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话说,离开基本功谈境界都是耍流氓。
这是一本稀缺的、从真修实炼的基本功出发而谈修行境界的书。既从日常生活的种种困境出发而谈修行,也结合儒释道的经典而谈修行。
或许我们见过了太多谈修行、讲境界的书,然而那些道理依然与我们很隔——因为那些道理里没有真实的生命体验。而这本书,是用修行的实际体悟在讲道理,讲人该如何认识自身,如何获得生命的解脱与自由。
真实的生命里不会有陈词滥调,因此这本书必然是十分动人而有益的。
—— 编者
媒体推荐
吕波是一个非常干净纯粹的禅师。我喜欢他的状态和思想,所以他每次发的文章我都会抢先阅读,并从中获益不少。一直鼓励他出书,终于他把明珠亮出来了。他对修行的真知灼见,鞭辟入里的分析和见解,都在这本书里收录了。这真是修行人必读的好书。对修行没有兴趣,但是愿意更加清晰深入探究自己的人,这本书也是推荐读物。
—— 台湾身心灵作家 张德芬
吕波认为人性是复杂的。对内,我们被自己的“想法”控制;对外,我们被“喂养”关系控制。如何自剖如何看破?……于是在这本书里,他纵横在儒释道的经典里去找智慧。
—— 台湾孔子学院院长、佛学博士 孔维勤
作者简介
吕波,潜心修道之人。自幼学习国学,精通传统文化。参禅悟道多年,深有所得。在各大网站开通“吕波国学”博客、微博,拥有十万粉丝群体。
目录
自珍卷
凡你想控制的,都在控制你
道德是个什么东西
道德是自省的工具,不是挥向他人的大棒
超越人生意义的两极
我喜欢眼睛里有光的人
你可以决定是否做爱,但你无法决定是否爱
你在,你在感受,就是存在最大的赐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勿强施于人
不是爱上一个发光的人,而是爱让你发光
性本天然,那什么又是淫?
你永不会伤害我,因为我爱你
过得像个人,才能看到美
我们为何缺乏行动的力量
如何改变痛苦的亲密关系
与其说教育孩子,不如说让孩子来教育我们
成熟,就是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享受孤独的能力
生命的维度
小心定义的陷阱,挣脱概念的束缚
臣服与自由
臣服,让徒然消耗的能量,转化为鲜活的生命
隐藏控制的付出,让人窒息,也让人恐惧
佛家卷
看在上帝的份上,你就不能静一静吗?
所谓明心见性,只不过是真理在揭示它自己
因果、轮回、业障、净化、习气,一切都是观念
净化与参问
止观
戒、定、慧
《金刚经》:愿力
《金刚经》:一人与万人敌的战场
《金刚经》:万法一体,等量齐观
人无法超越他自己
不二
六度的核心奥义
《圆觉经》:平等不二,了了分明
《圆觉经》:定慧等持,体用一如
禅定:只是照见,不做不弄
观呼吸
我们被妄念和情绪掌控,觉察是的救兵
我为什么要给佛菩萨磕头
道家卷
《道德经》:自我消失,生命绽
《道德经》:唯有火焰,才能点燃火焰
《道德经》:上善若水
《道德经》:财富的意义,是为爱去创造
《道德经》:悟后起修
《道德经》:老子的“内圣外王”之道
《道德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道德经》:万物一体
《庄子.逍遥游》:当你不再成为,才能真正逍遥游
《庄子.齐物论》:有此才有彼
《庄子.人间世》:活在这个世界,却不属于这个世界
《庄子.养生主》:安时处顺,顺其自然
《庄子.德充符》和一个德性充满的人共处
儒家卷
儒家核心心法,只有十六个字
《中庸》精义
《中庸》:致广大,尽精微
《大学》精义
何人一生,不是虚度?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为什么说中国是礼乐之邦?
孝的本质,是我们成熟了,立住了
周易卷
易经入门的十个基本知识点
易经的基本游戏规则
学习《易经》书单
《易经》算卦的本质
我是如何为人起卦、解卦的
乾卦的答案在坤卦
我有明珠一颗,照破山河万朵
但你身处困境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问题之外
序言
呼来唤去,一碟小菜下酒
台湾孔子学院院长、佛学博士孔维勤
吕波的《我有明珠一颗》,写出他内心的向往,字里行间,有他对人生的看法与独树一格的思考角度。其中有三个重点是读者不能不知道的:一是“从一切人和事中看到人性,看到自己”;二是“凡你想控制的,都在控制你”;三是“如何建立一种全新的、自由的关系”。
吕波从人性出发,认为我们读小说读历史读万卷书,读的都是人性。而人性是复杂的——对内,我们被自己的“想法”控制;对外,我们被“喂养”关系控制。如何自剖如何看破?如何建立一种全新自由的关系,以及全新自由的人生?
吕波面对的人性是绝望的,人与人的关系很孤独很痛苦。他的解脱之路,用他自己的话是:“在看清你在用这种关系喂养一种什么样的自我,斩断它。”如刘邦斩白蛇起义的模样,义正词严,慷慨激昂。为此,他纵横在儒释道的经典里去找智慧。佛教的“无明”与“解脱”,化成吕波看清关系本质的希望。然后又在《易经》的古老智慧里找到新的方向,他透过《易经》晋卦的太阳高挂,以王阳明的“此心光明”找到人生的注解,以“我有明珠一颗,照破山河万朵”,看到大学之道的“在明明德”,于是困境迎刃而解。执着文字,是吕波注解困卦“有言不信”的一记当头棒喝。把文字障根本去除了,才是真的自性与自由。
吕波的道家,说得辛苦。在庄子的心斋如镜中,他以“自我虚妄”彻底解构自己,认为自我是观念的集合,而观念是虚妄的,“虚室生白”,才能“吉祥止止”,一片安静又安静的“自性之光照彻灵台”。他接上老子的“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把修行视为一种“倒空自己”的过程,从尘埃中有了出离心,从此佛门大开。
吕波的佛学从“愚痴”出发,五蕴皆空,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从忏悔的修行开始,进入“知非即舍”的自我观照,于是更深地看到自我行为的运作模式:起心动念,都会不由自主地陷入轮回,“习惯”成了人性枷锁。习惯给了人安全感,但安全感是恐惧的来源,所以吕波觉得,我们务必要消除对恐惧本身的恐惧,务必要对自我进行舍弃,无我便是佛性。改变痛苦的亲密关系,必须从“业力纠缠”中超出。“六道轮回”正是人际关系的业力纠缠。吕波以身边故事,期许读者透过新模式,看到别人看清自己,把期待放下,改变自己,如同“与其说教育孩子,不如让孩子来教育我们”,一体两面,相反相成,看孩子最直接。
吕波最“儒家”的语言,是他问生命是什么。他认为儒家的核心心法在《尚书》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厥执中”,他依然从人性的恐惧出发,认为儒家真正的救世之道是:知悉人生所恐惧的存在是不存在的。吕波以《中庸》的“天命之谓性”,比喻佛教“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真如自性。他以“致中和”与“明心见性”并论,“本性流露”区别“自我流露”,最后归结为“至诚到底”才是实相的本来面目。
最后我要说,我很乐于写这篇大道理的小序文,尤其看吕波游走在儒释道之外,有自己人生的“自珍卷”。自我观照的修行之路,行路难,路障仍多,《易经》“节卦”就是答案。用吕波自己的话:“天地有节,才有春夏秋冬。我们要效法天地的节奏,从而确定人的节奏。”话说得真好!天地之子,活在季节的成熟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呼来唤去,一碟小菜下酒。
文摘
你可以决定是否做爱,但你无法决定是否爱 爱可能有很多表现形式:接吻,牵手,结婚、凝视对方的眼睛,一起做饭,睡一张床……这些表现形式你都可以决定,但你唯独决定不了爱。因为爱不来自于“自我”,爱来自存在本身。今晚想分享一个话题。忽然起意的,不知道能不能说清楚。关于“认出与连接”。我想通过三个部分来聊聊这个话题。 一疏离感。 佛家也把这个叫出离心。佛家修行的第一步,就是培养出离心,没有出离心是根本谈不上修行的。你要出离于对世间名利情爱等等的贪着,与它保持着距离,采取一种冷眼旁观的姿态。而后来的“出家”,是一种企图通过强行与尘世这些容易让人贪着的东西,进行隔离的方式来达成出离。有点类似断然斩断的意思。但这是表面的形式的,而不是心理上的。当然,这里的出离和疏离,有些区别。疏离:是对这个世界的一切,保持着一种距离,很难让自己陷入进去。甚至对自己的思想行为,都保持着一种可以观察的距离。出离:比疏离更深入一点,它除了保持距离,还包含了认清,清楚地看到,从而舍弃的意味。从佛学的角度,它包含着菩提心。无论如何,我们可以认为,疏离是最基本的。 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种人,天生就是一个观察者。他天生和所有人,和这个世界,甚至和他自己保持着一个观察的距离。疏离得久了,自然便会看清楚很多东西。深入的疏离,必然带来出离。从而“不离而离,离而不离”。也就是说,不太执着一些东西了,这种疏离本身,就是一种“止观”。而佛法的核心,也就是“止观”。而止观的核心,就是“出离”。宗萨钦哲仁波切说: 所谓出离,就是不再执着过去执着的事物。当你不再执着一件事物或一种习惯,它就失去了指挥摆布你的能力。你也就获得了自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你必须出离所有的事物,才能获得彻底的自由,我这里所说的所有的事物当然不止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也包括很多细微的东西。 所以,我们可以说,彻底的自由,就是你出离了所有,没有任何的执着。 好,接下来就有趣了,曾有很多人私信或后台问过我,是不是悟道后就人生就没意思了。我相信,诸位也都曾有此想法,但我要告诉你的是:不,那时才真正活了,生命才开始真正活了。 二、认出。 这个话题,其实之前略微分享过。不知道有没有人真正体悟到,其实你无法决定你是否爱一个人。你可以决定是否和这个人做爱,但是你无法决定是否爱这个人。有时候我们说:我决定不爱你了。那只是一个“自我”的笑话。因为它完全不由你决定。爱可能有很多表现形式:接吻,做爱,牵手,结婚、凝视对方的眼睛,一起做饭,睡一张床……这些表现形式你都可以决定,但你唯独决定不了爱。因为爱不来自于“自我”,爱来自存在本身。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会遇到很多的人。大多数的人可能都是过客,而有些人会进入你的生命,甚至,你的生命就是和这些人共同所创造。这些生命的连接,有深有浅,有些是你愿意且喜悦的,有些是你厌烦并讨厌的,而有些人,你一看见,就会有一种命中注定的感觉。很多时候,一个人出现在我们面前,除了直观的感受外,心智叶会做出判断,有时心智的与感受的结论可能不一致,此时,便要产生分裂与痛苦:比如:这个人可能会对我生意有很大的帮助,我应该跟他好好建立连接,但我为什么这么讨厌他?比如:这个人又没钱又没工作又不帅还花心,我怎么能跟这样的人在一起,但是我为什么还是觉得很喜欢他?是不是很多时候有这样的状况出现?而当有一个人出现的时候,那种直观的感受强大得让你心智瞬间瘫痪,这种感受,叫:认出。这样的经历,我相信每个人都曾有过吧,或深或浅。 肯.威尔伯有一本书,名字叫《恩宠与勇气》,是讲述他和崔雅的故事,他们就是一瞬间“认出”。这本书其实我没有看,但我能懂肯.威尔伯。认出——“存在”要体验它自己,它要让这两个生命发生连接。三、连接。 其实今晚的分享呢,看起来很简单,很生活,和每个人都相关。但其实很深,因为最核心的部分,如果没有完全清明——或者叫明心见性吧——的人,其实很难明白的。因为我们大多数的感情和关系,其实被喂养、索取、占有和控制,扭曲得不成样子。这就是为什么要一开始,要分享疏离感,出离心。一个真正自由的人,是离开任何人任何关系依然可以活得很好的人。而我所说的那种认出和连接,只发生在两个真正自由的人身上。一个出离了一切人事物的人,一个对一切保持着疏离的人,我们姑且称它为——菩萨,他依然会回到这个世界。他出离了世界,然后他回到了世界;他回到了世界,但他出离了这个世界。正如我之前所说:一个菩萨,超越了A与-A这条线,但他回到了这条线上;它始终都只能在这条线上,然而它超越了这条线。一个菩萨,当他“独处”的时候是圆满具足的,而当他与其他生命连接的时候,他依然是圆满具足的。禅宗的大宗师,批评那种只知道“禅定”功夫的人。
话说,离开基本功谈境界都是耍流氓。
这是一本稀缺的、从真修实炼的基本功出发而谈修行境界的书。既从日常生活的种种困境出发而谈修行,也结合儒释道的经典而谈修行。
或许我们见过了太多谈修行、讲境界的书,然而那些道理依然与我们很隔——因为那些道理里没有真实的生命体验。而这本书,是用修行的实际体悟在讲道理,讲人该如何认识自身,如何获得生命的解脱与自由。
真实的生命里不会有陈词滥调,因此这本书必然是十分动人而有益的。
—— 编者
媒体推荐
吕波是一个非常干净纯粹的禅师。我喜欢他的状态和思想,所以他每次发的文章我都会抢先阅读,并从中获益不少。一直鼓励他出书,终于他把明珠亮出来了。他对修行的真知灼见,鞭辟入里的分析和见解,都在这本书里收录了。这真是修行人必读的好书。对修行没有兴趣,但是愿意更加清晰深入探究自己的人,这本书也是推荐读物。
—— 台湾身心灵作家 张德芬
吕波认为人性是复杂的。对内,我们被自己的“想法”控制;对外,我们被“喂养”关系控制。如何自剖如何看破?……于是在这本书里,他纵横在儒释道的经典里去找智慧。
—— 台湾孔子学院院长、佛学博士 孔维勤
作者简介
吕波,潜心修道之人。自幼学习国学,精通传统文化。参禅悟道多年,深有所得。在各大网站开通“吕波国学”博客、微博,拥有十万粉丝群体。
目录
自珍卷
凡你想控制的,都在控制你
道德是个什么东西
道德是自省的工具,不是挥向他人的大棒
超越人生意义的两极
我喜欢眼睛里有光的人
你可以决定是否做爱,但你无法决定是否爱
你在,你在感受,就是存在最大的赐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勿强施于人
不是爱上一个发光的人,而是爱让你发光
性本天然,那什么又是淫?
你永不会伤害我,因为我爱你
过得像个人,才能看到美
我们为何缺乏行动的力量
如何改变痛苦的亲密关系
与其说教育孩子,不如说让孩子来教育我们
成熟,就是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享受孤独的能力
生命的维度
小心定义的陷阱,挣脱概念的束缚
臣服与自由
臣服,让徒然消耗的能量,转化为鲜活的生命
隐藏控制的付出,让人窒息,也让人恐惧
佛家卷
看在上帝的份上,你就不能静一静吗?
所谓明心见性,只不过是真理在揭示它自己
因果、轮回、业障、净化、习气,一切都是观念
净化与参问
止观
戒、定、慧
《金刚经》:愿力
《金刚经》:一人与万人敌的战场
《金刚经》:万法一体,等量齐观
人无法超越他自己
不二
六度的核心奥义
《圆觉经》:平等不二,了了分明
《圆觉经》:定慧等持,体用一如
禅定:只是照见,不做不弄
观呼吸
我们被妄念和情绪掌控,觉察是的救兵
我为什么要给佛菩萨磕头
道家卷
《道德经》:自我消失,生命绽
《道德经》:唯有火焰,才能点燃火焰
《道德经》:上善若水
《道德经》:财富的意义,是为爱去创造
《道德经》:悟后起修
《道德经》:老子的“内圣外王”之道
《道德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道德经》:万物一体
《庄子.逍遥游》:当你不再成为,才能真正逍遥游
《庄子.齐物论》:有此才有彼
《庄子.人间世》:活在这个世界,却不属于这个世界
《庄子.养生主》:安时处顺,顺其自然
《庄子.德充符》和一个德性充满的人共处
儒家卷
儒家核心心法,只有十六个字
《中庸》精义
《中庸》:致广大,尽精微
《大学》精义
何人一生,不是虚度?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为什么说中国是礼乐之邦?
孝的本质,是我们成熟了,立住了
周易卷
易经入门的十个基本知识点
易经的基本游戏规则
学习《易经》书单
《易经》算卦的本质
我是如何为人起卦、解卦的
乾卦的答案在坤卦
我有明珠一颗,照破山河万朵
但你身处困境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问题之外
序言
呼来唤去,一碟小菜下酒
台湾孔子学院院长、佛学博士孔维勤
吕波的《我有明珠一颗》,写出他内心的向往,字里行间,有他对人生的看法与独树一格的思考角度。其中有三个重点是读者不能不知道的:一是“从一切人和事中看到人性,看到自己”;二是“凡你想控制的,都在控制你”;三是“如何建立一种全新的、自由的关系”。
吕波从人性出发,认为我们读小说读历史读万卷书,读的都是人性。而人性是复杂的——对内,我们被自己的“想法”控制;对外,我们被“喂养”关系控制。如何自剖如何看破?如何建立一种全新自由的关系,以及全新自由的人生?
吕波面对的人性是绝望的,人与人的关系很孤独很痛苦。他的解脱之路,用他自己的话是:“在看清你在用这种关系喂养一种什么样的自我,斩断它。”如刘邦斩白蛇起义的模样,义正词严,慷慨激昂。为此,他纵横在儒释道的经典里去找智慧。佛教的“无明”与“解脱”,化成吕波看清关系本质的希望。然后又在《易经》的古老智慧里找到新的方向,他透过《易经》晋卦的太阳高挂,以王阳明的“此心光明”找到人生的注解,以“我有明珠一颗,照破山河万朵”,看到大学之道的“在明明德”,于是困境迎刃而解。执着文字,是吕波注解困卦“有言不信”的一记当头棒喝。把文字障根本去除了,才是真的自性与自由。
吕波的道家,说得辛苦。在庄子的心斋如镜中,他以“自我虚妄”彻底解构自己,认为自我是观念的集合,而观念是虚妄的,“虚室生白”,才能“吉祥止止”,一片安静又安静的“自性之光照彻灵台”。他接上老子的“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把修行视为一种“倒空自己”的过程,从尘埃中有了出离心,从此佛门大开。
吕波的佛学从“愚痴”出发,五蕴皆空,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从忏悔的修行开始,进入“知非即舍”的自我观照,于是更深地看到自我行为的运作模式:起心动念,都会不由自主地陷入轮回,“习惯”成了人性枷锁。习惯给了人安全感,但安全感是恐惧的来源,所以吕波觉得,我们务必要消除对恐惧本身的恐惧,务必要对自我进行舍弃,无我便是佛性。改变痛苦的亲密关系,必须从“业力纠缠”中超出。“六道轮回”正是人际关系的业力纠缠。吕波以身边故事,期许读者透过新模式,看到别人看清自己,把期待放下,改变自己,如同“与其说教育孩子,不如让孩子来教育我们”,一体两面,相反相成,看孩子最直接。
吕波最“儒家”的语言,是他问生命是什么。他认为儒家的核心心法在《尚书》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厥执中”,他依然从人性的恐惧出发,认为儒家真正的救世之道是:知悉人生所恐惧的存在是不存在的。吕波以《中庸》的“天命之谓性”,比喻佛教“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真如自性。他以“致中和”与“明心见性”并论,“本性流露”区别“自我流露”,最后归结为“至诚到底”才是实相的本来面目。
最后我要说,我很乐于写这篇大道理的小序文,尤其看吕波游走在儒释道之外,有自己人生的“自珍卷”。自我观照的修行之路,行路难,路障仍多,《易经》“节卦”就是答案。用吕波自己的话:“天地有节,才有春夏秋冬。我们要效法天地的节奏,从而确定人的节奏。”话说得真好!天地之子,活在季节的成熟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呼来唤去,一碟小菜下酒。
文摘
你可以决定是否做爱,但你无法决定是否爱 爱可能有很多表现形式:接吻,牵手,结婚、凝视对方的眼睛,一起做饭,睡一张床……这些表现形式你都可以决定,但你唯独决定不了爱。因为爱不来自于“自我”,爱来自存在本身。今晚想分享一个话题。忽然起意的,不知道能不能说清楚。关于“认出与连接”。我想通过三个部分来聊聊这个话题。 一疏离感。 佛家也把这个叫出离心。佛家修行的第一步,就是培养出离心,没有出离心是根本谈不上修行的。你要出离于对世间名利情爱等等的贪着,与它保持着距离,采取一种冷眼旁观的姿态。而后来的“出家”,是一种企图通过强行与尘世这些容易让人贪着的东西,进行隔离的方式来达成出离。有点类似断然斩断的意思。但这是表面的形式的,而不是心理上的。当然,这里的出离和疏离,有些区别。疏离:是对这个世界的一切,保持着一种距离,很难让自己陷入进去。甚至对自己的思想行为,都保持着一种可以观察的距离。出离:比疏离更深入一点,它除了保持距离,还包含了认清,清楚地看到,从而舍弃的意味。从佛学的角度,它包含着菩提心。无论如何,我们可以认为,疏离是最基本的。 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种人,天生就是一个观察者。他天生和所有人,和这个世界,甚至和他自己保持着一个观察的距离。疏离得久了,自然便会看清楚很多东西。深入的疏离,必然带来出离。从而“不离而离,离而不离”。也就是说,不太执着一些东西了,这种疏离本身,就是一种“止观”。而佛法的核心,也就是“止观”。而止观的核心,就是“出离”。宗萨钦哲仁波切说: 所谓出离,就是不再执着过去执着的事物。当你不再执着一件事物或一种习惯,它就失去了指挥摆布你的能力。你也就获得了自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你必须出离所有的事物,才能获得彻底的自由,我这里所说的所有的事物当然不止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也包括很多细微的东西。 所以,我们可以说,彻底的自由,就是你出离了所有,没有任何的执着。 好,接下来就有趣了,曾有很多人私信或后台问过我,是不是悟道后就人生就没意思了。我相信,诸位也都曾有此想法,但我要告诉你的是:不,那时才真正活了,生命才开始真正活了。 二、认出。 这个话题,其实之前略微分享过。不知道有没有人真正体悟到,其实你无法决定你是否爱一个人。你可以决定是否和这个人做爱,但是你无法决定是否爱这个人。有时候我们说:我决定不爱你了。那只是一个“自我”的笑话。因为它完全不由你决定。爱可能有很多表现形式:接吻,做爱,牵手,结婚、凝视对方的眼睛,一起做饭,睡一张床……这些表现形式你都可以决定,但你唯独决定不了爱。因为爱不来自于“自我”,爱来自存在本身。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会遇到很多的人。大多数的人可能都是过客,而有些人会进入你的生命,甚至,你的生命就是和这些人共同所创造。这些生命的连接,有深有浅,有些是你愿意且喜悦的,有些是你厌烦并讨厌的,而有些人,你一看见,就会有一种命中注定的感觉。很多时候,一个人出现在我们面前,除了直观的感受外,心智叶会做出判断,有时心智的与感受的结论可能不一致,此时,便要产生分裂与痛苦:比如:这个人可能会对我生意有很大的帮助,我应该跟他好好建立连接,但我为什么这么讨厌他?比如:这个人又没钱又没工作又不帅还花心,我怎么能跟这样的人在一起,但是我为什么还是觉得很喜欢他?是不是很多时候有这样的状况出现?而当有一个人出现的时候,那种直观的感受强大得让你心智瞬间瘫痪,这种感受,叫:认出。这样的经历,我相信每个人都曾有过吧,或深或浅。 肯.威尔伯有一本书,名字叫《恩宠与勇气》,是讲述他和崔雅的故事,他们就是一瞬间“认出”。这本书其实我没有看,但我能懂肯.威尔伯。认出——“存在”要体验它自己,它要让这两个生命发生连接。三、连接。 其实今晚的分享呢,看起来很简单,很生活,和每个人都相关。但其实很深,因为最核心的部分,如果没有完全清明——或者叫明心见性吧——的人,其实很难明白的。因为我们大多数的感情和关系,其实被喂养、索取、占有和控制,扭曲得不成样子。这就是为什么要一开始,要分享疏离感,出离心。一个真正自由的人,是离开任何人任何关系依然可以活得很好的人。而我所说的那种认出和连接,只发生在两个真正自由的人身上。一个出离了一切人事物的人,一个对一切保持着疏离的人,我们姑且称它为——菩萨,他依然会回到这个世界。他出离了世界,然后他回到了世界;他回到了世界,但他出离了这个世界。正如我之前所说:一个菩萨,超越了A与-A这条线,但他回到了这条线上;它始终都只能在这条线上,然而它超越了这条线。一个菩萨,当他“独处”的时候是圆满具足的,而当他与其他生命连接的时候,他依然是圆满具足的。禅宗的大宗师,批评那种只知道“禅定”功夫的人。
ISBN | 9787506094740,7506094746 |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作者 | 吕波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