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北大国学课》编辑推荐:北大是我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近代第一个以“大学”身份建立的学校,传承着中国数千年来国家最高学府的学统。在过去的岁月中,蔡元培、胡适、章士钊、马叙伦、冯友兰、朱自清、顾颉刚等知名学者为北大国学的研究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可以说,他们对国学的反思、研究、继承和推广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所有莘莘学子来说,北大国学课堂中的知识精华是真正值得认真学习和用心领会的。但是,如果大师们的智慧闪光仅仅局限于北大讲堂,对于社会将是一件感事。因此,《北大国学课》从北大国学课中选取最精华的部分,让你即使不进北大,也一样可以聆听到大师们的谆谆教诲。
目录
经部
第一章易经——易学中的智慧“妙胜”
《易经》是一门怎样的学问
《易经》成书时间有何争论
“爻”是何概念?如何而来
何谓“八卦”和“六十四卦”
古人如何用易学预测吉凶
奇门遁甲中有哪四“盘”
乾坤两卦蕴含了什么文化内涵
第二章诗经——中华诗歌的源头,华夏文章的根基
诗经成书过程有几种说法
何谓“风雅颂”?分别有何特点
何谓“赋比兴”?它们如何表现诗情
后世四言诗对《诗经》有何继承
《诗经》中涉及什么饮食文化
《诗经》中经典植物有何意象
如何品读《诗经》中的爱情诗
第三章文字——解读字词句,字通、词通、句通、上下文通
训诂学有何发展历程?有何研究方法
音韵学如何划分语音发展时期?研究内容为何
双声与叠韵各指什么
汉字为何竖写?何时改为横写
最早给汉字注音是什么时候
汉字有多少?收字多的字典有哪些
为什么越古老的姓越多“女”字旁
第四章礼仪——礼节、仪式所代表的社会规范
“五礼”分别指什么
古人的“相见礼”如何行
“三朝”“满月”“百日”“周岁”分别指什么
“弱冠”和“及笄”分别是什么
古代婚姻仪式中的“六礼”指什么
古代婚礼有何细节事项
古人在饮食上有哪些礼仪
古人有什么尊称和谦称
第五章伦理——寻求天伦人伦的道德标准
“谥号”“庙号”“年号”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底是何含义
什么是“三纲五常”
古人有哪些“名讳”
“男女授受不亲”是否被误解
“三从四德”有哪些压迫女性的层面
中国古代女性为什么要缠足
女性为什么不作揖
第六章宗法——按血统嫡庶组织统治社会的法则
如何看待古代的“嫡庶之别”
“父权”“夫权”到底有多大
何谓“大宗”“小宗”
“宗子”是什么?他的权力有多大
“家谱”都有哪些作用
“宗祠”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族规”到底有多大的权力
宗族都有哪些活动
姓氏与宗族有何关系
第七章衣饰——服饰着装也是一种制度
“钗”都有哪些形制特点
鞋都有怎样的发展历程
戒指本义为何?为何在佩饰中略失华彩
皇帝的龙袍都有什么讲究
凤冠霞帔本是贵族妇女的礼服吗
旗袍有何历史变化历程
唐装是唐代服装吗?它有何历史变化
唐女穿着真的都十分暴露吗
第八章舞乐——歌舞乐律背后的文化启示
音律学在中国历史上是怎样发展的
什么是“宫、商、角、徵、羽”
“八音”分别指的是什么
何谓“律吕”
学“三分损益法”有什么用
“剑器舞”就是“舞剑”吗
古代都有哪些乐器
箜篌产自何处
第九章饮食——饮食文化中蕴含的国学智慧
“小食”与“点心”分别是什么
为什么古人有时候说“吃茶”而不是“喝茶”
何谓“粒食”和“粉食”
“五谷”是哪些粮食
烹调上为何要讲究“五味调和”
什么是“八珍”
古代的食器都有哪些用处
为什么古代称豪门为“钟鸣鼎食之家”
史部
第十章历史——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为什么有些朝代会被分为“前后南北”
“三皇五帝”到底是指哪些人
“二十四史”指的是哪24部史书
“三通四史”从何而来
何谓编年体史书?有何代表作
何谓纪传体史书?有何代表作
何谓纪事本末体?有何代表作
何谓国别体史书?有何代表作
何谓“正史”与“野史”
第十一章节日——节日蕴含着天地人之道
元宵节有何来历?有何风俗
压岁钱是何时出现的
正月初九是什么日子
清明节有什么典故、风俗
端午节一开始是为了祛毒吗
七夕到底是什么节日
立秋都有哪些历史风俗
重阳节有什么旧风俗
腊八节有何民间故事和食俗
冬至有何由来和传说
第十二章居所——家居建筑中的文化元素
中国古代建筑有何特点
中国古代家具都有哪些发展历程
“席”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凉席吗
“几”是古代的“茶几”吗
“阁”“厢”“殿”分别指什么
何谓“堂”
何谓“亭”
何谓“瓦”
何谓“版筑”
第十三章职官——朝堂为官的等级典制
何谓“花翎”?它和官秩有何关系
“卿大夫”这个官职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储君皇太子”在帝王制度下是怎样的角色
“三公九卿”是怎样一种官制
“三省六部制”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俸禄制度有何演变
谏官有何职责
第十四章科举——传统文化中的教育体制
科举制度都是怎么演变的
“正科”“恩科”都是怎么开的
科举是否更具有公务员性质
何谓两榜?何谓放榜
曲江宴会、雁塔题名是怎么回事
如何理解科举制中的“科名”
“魁星点斗,独占鳌头”有何典故
为何对官宦子弟有科举限制
第十五章称谓——称呼中的文化背景
孟姜女姓孟还是姓姜
中国古代“万岁”一词含义的演变
古代帝王的各种称谓
“陛下”本义是“台阶之下”,怎么又成皇帝的尊称
“公子”之“公”表现了什么含义
古人对家里人和别人都有何称呼
古代夫妻之间的称谓
古人为何把老师称为“西席”
第十六章传说——故事背后传承的历史
为什么我们被称为“炎黄子孙”
“夸蛾氏”是什么神仙
“太岁”是指什么
“仙人”等于“真人”吗
“王母”和“玉帝”是否是夫妻
“三星高照”指的是哪三个神灵
财神到底是什么人
龙之九子,分别是哪九子
第十七章星命——仰观天象,能知“天命”
“天干地支”涉及怎样的命理学
什么是“七政四余”
“二十八宿”是哪些星宿?起源何时
什么是“节气”
候与日、节气、季度、年是什么关系
霜降节气都有哪些习俗
“漏刻”是什么?如何计量时间
……
子部
序言
国学到底是什么?它包含了什么内容?这个问题着实难倒了一批国人。有人可能会说,国学就是以诗词歌赋为代表的文学;也有人会说,国学就是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历史学,这些内容都没错,但是无论文学还是历史学,它们只能作为国学的一个部分,而不能代表全部。
那么,究竟何谓国学?国学是一个国家特有的传统历史文化和学术研究。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涉及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科学、技术、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国学是一种虚空久远的学问,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毫无建树。事实上,国学是从一种更宏观的角度来建立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感知和改造,我们在生活中的诸多行为习惯、诸种思维方式都可以在国学中找到依据。只是,国学研究的现状并不乐观。尽管“百家讲坛”栏目曾经带来一时的国学热潮,但这种“热而不火”的短暂潮流并不能促使大众进行深入的国学学习和长期的自觉传承。而现今教育和媒体对如何更大范围地推广传播国学思想也没有提出更为完善的模式。其实,国学的热衷者并不少,但是作为中国人应该了解的老祖宗的传统文化和学术,国学无论从传播还是传承来说都颇为有限。
为什么国学会陷入这种尴尬的情形中?原因很复杂,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大家对国学的认知有偏差。每当提到国学,很多人认为那是一种高屋建瓴的知识,“实际的利用价值”不大,与其学习这种虚无缥缈的文史类知识,还不如学些更“实际”的、更有“经济价值”的学问。比如,理科、工科等专业就很受青睐。
也许,在这个信息更新迅速的物质时代,国学给人一种“不合时宜”的感觉,但是,正是这种“不合时宜”集中体现了国学的珍贵。首先,国学经典中汇集了我们这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摸索总结出的思想精粹和生活智慧。其次,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华民族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闪光的道德传统,其中有很多都值得我们现代人继承发扬。最后,国学经典集中体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正是这种独特的魅力使我们成为世界民族之林中与众不同又不可或缺的独立个体。因此,国学中蕴含的厚重深广的人生智慧足以贯穿我们的生命,能够对每个人的一生进行一种长期的、宏观的、形而上式的指导。
对于国学的传播和传承,受众是没有限制的,但是,从传播者来说,需要一定的高度和水平。北京大学作为我国文学类科研成果最为显著的学府,在国学方面的研究水平和贡献能力有目共睹。北大是我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近代第一个以“大学”身份建立的学校,传承着中国数千年来国家最高学府的学统,保持了一种文化传统的正统风范,也成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创。在过去的岁月中,蔡元培、胡适、章士钊、马叙伦、冯友兰、朱自清、顾颉刚等知名学者为北大国学的研究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已逝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老先生更是提出了“大国学”的观点。可以说,民国以来,中国国学的研究和传承集中体现在许多学者和大师身上,他们对国学的反思、研究、继承和推广又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些学者和大师中很大一部分又和北大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对所有莘莘学子来说,北大国学课堂中的知识精华是真正值得认真学习和用心领会的。但是,如果大师们的智慧闪光仅仅局限于北大讲堂,对于社会将是一件憾事。因此,本书从北大国学课中选取最精华的部分,让你即使不进北大,也一样可以聆听到大师们的谆谆教诲。这是一本轻松、好玩、全面而又渊博的书,它将带领你穿越时间的阻隔,走人中国文化的深处,领略她优美而深厚的人文风光;带领你跨越地域的障碍,随时随地都能走人北大课堂,聆听国学大师们充满智慧的声音。
书中按照国学经典《四库全书》的分类,将内容分为分为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四个部分,涵盖经学、史学、诸子学说、古典文学、历代科学与艺术、典章制度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不单是收罗了大量国学瑰宝知识,让大家了解到国学研究和学习的必要性,同时,还有北大学者的各种研究成果和观点佐证。在书中,大家可以了解到很多国学的重要内容,比如,道家、儒家、释家到底讲了什么,主要思想和核心内容是什么,精髓何在。这些对诸子百家学问的探讨,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国学的博大精深。
编者力图用最简洁的文字将国学中最精华的思想传递给读者,为读者提供最想知道、最需要知道和最应该知道的国学知识。比起学术研究层面的知识来说,书中的内容更显得通俗易懂、清新有趣。丰富的内容、简明的体例,让你一书在手,就如走进北大国学课堂;一卷在握,就将传统智慧收入囊中。
文摘
版权页:
四、宾礼。是指诸侯朝见天子,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节。大致包括朝、聘、盟、会、遇、觐、问、视、誓、同、锡命等一系列的礼仪制度。朝是诸侯按规定的时间拜见天子的礼节;聘礼是国与国之间遣使访问的礼节;盟是指诸侯之间以语言为信约提出某种共同遵守的原则,即“信约为誓”;锡命,又作赐命,是上对下的给予,专指帝王赐予臣僚爵位、服饰、车仗等;会、同即为“会同”,泛指古代诸侯朝见天子,也指诸侯会合。遇指诸侯或官吏不在规定的时间、地点突然相遇的礼节,比较简单。
五、嘉礼。是指日常生活中一系列礼仪制度,也是最为庞杂的一种。嘉礼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结婚到请客,从成人礼到养老礼等不一而足。《清史稿·礼志六三》:“二曰嘉礼。属于天子者,日朝会、燕飨、册命、经筵诸典。行于庶人者,日乡饮酒礼。而婚嫁之礼,则上与下同也。”古代男子年满二十为弱冠,即进行加冠礼,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以示成年。射礼也是嘉礼的一部分,古代贵族在举行重大活动时,以射箭为戏,展现尚武风尚。
古人的“相见礼”如何行
在以礼为纲的中国古代社会,人与人见面相交,可不是像今天大家点个头、握个手这么简单。“五礼”当中有“宾礼”一项,为不同人之间的交往制定了基础的礼节。一个人的个人修养如何,从他是否熟知这一套礼节上就能看出来。后来,随着历史沿革,宾礼中的相见礼逐渐发展成为一套烦琐但森严的礼仪制度。《儒林外史》中写范进进学回家,向他老丈人胡屠夫作揖,胡屠夫批他不要与平头百姓“拱手作揖,平起平坐”,中举之后,张乡绅来访,更是“同范进让了进来,到堂屋内平磕了头”。可见,相见礼在古时生活中是比较规范化的,根据相见者身份、场景等相异有所不同。比如长幼之间、平辈之间、大小官职之间、平级之间都有不同的礼节要求。那么,古时主要的相见礼都有哪些呢?
《北大国学课》编辑推荐:北大是我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近代第一个以“大学”身份建立的学校,传承着中国数千年来国家最高学府的学统。在过去的岁月中,蔡元培、胡适、章士钊、马叙伦、冯友兰、朱自清、顾颉刚等知名学者为北大国学的研究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可以说,他们对国学的反思、研究、继承和推广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所有莘莘学子来说,北大国学课堂中的知识精华是真正值得认真学习和用心领会的。但是,如果大师们的智慧闪光仅仅局限于北大讲堂,对于社会将是一件感事。因此,《北大国学课》从北大国学课中选取最精华的部分,让你即使不进北大,也一样可以聆听到大师们的谆谆教诲。
目录
经部
第一章易经——易学中的智慧“妙胜”
《易经》是一门怎样的学问
《易经》成书时间有何争论
“爻”是何概念?如何而来
何谓“八卦”和“六十四卦”
古人如何用易学预测吉凶
奇门遁甲中有哪四“盘”
乾坤两卦蕴含了什么文化内涵
第二章诗经——中华诗歌的源头,华夏文章的根基
诗经成书过程有几种说法
何谓“风雅颂”?分别有何特点
何谓“赋比兴”?它们如何表现诗情
后世四言诗对《诗经》有何继承
《诗经》中涉及什么饮食文化
《诗经》中经典植物有何意象
如何品读《诗经》中的爱情诗
第三章文字——解读字词句,字通、词通、句通、上下文通
训诂学有何发展历程?有何研究方法
音韵学如何划分语音发展时期?研究内容为何
双声与叠韵各指什么
汉字为何竖写?何时改为横写
最早给汉字注音是什么时候
汉字有多少?收字多的字典有哪些
为什么越古老的姓越多“女”字旁
第四章礼仪——礼节、仪式所代表的社会规范
“五礼”分别指什么
古人的“相见礼”如何行
“三朝”“满月”“百日”“周岁”分别指什么
“弱冠”和“及笄”分别是什么
古代婚姻仪式中的“六礼”指什么
古代婚礼有何细节事项
古人在饮食上有哪些礼仪
古人有什么尊称和谦称
第五章伦理——寻求天伦人伦的道德标准
“谥号”“庙号”“年号”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底是何含义
什么是“三纲五常”
古人有哪些“名讳”
“男女授受不亲”是否被误解
“三从四德”有哪些压迫女性的层面
中国古代女性为什么要缠足
女性为什么不作揖
第六章宗法——按血统嫡庶组织统治社会的法则
如何看待古代的“嫡庶之别”
“父权”“夫权”到底有多大
何谓“大宗”“小宗”
“宗子”是什么?他的权力有多大
“家谱”都有哪些作用
“宗祠”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族规”到底有多大的权力
宗族都有哪些活动
姓氏与宗族有何关系
第七章衣饰——服饰着装也是一种制度
“钗”都有哪些形制特点
鞋都有怎样的发展历程
戒指本义为何?为何在佩饰中略失华彩
皇帝的龙袍都有什么讲究
凤冠霞帔本是贵族妇女的礼服吗
旗袍有何历史变化历程
唐装是唐代服装吗?它有何历史变化
唐女穿着真的都十分暴露吗
第八章舞乐——歌舞乐律背后的文化启示
音律学在中国历史上是怎样发展的
什么是“宫、商、角、徵、羽”
“八音”分别指的是什么
何谓“律吕”
学“三分损益法”有什么用
“剑器舞”就是“舞剑”吗
古代都有哪些乐器
箜篌产自何处
第九章饮食——饮食文化中蕴含的国学智慧
“小食”与“点心”分别是什么
为什么古人有时候说“吃茶”而不是“喝茶”
何谓“粒食”和“粉食”
“五谷”是哪些粮食
烹调上为何要讲究“五味调和”
什么是“八珍”
古代的食器都有哪些用处
为什么古代称豪门为“钟鸣鼎食之家”
史部
第十章历史——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为什么有些朝代会被分为“前后南北”
“三皇五帝”到底是指哪些人
“二十四史”指的是哪24部史书
“三通四史”从何而来
何谓编年体史书?有何代表作
何谓纪传体史书?有何代表作
何谓纪事本末体?有何代表作
何谓国别体史书?有何代表作
何谓“正史”与“野史”
第十一章节日——节日蕴含着天地人之道
元宵节有何来历?有何风俗
压岁钱是何时出现的
正月初九是什么日子
清明节有什么典故、风俗
端午节一开始是为了祛毒吗
七夕到底是什么节日
立秋都有哪些历史风俗
重阳节有什么旧风俗
腊八节有何民间故事和食俗
冬至有何由来和传说
第十二章居所——家居建筑中的文化元素
中国古代建筑有何特点
中国古代家具都有哪些发展历程
“席”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凉席吗
“几”是古代的“茶几”吗
“阁”“厢”“殿”分别指什么
何谓“堂”
何谓“亭”
何谓“瓦”
何谓“版筑”
第十三章职官——朝堂为官的等级典制
何谓“花翎”?它和官秩有何关系
“卿大夫”这个官职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储君皇太子”在帝王制度下是怎样的角色
“三公九卿”是怎样一种官制
“三省六部制”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俸禄制度有何演变
谏官有何职责
第十四章科举——传统文化中的教育体制
科举制度都是怎么演变的
“正科”“恩科”都是怎么开的
科举是否更具有公务员性质
何谓两榜?何谓放榜
曲江宴会、雁塔题名是怎么回事
如何理解科举制中的“科名”
“魁星点斗,独占鳌头”有何典故
为何对官宦子弟有科举限制
第十五章称谓——称呼中的文化背景
孟姜女姓孟还是姓姜
中国古代“万岁”一词含义的演变
古代帝王的各种称谓
“陛下”本义是“台阶之下”,怎么又成皇帝的尊称
“公子”之“公”表现了什么含义
古人对家里人和别人都有何称呼
古代夫妻之间的称谓
古人为何把老师称为“西席”
第十六章传说——故事背后传承的历史
为什么我们被称为“炎黄子孙”
“夸蛾氏”是什么神仙
“太岁”是指什么
“仙人”等于“真人”吗
“王母”和“玉帝”是否是夫妻
“三星高照”指的是哪三个神灵
财神到底是什么人
龙之九子,分别是哪九子
第十七章星命——仰观天象,能知“天命”
“天干地支”涉及怎样的命理学
什么是“七政四余”
“二十八宿”是哪些星宿?起源何时
什么是“节气”
候与日、节气、季度、年是什么关系
霜降节气都有哪些习俗
“漏刻”是什么?如何计量时间
……
子部
序言
国学到底是什么?它包含了什么内容?这个问题着实难倒了一批国人。有人可能会说,国学就是以诗词歌赋为代表的文学;也有人会说,国学就是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历史学,这些内容都没错,但是无论文学还是历史学,它们只能作为国学的一个部分,而不能代表全部。
那么,究竟何谓国学?国学是一个国家特有的传统历史文化和学术研究。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涉及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科学、技术、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国学是一种虚空久远的学问,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毫无建树。事实上,国学是从一种更宏观的角度来建立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感知和改造,我们在生活中的诸多行为习惯、诸种思维方式都可以在国学中找到依据。只是,国学研究的现状并不乐观。尽管“百家讲坛”栏目曾经带来一时的国学热潮,但这种“热而不火”的短暂潮流并不能促使大众进行深入的国学学习和长期的自觉传承。而现今教育和媒体对如何更大范围地推广传播国学思想也没有提出更为完善的模式。其实,国学的热衷者并不少,但是作为中国人应该了解的老祖宗的传统文化和学术,国学无论从传播还是传承来说都颇为有限。
为什么国学会陷入这种尴尬的情形中?原因很复杂,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大家对国学的认知有偏差。每当提到国学,很多人认为那是一种高屋建瓴的知识,“实际的利用价值”不大,与其学习这种虚无缥缈的文史类知识,还不如学些更“实际”的、更有“经济价值”的学问。比如,理科、工科等专业就很受青睐。
也许,在这个信息更新迅速的物质时代,国学给人一种“不合时宜”的感觉,但是,正是这种“不合时宜”集中体现了国学的珍贵。首先,国学经典中汇集了我们这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摸索总结出的思想精粹和生活智慧。其次,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华民族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闪光的道德传统,其中有很多都值得我们现代人继承发扬。最后,国学经典集中体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正是这种独特的魅力使我们成为世界民族之林中与众不同又不可或缺的独立个体。因此,国学中蕴含的厚重深广的人生智慧足以贯穿我们的生命,能够对每个人的一生进行一种长期的、宏观的、形而上式的指导。
对于国学的传播和传承,受众是没有限制的,但是,从传播者来说,需要一定的高度和水平。北京大学作为我国文学类科研成果最为显著的学府,在国学方面的研究水平和贡献能力有目共睹。北大是我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近代第一个以“大学”身份建立的学校,传承着中国数千年来国家最高学府的学统,保持了一种文化传统的正统风范,也成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创。在过去的岁月中,蔡元培、胡适、章士钊、马叙伦、冯友兰、朱自清、顾颉刚等知名学者为北大国学的研究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已逝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老先生更是提出了“大国学”的观点。可以说,民国以来,中国国学的研究和传承集中体现在许多学者和大师身上,他们对国学的反思、研究、继承和推广又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些学者和大师中很大一部分又和北大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对所有莘莘学子来说,北大国学课堂中的知识精华是真正值得认真学习和用心领会的。但是,如果大师们的智慧闪光仅仅局限于北大讲堂,对于社会将是一件憾事。因此,本书从北大国学课中选取最精华的部分,让你即使不进北大,也一样可以聆听到大师们的谆谆教诲。这是一本轻松、好玩、全面而又渊博的书,它将带领你穿越时间的阻隔,走人中国文化的深处,领略她优美而深厚的人文风光;带领你跨越地域的障碍,随时随地都能走人北大课堂,聆听国学大师们充满智慧的声音。
书中按照国学经典《四库全书》的分类,将内容分为分为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四个部分,涵盖经学、史学、诸子学说、古典文学、历代科学与艺术、典章制度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不单是收罗了大量国学瑰宝知识,让大家了解到国学研究和学习的必要性,同时,还有北大学者的各种研究成果和观点佐证。在书中,大家可以了解到很多国学的重要内容,比如,道家、儒家、释家到底讲了什么,主要思想和核心内容是什么,精髓何在。这些对诸子百家学问的探讨,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国学的博大精深。
编者力图用最简洁的文字将国学中最精华的思想传递给读者,为读者提供最想知道、最需要知道和最应该知道的国学知识。比起学术研究层面的知识来说,书中的内容更显得通俗易懂、清新有趣。丰富的内容、简明的体例,让你一书在手,就如走进北大国学课堂;一卷在握,就将传统智慧收入囊中。
文摘
版权页:
四、宾礼。是指诸侯朝见天子,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节。大致包括朝、聘、盟、会、遇、觐、问、视、誓、同、锡命等一系列的礼仪制度。朝是诸侯按规定的时间拜见天子的礼节;聘礼是国与国之间遣使访问的礼节;盟是指诸侯之间以语言为信约提出某种共同遵守的原则,即“信约为誓”;锡命,又作赐命,是上对下的给予,专指帝王赐予臣僚爵位、服饰、车仗等;会、同即为“会同”,泛指古代诸侯朝见天子,也指诸侯会合。遇指诸侯或官吏不在规定的时间、地点突然相遇的礼节,比较简单。
五、嘉礼。是指日常生活中一系列礼仪制度,也是最为庞杂的一种。嘉礼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结婚到请客,从成人礼到养老礼等不一而足。《清史稿·礼志六三》:“二曰嘉礼。属于天子者,日朝会、燕飨、册命、经筵诸典。行于庶人者,日乡饮酒礼。而婚嫁之礼,则上与下同也。”古代男子年满二十为弱冠,即进行加冠礼,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以示成年。射礼也是嘉礼的一部分,古代贵族在举行重大活动时,以射箭为戏,展现尚武风尚。
古人的“相见礼”如何行
在以礼为纲的中国古代社会,人与人见面相交,可不是像今天大家点个头、握个手这么简单。“五礼”当中有“宾礼”一项,为不同人之间的交往制定了基础的礼节。一个人的个人修养如何,从他是否熟知这一套礼节上就能看出来。后来,随着历史沿革,宾礼中的相见礼逐渐发展成为一套烦琐但森严的礼仪制度。《儒林外史》中写范进进学回家,向他老丈人胡屠夫作揖,胡屠夫批他不要与平头百姓“拱手作揖,平起平坐”,中举之后,张乡绅来访,更是“同范进让了进来,到堂屋内平磕了头”。可见,相见礼在古时生活中是比较规范化的,根据相见者身份、场景等相异有所不同。比如长幼之间、平辈之间、大小官职之间、平级之间都有不同的礼节要求。那么,古时主要的相见礼都有哪些呢?
ISBN | 9787550252158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作者 | 文章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