里的人杀掉,则见于《三国志》注引《魏书》《世语》及孙盛《杂记》。《魏书》说曹操带数骑到吕伯奢家,伯奢不在。他的儿子要和宾客(没有亲族关系,也够不上算朋友,而寄食人家的谓之宾客。文的如门客,武的如上海老头子家里养活几个白相人,都可以谓之宾客)打劫曹操的马和行李。“曹操手刃击杀数人。”《世语》说伯奢不在,他的五个儿子殷勤招待曹操,而曹操“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杂记》说曹操“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无人负我。遂行”。这件事的真相未知如何。然曹操本来是有些武艺的。(《三国志·魏武帝本纪》引孙盛《杂语》,说曹操“曾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于庭,逾垣而出”),汉朝离战国时代近,战国以前本来道路不甚太平。走路的人要成群结队,带着兵器自卫。居家的人亦往往招集徒党,做些打家劫舍,或打劫过往客商之事,根本不足为奇。曹操因疑心吕伯奢家而将其家人杀掉,或吕伯奢的儿子要想打劫曹操而被曹操所杀,都属情理所可有。不过其中并无陈宫罢了。
《三国志·吕布传》注引《英雄记》说:陈宫归吕布后,吕布部将郝萌暗通袁术造反,陈宫亦与通谋。吕布因其为大将,置诸不问。则陈宫似乎是一个反复无信义的人。但《英雄记》的话亦难于全信。
至于张邈,《三国志》说因袁绍和他不和,叫曹操杀掉他,曹操不听,而张邈疑惧曹操终不免要听袁绍的话,因此就和陈宫同反,这话也不近情理。
总而言之,历史上有许多事情,其内幕是无从知道的。因为既称内幕,断非局外人所能知,而局中人既身处局中,断不肯将其真相宣布。除非有种事情形迹太显著了,太完备了,才可以据以略测其内幕,此外则总只好付诸阙疑之列了。陈宫、张邈为什么要叛曹操,似乎也只好付诸阙疑之列。然而这确是当日东方兵争史上重要的一页。
汉献帝五年夏,曹操东征徐州,张邈、陈宫叛迎吕布。兖州郡县到处响应,曹操后方的大本营,此时由荀彧、程昱主持,只保守得鄄城(在河南省濮阳东)。此外则只有范(今河南省范县)、东阿(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两县固守不下。此时确是曹操生死存亡的一个关头。倘使其大本营而竟为吕布所破;或者曹操还救,而其主力军队竟被吕布所粉碎;则徐州未得,兖州先失,曹操就要无立脚之地了。幸得三县固守,而曹操东征的兵力也还强盛,乃急急还救。此时吕布屯兵濮阳,《三国志·魏武帝纪》说,曹操说:“吕布一旦得一州,不能据东平(汉郡,今山东东平县),断泰山、亢父(今山东济宁县南)之道,乘险要我,而乃屯濮阳,吾知其无能为也。”遂进兵攻之。这话亦系事后附会之辞。吕布的军队是颇为精锐的。他大约想诱致曹操的兵,一举而击破其主力,所以不肯守险。果然,战时,吕布先用骑兵去攻青州兵。青州兵摇动了,曹操阵势遂乱,给吕布打败。这就是《演义》上渲染得如火如荼的濮阳城温侯破曹操一役。然曹操兵力本强,又是善能用兵的人,断不至于一败涂地。于是收兵再进。相持百余日,这一年,蝗虫大起,谷一斛卖到五十多万钱。汉朝的一斛,相当于现在的二斗,谷价廉贱时,一斛只卖三十个铜钱。现在卖到五十多万钱,是加出两万倍了。物质缺乏如此,军队安能支持?曹操只得把手下的兵遣散一部分。吕布也只得移屯山阳(汉郡,今山东金乡县)。如此,吕布的攻势就顿挫了,旷日持久,自然于曹操有利。到明年,吕布就为曹操所击破,此时陶谦己死,刘备初与田楷同救陶谦,就离田楷归陶谦,屯于小沛(今江苏沛县)。陶谦死时,命别驾麋竺往迎刘备为州牧。刘备遂领有徐州,吕布为曹操所破,就去投奔刘备。刘备也收容了他。
刘备的才略自然非陶谦之比。倘使他据徐州稍久,未尝不可出兵以攻击曹操,倒也是曹操一个劲敌。苦于他旧有的兵力和徐州的兵力都太不行了。而才得徐州,袁术又来攻击。袁术本来是和刘备站在一条战线上的,论理他这时候该和刘备联合以攻曹操。他却贪图地盘,反而进攻刘备。刘备和他相持,吕布又乘虚以袭其后。刘备腹背受敌,只得逃到现在的扬州,遣人求和于吕布。吕布也要留着刘备以抵御袁术,就招他还屯小沛。于是徐、扬二州,因刘备、吕布、袁术三角式的相持,不足为曹操之患,曹操就得以分兵西迎献帝了。
赤壁之战的真相
赤壁之战,是三国史事的关键。倘使当时没有这一战,或者虽有这一战而曹操又胜了,天下就成为统一之局而不会三分了。所以这一战,实在是当时分裂和统一的关键。
要知道赤壁之战的真相,先要知道当时曹、刘、孙三方面的形势。
刘备是个有领袖欲的人,他是不甘心坐第二把交椅的。所以当他和曹操联合破灭吕布之后,他很可以依附曹操,做一个资深望重的大员了。他却不肯甘心,又和董承勾结,反叛曹操。到被曹操打败了,则始而投奔袁绍,继而投奔刘表。这时候,他和曹操业已成为不可复合之势。简单明了些说,他若再投降曹操,曹操必不能容他,而他也决不会是真心的。所以他对于曹操,无论兵势如何,总是要抵抗到底的。
至于孙权,情形就大不相同了。我们要说到孙权,又得先说到他的哥哥孙策。孙坚有四个儿子:大的唤做孙策,第二个就是孙权,第三个唤做孙翊,第四个唤做孙匡。孙坚是和袁术联合的,他死了之后,他的儿子自然是依靠袁术。孙策也是个轻剽勇敢的人,大有父风。袁术看他不错,就把孙坚手下的人都还了他。他曾替袁术打过好几次仗,都是胜利的,袁术是个赏罚不明、不能用人的人,派他出去打仗时,允许他战胜之后如何酬劳他,后来都不能实践。
孙策心中失望,觉得在袁术手下,一辈子没有出路,就自告奋勇,愿去平定江东。江东就是江苏省里长江以南的地方,现在称为江南,古人却称为江东,而把对江之地,称为江西。古人所说的江南,是现在湖南地方。这是闲话,搁过不提。后汉时,江东西同属扬州。扬州刺史本来驻扎在寿春,就是现在安徽的寿县。这时候,寿春给袁术占据了,扬州刺史刘繇只得寄治在曲阿,在现今江苏省丹阳县地方。虽然兵力有限,也还能和袁术相持,袁术一时不能吞灭他。到孙策渡江而东,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孙策是最剽悍善战的,一渡江,就把刘繇打败,刘繇逃到现在江西的湖口,不多时就病死了。于是从江苏到江西沿江一带,全成为孙策的势力范围。孙策就不再服从袁术,袁术称帝时,公然写信和他绝交了。
曹操在这时候,势力还顾不到江东,而且他和袁术是反对的,自然要拉拢孙策。于是表荐他,加他讨逆将军的称号,封为吴侯。
建安五年,曹操和袁绍正在隔河相持,孙策也要出兵渡江而北,不想还没开拔,就给人家刺死了。你道是为什么呢?原来当孙策到江东时,有个吴郡太守(后汉分会稽郡所置的郡,治所即今江苏的吴县)唤做许贡,密表汉帝,说孙策骁勇,和项籍相像,该把他早些召回中央,不可听他留在江外,致成后患。孙策是立意要割据一方的,听得这个消息,很不高兴,就把许贡杀掉。许贡的门客,有几个潜伏在民间,想替许贡报仇。孙策很喜欢打猎,他骑的马又好,从人都跟随不上。这一次出去打猎,和许贡的门客狭路相逢,就给他们打伤,回来不久就死了。
孙策这一次的出兵,《三国志》本传说:他是要袭击许都,迎接汉献帝的,这也是痴话。曹操是善于用兵的人,虽然和袁绍相持,后方不会无备,上一节中业经说过了。江东离许都,比河北更远,孙策有多大兵力能去攻袭?别说不能战胜,能否达到,还是个疑问呢!孙策也是个善于用兵的人,有这样傻的么?况且挟着一个天子,实际上并无多大用处,前文也早经说过了。然则孙策的出兵,到底是什么主意呢?这里面,却有一段大家不很注意的故事。
当时有个沛相(汉朝的郡和王国,是一样的等级。王国治民之权在相),唤做陈珪,他是个归心中央的人,看得吕布和袁术一班人很不入眼。当袁术要想称帝,又替他的儿子向吕布的女儿求婚时,陈珪怕他们两人联合,更难平定,就去游说吕布,把他破坏了。又叫儿子陈登去见曹操,说吕布勇而无谋,反复无常,不可相信,要早些设法收拾他。曹操大喜,便拜陈登做广陵太守(广陵郡,本治现在的江都,此时陈登治射阳县,在今淮安东南)。临别的时候,握着他的手说道:“东方之事,便以相付。”叫他暗中收合部众,预备做个内应。后来曹操攻吕布时,陈登曾带着本郡的兵,做曹兵的先驱。吕布灭后,汉朝因他有功,加给他伏波将军的名号。《三国志·陈登传》注引《先贤行状》,说他在这时候,慨然有吞灭江南之志。孙策的用兵,几于所向无敌,独有两次攻陈登,都是失败的。孙策心中甚为愤怒。他临死前的出兵,《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说他是想去攻陈登的,这大约是实情。
孙策用兵甚锐,这一次大举而来,假如不死而渡过了江,陈登能否抵抗,自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陈登不是像刘繇等武略不济的人,即使一时失败,必不至于一蹶不振,总还能收合余烬,求救于中央,或者和别一支兵马联合,和孙氏相持。况且孙策善战,陈登未必和他野战,还可用守势对付呢。所以陈登在广陵,确是孙氏的一个劲敌。现在孙策北伐未成,先已自毙,那是中央最好的机会了。曹操却把陈登调做东城太守(汉县,在今安徽定远县东南。此时临时设置太守)。于是隔江之地,就无能牵制孙氏的人,这是曹操的一个失策。到后来,再临江而叹,“恨不早用陈元龙之计(亦见《先贤行状》。元龙是陈登的字)”,就迟了。
孙翊的性质,最和孙策相像。孙策临死时,张昭等都逆料他要把后事付托给孙翊,他却把印绶佩在孙权身上,对他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这几句话,不知道真是孙策说的,还是后人附会。孙权足以当之而无愧,却是实在的。只要看他赤壁战时任用周瑜,袭取荆州时任用吕蒙,猇亭战时任用陆逊,就可知道了。孙策虽然长于战阵,然而平定江东,开创基业,也不是一味勇敢就能办得到的。或者他亦有些知人之明,所以把后事付托给他罢。孙权继任之后,一面整理现在江、浙、皖、赣之地,又频年出兵,攻击江夏(江夏郡在今湖北黄冈县)太守黄祖。到建安十三年(208),把黄祖杀掉。于是孙权的势力,达到现在湖北省的东南部,再向西,就可到现在的汉口,窥伺江陵和襄阳了。而曹操也在这一年进攻刘表。
刘表的性质,究竟是个文人。他只会坐观成败,图收渔人之利,而不会身临前敌,去攻城夺地。此等人物,在天下扰乱时亦足以保境息民,偷一时之安,到天下将定时,就没有立足之地了。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南征荆州。八月,刘表病死了。他大的儿子唤做刘琦,小的儿子唤做刘琮。刘表和他的夫人蔡氏,都心爱刘琮,要立他为后。刘琦觉得不安,去请教诸葛亮。诸葛亮对他说:“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刘琦明白了。恰好黄祖为孙权所杀,就乘机请求外出,做了江夏太守。刘表死后,襄阳一方面立了刘琮。对于曹兵,自然无法抵御。九月里,曹操的兵到新野,刘琮就举州投降了。
这时候,刘备屯驻在襄阳对岸的樊城。他对于曹操,是不能投降,而又无从抵抗的,只得渡过汉水,西南而走。《三国志·先主传》说:他走过襄阳时,诸葛亮劝他攻击刘琮,荆州可取。他说:“吾不忍也。”这话也未必确实。当时的襄阳,人心自然不定,攻破他自然是容易的,转瞬曹操的大兵来了,却如何能守呢?“诸葛一生惟谨慎”,怕不会出这种主意罢?
刘备于是再向南走。《先主传》说:刘琮的左右和荆州人,归附他的很多,到当阳时,人众已有十几万了,一天只走十几里路。这话或者有些过甚,却不是毫无影响的。因为要做事业,手下一定要有人。老百姓只要饱食暖衣,安居乐业,谁来管你们争天夺地的事情?一个光干,到了什么地方,要发动该地方的民众替自己战斗,决不是容易的,所以基本的队伍决不能弃掉。再加以荆州人不愿降北的,其数自有可观。而两汉三国时代,去古还近,社会的组织含有大家族的意味较多,做官、从军和避难的人,往往带着家族、亲戚走,所以其数之多如此。惟其这样,自然走不快了。
曹操此时,颇有一举而肃清荆州的决心,于是发轻骑,一日一夜走三百里去追击他,追到当阳东北的长阪,追上了。刘备自然不能抵抗,就逃向夏口(就是现在的汉口)去依靠刘琦。
这时候的刘备,显然是日暮途穷。倘使没有人和他联合,大约只好逃向现在的湖南。汉时的湖南还未十分发达,在那里,也决然不能立足的。所以这时候的刘备真是末日将到了。而不期事出意外,却有个孙权来和他联合。
论起孙权的资格和他对曹操的关系来,都和刘备大不相同。
刘备虽然屡战屡败,始终没有得到一个地盘,这只是时运不济;他从灵帝末年起兵,在北方转战十余年,和曹操、二袁、吕布等都是一样的资格;而且素有英雄之名;当时确亦有一部分人归向他;所以曹操见了他,确亦有几分畏惧。
至于孙氏弟兄,虽在江东手创基业,然而当时江东之地,比较上还是无关大局的。所以大家心目中还不甚觉得有这么两个人。《三国志·张昭传》说,当孙策平定江东时,北方士大夫的信札,还是专归功于张昭的。《张纮传》说,孙策死时,曹操要乘机伐吴,张纮把他劝止了。曹操才表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而以纮为会稽东部都尉(后汉会稽郡治今浙江绍兴。都尉是武职,称为某部都尉的,亦分管一部分之地,有治民之权),要令他“辅权内附”。所谓“辅权内附”,就是运动甚而至于胁迫孙权来投降。孙策死时,北方的问题多着呢,曹操如何会想到去伐吴?这句话也是不确的。但以张纮为会稽东部都尉,欲令“辅权内附”,这句话却该不诬。当时北方人心目中,看了孙权是怎样一个人,就可想而知了。曹操破了荆州,就想顺流东下,本来犯兵家之忌,贾诩曾经劝止他,而他不听,大概对于孙权,不免低估了些罢?然其所以低估之故,也是所谓资格限人,是极容易犯的错误,怪不得曹操了。
刘表的死耗,达到江东,鲁肃便对孙权说:荆州是个紧要的去处,请借吊丧为名,去看看情形。如其刘备和刘表一方面的人没有嫌隙,我们就得联合他。如其彼此乖离,就得另打主意。孙权允许了他。鲁肃就溯江西上,走到汉口,听说曹操的兵已向荆州,鲁肃也昼夜兼程而进。走到南郡界内,听说刘琮已降曹操了,刘备向南奔逃,鲁肃就径迎上去,和他在长阪相会。劝刘备和孙权联合。刘备自然欢喜。而刘备手下的诸葛亮亦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于是鲁肃回去复命,诸葛亮从汉口东行,到现在的九江,和孙权相见。
这时候,在孙权一方面,就要决定降战之计。据历史上的记载,是这样的:孙权聚群下会议,大多数主张迎降。其理由是:(一)曹操托名汉相,和他拒敌,似乎是反抗中央。(二)曹操已得荆州的水军,又有步兵,水陆并进,并非专靠马队,所以长江之险,并不足恃。而其(三)则为众寡不敌。只有鲁肃不开口。孙权出去更衣,鲁肃却跟了出去。孙权知道他有话说,握着他的手道:“你要说什么呢?”鲁肃道:“刚才众人的议论,是要误你的,你别要听他。像我是可以投降曹操的,你却使不得。为什么呢?我在你手下,不过做个官儿,投降了曹操,官还是有得做的,你却怎样呢?”这几句话,正合孙权之意,孙权便表示容纳。这时候,周瑜因事到鄱阳去,鲁肃便劝孙权把他召回,共商降战之计。周瑜到了,就决定迎战。他的理由是:(一)北方并未大定,加以关西还有韩遂、马超,曹操的兵决不能作持久之计。(二)北方的人不善水战,荆州的人又非心服。(三)而且大寒之际,缺乏马草,天时亦不相宜。诸葛亮游说孙权的话,理由也大致相同,于是孙权就决意联合刘备,抵抗曹操了。派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去和刘备协力。
当时两方的兵力:大约北兵是十五六万,荆州的兵有七八万,合计共二十余万。刘备一方面,合水陆兵共有万人,刘琦手下的江夏兵,亦有一万。周瑜、程普的兵,《三国志》上有的地方说各有万人,有的地方又说共有三万,大率鲁肃手下还有些人,合计之共有三万。孙刘之兵,约在五万左右。两方的兵力,约系一与五之比。但在地利及军队的长技上说,南方的兵却是占了便宜的,而黄盖又进火攻之计,就在嘉鱼县赤壁地方,把曹兵打得大败。
曹操果然不能持久,留曹仁守着江陵,自带大兵北归。周瑜又跟着攻击,曹仁守不住,只得把江陵也放弃了。于是长江流城无复北兵踪迹,而南北分立的形势以成。
赤壁之战,军事上的胜败,真相颇为明白,用不着研究。其中只有孙权的决心抵抗曹操,却是一个谜。读史的人,都给“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两句话迷住了,以为曹操是当然要抵抗的,其中更无问题。殊不知这两句乃是周瑜口里的话,安能作为定论?何况照我所考据,曹操确系心存汉室,并非汉贼呢?然则孙权决心和曹操抵抗的理由何在?周瑜、鲁肃等力劝孙权和曹操抵抗的理由又何在?这系从公一方面立论,从私一方面说,也是这样的。
赤壁之战,曹操固然犯着兵家之忌,有其致败之道,然而孙、刘方面,也未见得有何必胜的理由。自此以后,曹操幸而用兵于关西、汉中,未曾专注于南方。倘使曹操置别一方面为缓图,尽力向荆州或者扬州攻击,孙权的能否支持,究竟有无把握呢?孙权和刘备不同。刘备投降曹操,曹操是必不能相容的,所以只得拼死抵抗。孙权和曹操,本无嫌隙,当时假使投降,曹操还要格外优待,做个榜样给未降的人看的。所以当时孙权假使迎降,就能使天下及早统一,免于分裂之祸;而以孙权一家论,亦系莫大的幸福;裴松之在《三国志·张昭传》注里,早经说过了。然则孙权的决意抵抗,周瑜、鲁肃的一力撺掇孙权抵抗,不过是好乱和行险侥幸而已。
《三国志·鲁肃传》说:鲁肃初到江东时,回东城葬其祖母(鲁肃是城东人),他有个朋友,劝他北归,鲁肃意欲听他,特到江东搬取家眷,周瑜却劝他,说从前人的预言,都说“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劝他不要回去。又把他荐给孙权。见面之后,甚为投机。众人都退了,孙权独留他喝酒。谈论之间,鲁肃便说:“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猝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后来孙权称帝时,“临坛顾谓公卿曰: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三国志·鲁肃传》)《张昭传》注引《江表传》又说:孙权称帝之后,聚会百官,归功周瑜。张昭也举起笏来,要想称颂功德。孙权却说:“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可见自立的野心,孙权和周谕、鲁肃等,早就有之。赤壁之役,孙权聚众议论降战时,反说“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不知帝制自为的,毕竟是谁?事实最雄辩,就用不着我再说了。
ISBN | 9787516813171,7516813176 |
---|---|
出版社 | 台海出版社 |
作者 | 吕思勉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