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补编 978720814367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3769433 类别: 图书 国学 国学名家 章太炎
编辑推荐

本书全面搜集整理章太炎各种未刊文字,是了解章太炎生平与学术的重要资料。

作者简介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浙江余杭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学者。作为学者,章太炎是一位国学大师,被视作乾嘉汉学的殿军,也是近代新学术的开创者。他撰著宏富,留存下来的文字涉及经学、史学、音韵学、训诂学、医学、佛学、西学等各个领域,且都有精深的研究,为文字学、经学史、文化史等的研究奠定了方向。

目录

獨居記(一八九四年九月)1
論亞洲宜自爲唇齒(一八九七年二月二十二日)4
論學會有大益於黄人亟宜保護(一八九七年三月三日)7
《經世報》敘例(一八九七年八月二日)13
變法箴言(一八九七年八月二日)16
平等論(一八九七年八月十二日)24
《實學報》敘(一八九七年八月十二日)27
興浙會序(一八九七年八月)30
後聖(一八九七年九月七日)35
重設海軍議(一八九七年九月十七日)37
異術(一八九七年九月二十六日)39
《交涉紀事本末》序(一八九七年十月二十六日)41
譯書公會叙(一八九七年十一月一日)42
與孫寶瑄等談古代授田之法(一八九七年十一月八日)45
讀《日本國志》(一八九七年十一月十五日)46
與孫寶瑄談中國古代科技等(一八九七年十二月三十日)49
與孫寶瑄談靈魂之有無(一八九八年二月二十三日)50
與孫寶瑄談哀樂及知致(一八九八年三月二十三日)51
九江舟中寄懷(一八九八年四月四日)52
《正學報》緣起並例言(一八九八年春)53
改唐詩譏張之洞(一八九八年春)58
題贈誠公長兄聯(一八九八年春)59
與孫寶瑄談楊朱、墨子及孟子(一八九八年五月十六日)60
與孫寶瑄等論曹操(一八九八年五月十九日)61
懷寧舟中懷宋恕(一八九八年五月)62
與孫寶瑄談中國古代議院之法(一八九八年八月五日)63
祭維新六賢文(一八九八年九月)64
書漢以來革政之獄(一八九八年十月二十日)65
回教盛衰論(一八九八年十一月九日)74
佞賊盜名(一八九八年十二月十一日)77
清廷偵獲逋臣論(一八九八年十二月十六日)79
臺灣設書藏議(一八九八年十二月十八日)81
論清旗田(一八九八年十二月十八日)84
諄勸垂綸(一八九八年十二月十八日)86
書清慈禧太后事(一八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87
寄梁啓超(一八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90
俳諧録(一八九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91
餞歲(一八九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93
正月朏日即事(一八九九年一月五日)94
平礦論(一八九九年一月八日)95
視天論(一八九九年一月八日)97
刻包氏《齊民四術》第二十五卷序(一八九九年一月十一日)101
識康有爲復書(一八九九年一月十二日)104
人定論(一八九九年一月二十四日)106
論亞東三十年中之形勢(一八九九年一月二十九日)108
黨碑誤鑿(一八九九年一月二十九日)111
兒玉爵帥以《帝國名勝圖》見贈,賦呈一首(一八九九年
一月二十九日)113
論學校不宜專校語言文字(一八九九年二月三日)114
絶頌(一八九九年二月七日)116
書《原君篇》後(一八九九年二月十日)118
臺灣祀鄭延平議(一八九九年二月十六日)120
摘《楞嚴經》不合物理學兩條(一八九九年二月十九日)122
非島屬美利害論(一八九九年三月五日)126
論醫師不宜休息(一八九九年三月八日)128
客帝論(一八九九年三月十二日)130
臺北旅舘書懷寄呈南海先生(一八九九年三月十二日)133
三門割屬意國論(一八九九年三月十九日)134
究移植論(一八九九年四月二日)136
失機論(一八九九年四月五日)138
東方格致(一八九九年四月六日)140
書甘莊恪公事有感(一八九九年四月十九日)154
《臺島踏查實記》序(一八九九年四月)156
《拙存園叢稿》序(一八九九年春)157
玉山吟社席上即事(一八九九年五月二十五日)158
玉山吟社雅集分韻得冬(一八九九年五月三十日)159
將東歸賦此以留别諸同人(一八九九年六月十日)160
儒冠(一八九九年七月八日)161
與日人藻洲子的談話(一八九九年六至八月)162
儒術真論(一八九九年八月六日)164
菌説(一八九九年八月七日)178
安昌謡(一八九九年九月五日)191
梁園客(一八九九年九月五日)192
襍感(一八九九年九月二十五日)193
西歸留别中東諸君子(一八九九年九月二十五日)194
《翼教叢編》書後(一八九九年十月十四日)195
藩鎮論(一八九九年十月十四日)197
今古文辨義(一八九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201
跋館森鴻《與人書》(一八九九年)209
《照井氏遺書》序(一八九九年)210
題《封建》《禮樂》等四論之後(一八九九年)212
江建霞像贊(一八九九年)213
感遇五首(一九〇〇年四月)214
和曲園先生《秋懷·傳家》(一九〇〇年十月一日)216
《拙存園叢稿》後序(一九〇一年三月)217
祓三厲文(一九〇一年四月二十六日)219
贈吴君遂詩並跋(一九〇一年四月)220
與孫寶瑄戲以《石頭記》比擬當世人物(一九〇一年
七月二十七日)221
正仇滿論(一九〇一年八月十日)222
漫興(一九〇一年十二月十一日)229
謝本師(一九〇一年)230
名學會攝影書後(一九〇二年四月八日)231
《革命軍》序(一九〇三年六月)232
駁《革命駁議》(一九〇三年六月十二日)234
獄中答《新聞報》(一九〇三年七月六日)240
獄中贈鄒容(一九〇三年七月二十二日)242
獄中聞沈禹希見(一九〇三年八月四日)243
論承用維新二字之荒謬(一九〇三年八月九日)244
獄中聞湘人楊度被捕有感(一九〇三年八月十日)246
《沈藎》序(一九〇三年九月)247
《孫逸仙》題辭(一九〇三年)248
釋真(一九〇三年)249
刺慈禧太后生日聯(一九〇四年十月十六日)250
讀佛典雜記(一九〇五年四月二十四日)251
廣告(一九〇六年七月二十五日)253
咏南海康氏(一九〇六年九月三日)254
雜感(一九〇六年九月三日)255
國學振起社廣告(一九〇六年十月八日)256
逐滿謌(一九〇六年十月十二日)257
爲《洞庭波》創刊題字(一九〇六年十月十八日)259
陳春生《滿清二百年來失地記》序(一九〇六年十二月)260
《洪秀全演義》序(一九〇六年)262
題《革命評論》詩(一九〇六年秋至一九〇七年
一月二十五日之間)264
《漢幟》發刊序(一九〇七年一月二十五日)265
《亡國慘記》題辭(一九〇七年一月二十五日)266
《敢死論》按語(一九〇七年一月二十五日)267
與權藤成卿、武田範之筆談記録(一九〇七年一月)268
慰田桐家人(一九〇七年二月)273
題《獵胡圖》(一九〇七年四月二十五日)274
題《岳鄂王游池州翠微亭圖》(一九〇七年四月二十五日)275
題《徐中山王莫愁湖泛舟圖》(一九〇七年四月二十五日)276
題《陳元孝題奇石壁圖》(一九〇七年四月二十五日)277
題《太平天國翼王夜嘯圖》(一九〇七年四月二十五日)278
亞洲和親會約章(一九〇七年四月)279
《曼殊畫譜》序(一九〇七年八月十日)282
秋女士遺詩序(一九〇七年八月十日)284
在豫晉秦隴協會發起的留學界全體大會上的演講
(一九〇七年十一月十七日)285
題所撰初本《新方言》予黄侃(一九〇七年底或
一九〇八年初)286
龍樹菩薩生滅年月考(一九〇八年二月二十五日)287
特别廣告(一九〇八年六月十日)290
博徵海内方言告白(一九〇八年六月十日)291
哀陸軍學生(一九〇八年七月十日)292
革命軍約法問荅(一九〇八年七月十日)298
臺灣人與《新世紀》記者(一九〇八年七月十日)304
滿洲總督侵吞賑欵狀(一九〇八年七月十日)308
越南設法倀議員(一九〇八年七月十日)312
王夫之從祀與楊度參機要(一九〇八年七月十日)314
馬良請速開國會(一九〇八年八月十日)317
劉道一傳(一九〇八年八月二十五日)319
規《新世紀》(一九〇八年十月十日)321
清美同盟之利病(一九〇八年十月十日)340
德皇保護回教事(一九〇八年十月十日)346
政聞社解散之實情(一九〇八年十月十日)348
中國之川喜多大尉袁樹勳(一九〇八年十月十日)351
爲《民報》封禁事第一次抗議書(一九〇八年十月二十日)354
韓太上皇誄(一九〇八年十月)355
自題造象贈曼殊師(一九〇八年)356
王荆公畫像贊(一九〇八年)357
《中國祕密社會史》敍言(一九〇八年)358
書譚文勤遺事(約一九〇八年)360
爲曼殊題《師梨集》(一九一〇年十二月)362
書黄侃《夢謁母墳圖記》後(一九一〇年)363
與栖庵道人談佛教(一九一一年八月十五日)364
讀《靈魂論》(一九一一年九月十五日)367
中國革命宣言書(一九一一年十月十七日)370
中華民國聯合會開會通告(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十九日)373
中華民國聯合會啓事(一九一一年十一月二十日)374
中華民國聯合會簡章(一九一一年十一月二十日)376
回國啓事(一九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378
誅政黨(一九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379
自日本歸國途中之政見(一九一一年十一月)387
宣言九則(一九一一年十二月一日)389
與盛先覺的談話(一九一一年十二月三日)392
中華民國聯合會呈請組織參議院文(一九一一年
十二月十五日)394
《大共和日報》發刊辭(一九一二年一月四日)396
宣言十(一九一二年一月五日)398
時評一(一九一二年一月六日)399
中華民國聯合會啟事(一九一二年一月七日)
敬告新聞記者(一九一二年一月七日)401
宣言十一(一九一二年一月八日)402
時評二(一九一二年一月八日)403
先綜覈後統一論(一九一二年一月十一日)404
光復會繼起之領袖陶焕卿君事略(一九一二年一月十五日)406
中華民國聯合會通知(一九一二年一月)408
解釋優待皇室條件(一九一二年二月十日)409
敬告對待間諜者(一九一二年二月)410
參議員論(一九一二年二月)412
中華民國聯合會改黨通告(一九一二年三月一日)415
却還内務部所定報律議(一九一二年三月七日)416
否認《臨時約法》(一九一二年三月二十六日)419
輓四川革命烈士聯(一九一二年三月下旬)423
統一黨宣言書(一九一二年三月)424
統一黨暫行總理章炳麟宣言書(一九一二年三月)425
答張庸問(一九一二年四月八日至九日)427
《新紀元報》發刊辭(一九一二年四月二十五日)436
與某人在京談政見(一九一二年五月二日)438
點評各國務員及袁世凱、黎元洪(一九一二年五月十五日)440
黄花崗烈士週年紀念會上的演説(一九一二年五月十五日)441
宣布統一黨不能合併之理由(一九一二年五月二十六日)442
論國民捐之弊(一九一二年六月五日)446
再論統一黨合併條件(一九一二年六月六日)448
處分前總理議(一九一二年六月十七日或稍後)450
内閣進退論(一九一二年六月十八日)452
輓張振武聯(一九一二年八月二十三日)454
《新紀元星期報》發刊辭(一九一二年九月)455
發起根本改革團意見書(一九一二年十二月一日)457
籌邊政策要點(一九一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461
《國語學草創》序(一九一三年一月)463
駡吉林督軍(一九一三年二月二十日)465
追悼熊烈士味根文(一九一三年二月二十三日)466
癸丑長春籌邊(一九一三年二月)467
解釋“土司”之含義(一九一三年三月一日)468
批示一則(一九一三年三月五日)469
招撫宗社黨之廣告(一九一三年三月十九日)470
宣言(一九一三年三月二十五日)473
輓宋教仁聯(一九一三年三月二十五日)474
在上海交通部舉行的黄花崗二週年紀念會上的演説
(一九一三年四月二十七日)475
與黎元洪面談調和南北之意見(一九一三年五月十二日)476
面見袁世凱時的建議(一九一三年五月三十一日)477
談時局(一九一三年六月三日)478
時局談(一九一三年六月四日)480
評南省四督(一九一三年六月七日)481
談南北問題(一九一三年六月八日)482
代蔡元培擬婚禮證詞(一九一三年六月十五日)483
婚禮即席賦詩(一九一三年六月十五日)484
婚禮賦詩以謝婚事介紹人(一九一三年六月十五日)485
宣言書(一九一三年七月十六日)486
第二次宣言(一九一三年七月二十七日)488
《南枝集》序(一九一三年八月上旬)489
書贈陳榦聯(一九一三年)490
幽居中題贈連横(一九一四年三月)491
唐紱丞畫像賛(一九一四年四月十日)492
語朱希祖(一九一四年六月初)493
自述學術次第(一九一四年五至六月間)494
讀《周易圖》題記(一九一四年秋)509
時危四首(一九一四年十二月五日)511
胡節母陳氏傳(約一九一四年)512
約僕規則(一九一五年二月)514
奂彬同學屬題麗樓圖(一九一五年五月十日)515
南夏英賢題名記(一九一五年六月)516
弔劉文成公文(一九一五年六月)518
《毛詩箋疏辨異》序(一九一五年七月)519
石鼓説(一九一五年八月十五日)521
“速死”並跋(一九一五年八月)523
改王闓運《游仙詩》(一九一五年十一月)524
改唐詩譏黎元洪(一九一五年十一月)525
評袁世凱改元洪憲(一九一五年十一月)526
代龔未生擬生平大略(一九一五年)527
雜評一束(約一九一五年)530
秋夜一章寄曼殊爪哇(一九一六年一月十五日)531
南海道士行(一九一六年二月十五日)532
對於時局之意見(一九一六年四月二十三日)533
新聞一則(約一九一六年六月十日)534
書贈陳榦(一九一六年六月十五日前)535
鼎山湖題名記(一九一六年八月二十九日)536
重刊《甲寅》雜誌題辭(一九一六年九月)537
贈李根源聯(一九一六年十月)539
與徐洋溢談副總統選舉問題(一九一六年十月十五日前後)
540
《騰越杜亂紀寔》跋(一九一六年秋)541
與李鐵夫等人的談話(一九一六年十一月七日)542
輓黄興聯(一九一六年十二月二十日)544
“無卯”字説(一九一六年)545
《會議通則》序(一九一七年二月)546
雲南首義擁護共和始末記序(一九一七年二月)548
在亞洲古學會第一次大會上的演説(一九一七年三月四日)550
亞洲古學會宣言小啟(一九一七年三月五日)551
亞洲古學會暫定簡章(一九一七年四月八日)552
爲陳其美舉殯訃告(一九一七年五月一日)554
輓陳其美聯(一九一七年五月)555
代擬大元帥就職宣言(一九一七年九月十日)556
《捫虱齋曲本》序(一九一七年秋)558
與渝報記者的談話(一九一八年一月十一日)559
賦詩諷湘西五總司令(一九一八年四月)560
漫録(一九一九年五月二十日)561
《洪憲紀事詩》序(一九一九年夏)566
支那内學院緣起(一九一九年十月)567
《曼殊遺畫》弁言(一九一九年十二月)569
擬閔子騫、少正卯贈荅詩(一九一九年前後)570
宋教仁《我之歷史》序(一九二〇年五月)572
與民黨代表談話責備舊國會(一九二〇年九月八日)573
研究中國文學的途徑(一九二〇年十月二十五日)574
與羅素的談話(一九二〇年十月二十七日)575
談聯邦自治(一九二〇年十一月一日)576
聯省自治虚置政府議(一九二〇年十一月四日)578
《陶小石遺書》序(一九二〇年十二月二十二日)580
易校《三國志》序(一九二〇年冬)582
與諸橋轍次的筆談(約一九二〇年)583
説求學(一九二一年五月)584
對芥川龍之介的談話(一九二一年五月)586
易白沙傳(一九二一年夏)587
故鄜州州判張君墓志銘(一九二一年)589
慈谿洪君銘(一九二一年)591
改革法制之新主張(一九二二年六月二十四日)593
弭亂在去三蠹説(一九二二年六月)596
各省自治共保全國領土説(約一九二二年六月)599
輓伍廷芳聯(一九二二年六月)601
感事(一九二二年七至八月間)602
與國聞通信社記者談孫岳宣言、晉給勳一位事
(一九二二年八月三十一日)603
《天壇憲法》之劣點(一九二二年九月十日)605
《履素詩集》題辭(一九二二年秋)608
壽吴子玉聯(一九二二年秋)610
時學箴言(一九二二年十月十日)611
論浙江文學(一九二二年十二月底)613
《新聞報》三十年紀念辭(一九二二年冬)614
饒太夫人墓誌銘(一九二二年)616
雷丕作先生八十壽序(一九二二年)618
關於國民應付時局態度之意見(一九二二年六月二十二日)620
對湘當局通電之意見(一九二三年六月二十九日)621
最近之時局意見(一九二三年七月九日)623
《華國月刊》發刊辭(一九二三年九月十五日)625
聲討曹錕賄選(一九二三年十月六日)627
與汪東連句三首(一九二三年十月十五日)628
對蘇省票决憲法意見(一九二三年十二月十五日)630
吴采臣先生八十壽序(一九二三年)631
重過威丹墓(一九二四年四月五日)633
倡白話者終不能廢文言(一九二四年四月十五日)634
改定張原煒《先府君軼事》(一九二四年七月十五日)635
華嚴庵記(一九二四年七月)637
《華嚴庵記》書後(一九二四年七月)638
鄭井叔妥賓鐘記(一九二四年八月十五日)640
告江浙人無恐(一九二四年八月二十一日)642
再告江浙人無恐(一九二四年八月二十三日)644
改革意見書(一)(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一日)646
東南六省人民宣言(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七日)648
改革意見書(二)(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四日)650
王陽明先生像贊(一九二四年十一月)653
中學國文書目(一九二四年十二月)654
《西嶽華山廟碑》跋(一九二四年冬)666
跋但植之《賦》(一九二四年)667
書秦蕙田《五禮通攷》後(一九二五年一月)668
《現代民主政治》序(一九二五年二月)670
汪寄菴、星伯書畫例(一九二五年二月)672
論組織辛亥同志俱樂部(一九二五年三月七日)674
定期追悼王文慶通告(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675
對改南京城爲中山城的意見(一九二五年三月二十四日)676
祭王文慶文(一九二五年三月二十九日)678
論孫中山的歷史功績(一九二五年三月下旬)679
徵求對句(一九二五年三月)680
輓孫中山聯(一九二五年四月十二日)681
再輓孫中山聯(一九二五年四月十二日)682
書段若膺《明世宗非禮論》後(一九二五年四月)683
爲華界販賣鴉片之宣言(一九二五年五月二十一日)685
祭胡景翼文(一九二五年五月三十一日)687
胡景翼遺像贊(一九二五年五月)688
對五卅慘劇之意見(一九二五年七月一日)689
與公平通信社記者的談話(一九二五年八月十三日)690
讀《論語》小記(一九二五年八月)692
書例(一九二五年八月)695
湖南縣長考試甄録試布告(一九二五年九月二十九日)697
湖南縣長考試揭曉榜示(一九二五年十月四日)698
在湖南省議會的演講(一九二五年十月七日)699
跋姜拙文得明太祖像(一九二五年十月八日)701
在漢口答某外人詢(一九二五年十月二十一日)702
與青年會幹事楊文泉的談話(一九二五年十月二十四日)703
與《申報》記者的談話(一九二五年十月二十八日)704
與《申報》記者談時局(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十六日)706
談蘇浙贛皖閩五省協會事(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三十日)707
談恢復法統等政治主張(一九二六年一月二十日)708
論代表會議三不可(一九二六年一月二十九日)711
與國聞通信社記者談時局(一九二六年一月三十日)714
與國聞通信社記者談法統運動(一九二六年二月四日)715
勸孫傳芳好自爲之(一九二六年二月二十三日)716
與人談時局(一九二六年二月二十六日)717
在國民外交協會成立大會上的演説(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一日)719
反赤救國大聯合宣言草案(一九二六年四月十四日)720
反赤救國大聯合宣言(一九二六年四月二十八日)722
釋秦量(一九二六年五至六月間)724
國民大學暨附中招男女生啓事(一九二六年六月二十八日)
725
上海法科大學招生啓事(一九二六年六月二十八日)726
《騰越寶峰山佛殿碑記》跋(一九二六年七月)727
支持唐繼堯阻撓北伐之手稿殘文(約一九二六年八月十三日)
728
國民大學暨附中遷移招生啓事(一九二六年八月二十日)730
輓張謇聯(一九二六年八月底)731
張母楊太君五十壽序(一九二六年)732
輓唐繼堯聯(一九二七年五月二十三日)734
介紹名相崑雲使者蔡北崙先生(一九二七年六月)735
論醫二則(一九二七年七月)736
次韻許行彬《六十自述》(一九二七年底)739
輓張子午聯(一九二七年)740
四思(一九二七年)741
除夕簡曾重伯廣鈞(一九二八年一月二十二日)742
哭教諭君(一九二八年一月)743
論中西醫之長短(一九二八年二月)744
寒食詩(一九二八年四月四日)745
題手抄本《阮大鋮詩集》(一九二八年春)746
輓黎元洪聯(一九二八年六月六日)747
又代人作輓黎大總統聯(一九二八年六月六日)748
介紹袁缶鳴鬻字廉潤(一九二八年十月十七日)749
自定年譜(一九二八年)750
輓阮荀伯聯(一九二八年)809
無題(約一九二八年)
輓梁任公聯(一九二九年二月十八日)811
孫中山遺像贊(一九二九年十月)812
葛母鄧太夫人墓表(一九二九年十一月)813
論書法題記(一九二九年冬)815
三輓孫中山聯(一九二九年)816
輓蔣觀雲三聯(一九二九年)817
輓陳善餘聯(一九二九年)818
輓馬通伯聯(一九三〇年一月十三日)819
壽馬相伯先生九十一聯(一九三〇年四月)820
輓田梓琴三聯(一九三〇年七月二日)821
輓趙鐵橋聯(一九三〇年七月二十四日)822
輓曾農髯聯(一九三〇年八月二十七日)823
輓譚延闓聯(一九三〇年九月二十三日)824
再輓譚延闓聯(一九三〇年九月二十三日)825
輓袁觀瀾二聯(一九三〇年九月二十八日)826
再釋秦量(一九三〇年九月)827
白井新太郎《社會極致論》書後(一九三〇年九月)828
壽汪旭初四十聯(一九三〇年)830
輓江逢治醫生聯(一九三〇年)831
張母詹太夫人墓表(一九三〇年)832
贈胡寄塵聯(一九三〇年)834
《英屬馬來半島》題辭(一九三一年一月)835
題會澤朱氏《雙節撫孤圖》(一九三一年六月前)837
輓哈同居士聯(一九三一年六月)838
爲黄侃書西溟詩楹聯並跋(一九三一年七月初)839
與日人橋川時雄談學(一九三一年八月三日)840
輓蔣伯器二聯(一九三一年八月五日)845
答孫思昉問學(一九三一年夏)846
葉惠鈞六十九歲壽序(一九三一年)847
井研熊保周先生七十壽序(一九三一年)849
與天津《大公報》記者談時局(一九三二年三月四日)851
贈劉文典聯(一九三二年四至五月間)853
《古文尚書拾遺》後序(一九三二年七月)854
《明史鈔略》跋(一九三二年九月)856
華甯金太公墓表(一九三二年)857
清故甯陽縣知縣張君墓表(約一九三二年)859
遊小王山(約一九三二年)861
爲寧邦寺壯哉樓題聯(约一九三二年)862
《天放樓續文言》序(一九三三年二月)863
與新生社記者的談話(一九三三年三月)865
輓岑雲階聯(一九三三年四月二十七日)866
輓汪袞甫聯(一九三三年七月)867
《辭通》序(一九三三年十一月)868
《孫仲容先生年譜》序(一九三三年十二月)870
《孫太僕年譜》序(一九三三年十二月)872
《察哈爾抗日實録》序(一九三三年十二月)874
論以後國學進步(一九三三年)876
孫衡甫六十壽序(一九三四年三月)877
健行齋題跋(一九三四年四月四日)879
《古詩選評注》序(一九三四年五月)880
《實用文字學》序(一九三四年六月)881
定威將軍陳君墓志銘(一九三四年九月)882
題鄒容《革命軍》(一九三四年十月十日)884
題晤張伯英(一九三四年十月二十日)885
留園(一九三四年秋末)886
戲書贈嚴濬宣二首(一九三四年秋末)887
題錢忠介、馮簟谿二公遺集(一九三四年秋末)888
張成清傳(一九三四年十一月)889
輓陳少白聯(一九三四年十二月)891
題滄浪亭(一九三四年底)892
壽陳石遺先生七十九聯(一九三四年)893
輓黄晦闻聯(一九三五年一月二十四日)894
姜西溟先生手寫《選詩類鈔》跋(一九三五年一月)895
壽黄季剛五十聯(一九三五年二月十九日)896
與唐大圓論佛學及其他(一九三五年三月二十一、二十二日)897
贈唐大圓偈二首(一九三五年三月二十二日)901
題贈丁維汾(一九三五年四月一日)902
壽馬相伯先生九十六歲聯(一九三五年四月)903
與章松齡等論學(一九三五年五月四日)904
讀《宋史》汪伯彦、黄潛善傳(一九三五年六月)908
贈惲鐵樵聯(一九三五年七月前)909
輓惲鐵樵聯(一九三五年七月)910
《麽些文序》字(一九三五年七月)911
遺囑(一九三五年七月)912
跋《表忠觀碑》(一九三五年九月)914
輓黄季剛聯(一九三五年十月八日)915
《樂陵宋氏譜》序(一九三五年十月)916
與孫思昉談學術(一九三五年秋)918
景鄭仁弟以其先德遺墨見示,爲題絶句其後(一九三五年秋)919
題黄侃《九日登高詩》(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九日)920
徵求焦達峯遺事啓(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十六日)921
談上海學生北上請願事(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922
壽陳石遺先生八十歲联(一九三五年)923
輓費仲深聯(一九三五年)924
孫傳芳墓誌(一九三五年)925
《懷虚詩草》題辭(約一九三五年)928
教育目標論(約一九三五年)929
輓國學會學生吴憲墀(一九三六年一月二十四日)931
《黄侃手批爾雅正名》序(一九三六年一月)932
輓王晉卿聯(一九三六年二月)933
中學讀經分年日程(一九三六年三月二十五日)934
壽段芝泉七十二歲聯(一九三六年三月)936
《二十五史别編》序(一九三六年三月)937
口授少年事蹟(一九三六年四月二十八日)938
與朱偰談錢幣(一九三六年四月二十八日)941
壽馬相伯先生九十七歲聯(一九三六年四月)942
書洛陽續出三體石經後(一九三六年四月)943
論政論學要旨(一九三六年春末)945
輓胡漢民聯(一九三六年五月二十五日)946
詠松(約一九三六年)947
評校段氏《説文解字注》(約一九三六年)948
論中古哲學952
語録955
語録975
連語982
補連語995
題上海法藏寺997
徐園題辭998
《衡山趙氏譜》題辭999
馬公愚《印譜》序1001
壽程母黄太夫人1002
題《閲微草堂筆記》1003
强盜牌香煙口號1004
爲宋人英題畫1005
贈劉允臣聯1006
跋千唐志齋1007
蘇州之先覺1008
倍敦説1009
韋孟諫詩釋疑1011
《逸周書·世俘篇》校正1014
泉布識語1017
代黄侃定潤例1019

序言


世论论太炎先生,曰“有学问的革命家”,或曰“有革命业绩的学问家”,无论何者为确,谓太炎先生之于近代中国为鲜有之关键人物,当无异议。
先生名炳麟,字枚叔,浙江余杭人。以慕顾亭林之为人,遂改名绛,别号太炎,后竟以号行。先生生于清同治七年十一月三十日(一八六九年一月十二日),逝于中华民国廿五年(一九三六)六月十四日,春秋六十有九。
先生生当季世,内政隳颓,外侮日深。先生幼承庭训,读《东华录》,民族主义思想萌焉;博涉经史,不自外于时势,乃渐有救国之志。初则主改良,入“强学会”,撰述于《时务报》,与康、梁为同道;庚子,断发割辫,与清廷决绝,既而重订《訄书》,作《客帝匡谬》、《分镇匡谬》,一扫尊清之迷思,耑以“光复旧物”排满革命为的矣。嗣后宣扬革命思想,累遭捕系而不殆。时国人思变,而康氏撰文累牍,以为民主不可行,力倡君主立宪之说。先生以为大缪,奋笔痛驳保皇之非,斥皇帝小丑不辨菽麦,颂民主革命求索自由。时邹容著《革命军》,先生序而广之。清廷大恐,起“苏报案”,拘先生于狱者三年,而先生声名益高矣。时人谓《訄书》、《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及《革命军》出,人人皆言说革命矣。是先生于晚清思潮中,扬清汰浊,改良思想遂渐为世弃。先生凡七遭追捕,三入囹圄,革命之志,弥笃不衰。一九〇六年,先生出狱,东渡扶桑,入同盟会,主笔机关报《民报》倡言革命,与康氏一脉相诘难。有志青年得先生熏润而投身革命者,岂可数哉!先生又著《俱分进化论》、《革命之道德》、《建立宗教论》、《代议然否论》诸文,于革命力量之奋扬、帝制后之国体、建制诸事,皆有学理之探讨,即“中华民国”之名亦出于先生。唏!民国之肇兴,先生奠基之功鉅矣。其所论说虽未能尽行,然未可轻而忽之也。
民元既始,先生与孙、黄等不无异同,然心志固在匡救时艰,而无锱珠之私也。洪宪窃国,先生复以反袁遭系,不得出户者三载,绝食者再,当庭诟詈,耿耿不可屈,而袁氏亦无如之何也。袁氏亡,先生乃得南归。其时南北纷攘,国犹未安,乃奔走南北,游说四方,期中华之光复,冀黎民之安康。及国民党北伐,先生复以政见不合,退隐沪上,弘道一隅,若无与于政,然拳拳之心,固未尝少懈也。继而东北兵退,热河不守,淞沪亟变,先生皆唱大义于天下;责张汉卿,助十九路军,不废实行。先生晚节昭昭,绝无纤毫之颓唐焉。
先生之学博而约,闳而邃,于经、史、子、集及印、西诸学皆有独得。举凡古近政俗之消长,社会都野之情状,华梵圣哲之义谛,东西学人之所说,莫不察其利病,识其流变,观其会通,穷其指归。故黄季刚(侃)先生曰:“先生懿行至多,著述尤富。文辞训故,集清儒之大成;内典玄言,阐晋康(唐)之遗绪;博综兼善,实命世之大儒”,诚不刊之论也。
先生尤精于小学,学者谓为乾嘉正统派之殿军。清之朴学,自昆山顾氏肇其端,后竟蔚为大国。文字、音韵、训诂、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沿革地理诸学渐为专门,学者苟通其一,即获赞叹,而先生乃能会而通之,上承戴东原(震)、段懋堂(玉裁)、王怀祖(念孙)、王伯申(引之)、俞曲园(樾)之绪余;下启近代各专门学科之兴盛。先生好顾、江、戴、段、王、孔音韵之学,及繙阅大徐《说文》十数过,旳然见语言文字之本原,著《文始》、《新方言》。其躐越前人者,于文与字,不驻足于音同义同、音近义通、一声之转之混沌,而依文字之演进以探其源,即后世所谓以历时观念检视本体也。其于音声,亦不拘于同、近,创《成均图》,明言对转、次对转、次旁转,益合于音理及语言实际矣。至于发明孳乳、变易二例,尤为前人所不能言。如是,遂使附庸经学之小学,一跃而为独树大纛之语言文字学。季刚先生踵而襄之,遂有“章黄学派”之绵绵。
先生治经,专尚古文,与康有为相颉颃。破燕齐方士怪迂之谈,谓《春秋》乃史家之实录而非万世之圣经;《易》明古今之变,史事之情状见焉;《礼》、《乐》为周室法制,《诗》记列国之政,《书》之为史益莫须辨;孔子删定六经,非素王制法,乃在存故史,彰先世,故孔子为史家宗主。然亦许孔氏以“变禨祥神怪之说而务人事,变畴人世官之学而及平民,此其功亦夐绝千古”。此其立意有别于康氏,而摧破之功则略同,经学由是而遂失庙堂之尊。是先生尤斤斤于学术独立,永葆中国独有之史学也。先生之治史,继浙东太冲、二万一脉,尚博雅,切人事,而于明清易代之际,尝三致意焉,先生论经史之真意于斯可见矣。
先生亦措意于今所谓哲学者,其论周秦诸子、法相庄周之类是也。先生自叙:“盖学问以语言为本质,故音韵训诂,其管籥也;以真理为归宿,故周秦诸子,其堂奥也。”故先生不以朴学为极归,进而上之,期于哲理之构建有所成就。乃作《齐物论释》,以释氏法相之学释庄生之书,“操齐物以解纷,明天倪以为量,割制大理,莫不孙顺”,自许为“一字千金”。著《国故论衡》、《检论》,平章古今学术,如以西方名学解墨,明人性之不离于民族之类,皆能洞幽烛微,臻于圆融超迈之境。先生首唱“文学复古”,实即拟于泰西之文艺复兴,而应机说法,“以朴学立根基,以玄学致广大”,以周秦九流之学复华夏之旧物,新中华之来日也。
先生之学,淹博闳通,而不能忘情于政治,故少年针砭之论,晚乃有驷不及舌之叹。实则先生光复中华文物之志,条贯始终。晚岁讲学吴门,如“子夏居卫(魏),西河于以向学;仲尼反鲁,雅颂繇是得职”;匪止此也,乃一则以挽颓风,厉薄俗,取顾宁人知耻、厚重、耿介之说,复揭必信一语,以图治时人之弊,使人皆得卓立;一则以宣扬国粹,激励种姓,以文史之学传中国之命脉,国即亡而必复。尝言:
夫国于天地,必有与立,所不与他国同者,历史也,语言文字也。二者国之特性,不可失坠者也。昔余讲学,未斤斤于此;今则外患孔亟,非专力于此不可。余意凡史皆春秋,凡许书所载及后世新添之字足表语言者皆小学。尊信国史,保全中国语言文字,此余之志也。
临终,先生尚以为饭可以不食,学不可以不讲,是先生拯溺救危,以祈斯文不坠于地为己任,发扬国之瑰宝为天职,其自任者重矣,远矣。先生自谓“平生学术,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斯亦见其终以国运人事为第一要谛也。
先生讲学卌年,门生遍天下,从游者各得其一体,皆为名家。承其小学者,黄季刚、钱玄同;继其史学者朱希祖、王仲荦;汪旭初以文学显,吴检斋以经学鸣。余者自成一家者更仆难数。先生实亦下启新文化运动者。健将如周树人、周作人、钱玄同、陈独秀、蔡元培辈,多尝登章氏之堂或其同道;而其论周秦诸子出于王官,平章历代学术,实为近代学术史之滥觞;论有清之学,指斥清廷之桎梏,分吴、皖为二派,条析古、今之得失,为总结清学首出之作。其后刘师培、梁任公、钱宾四等继之,虽胜义迭出,要皆未能破其樊篱……是先生开启山林,后来可循道而有所成,其嘉惠于学林后世者,岂可以道里计哉,先生者可谓近代之大师矣!
昔钱玄同挽先生曰:
缵苍水宁人太冲姜斋之遗绪而革命,蛮夷戎狄,矢志攘除,遭名捕七回,拘幽三载,卒能驱逐客帝,光复中华,国土云亡,是诚宜勒石纪勋,铸铜立像;
萃庄生荀卿子长叔重之道术于一身,文史儒玄,殚心研究,凡著书廿种,讲学卌年,期欲拥护民彝,发扬种姓,昊天不吊,痛从此微言遽绝,大义无闻。
是为得先生学术之精义,显先生践行之精神也。
先生之功伟,先生之学精,后之仰之者,有志于为国为学者,可不识全豹而言前修耶!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乃有梓行先生《全集》之议,且列入国家古籍出版规划。上海人民出版社荣膺此任,聚海内英华,句读校录,费时多载,乃有《全集》八卷问世。惜非完璧,且囿于时空物力,不免于偶疏。先生文宗魏晋六朝,喜用古字僻典,学人时苦艰晦,难以卒读,鲁迅即尝言其于《訄书》,“读不断,当然也看不懂”。《全集》八卷出,乃得以便人之披览。近岁先生文字选本渐多,实多本此;学林亦得藉以探赜先生之生平学术及近代之政局、学界之变迁。《全集》之功不可没也。
虽然,时人亦不能不以《全集》而未全为憾。先生及门,尚在者无多,前辈学人亦如晨星,董理编校之事,一似救宝物于屋火,岂可稍迟哉?三十年来,学界多措意于先生之事之学,求索所得益富益明,再版《全集》,补其未备,此其时也。是以上海人民出版社乃重启刊行《章太炎全集》之计划,藉海内外著名教育、研究机构诸公之力,复得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政府戮力褒崇乡梓先贤,为之大力襄助,乃有新刊《全集》之剞劂,后出转精,必可期也。
昔予从陆宗达(颖明)先生习小学,承章黄一脉,于太炎先生宏论每有会心,获益良多。迄今六十载,无时不以章、黄及其高足如颖师者之为学为人自励,虽不敢以传人自矜,要亦继其志而张大其学。今蒙太炎先生哲孙章君念驰与上海人民出版社谬爱,以《全集》之序嘱予,忆先哲之谆谆,念来者之嗷嗷,敢不勉而为之。乃略陈所识先生行事、为学之衷心,祈于今于后,继之者当念兹在兹之意,并及《全集》整理出版、再整理再版之始末云。
繄!先生舍身求义于民族危亡、国粹陵替之际,后学拜诵校理则值民族复兴、文化蓬勃之春,先生以文史传民族命脉,国运必复之论,今也益见其先知矣。传道于国运转戾存亡之秋,承前启后,逝者已矣;继学于阜平安和之日,改旧立新,其待来者!
ISBN9787208143678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