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在谈国学教育和国学素养的时候,这本书以“内圣外王”为关键度解读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念,同时也从如何修炼内心、怎样立命处世的角度,对现代生活和思想给出自己的判断和见解。
媒体推荐
国学复兴的事业既应该注意专业方面的深刻性,也应当注意普及方面的通俗性。不过,专业和普及的工作往往不可兼得,于是就最需要由精通专业性的研究者来撰写普及性的作品,在我看来,李育书和苟东锋编著的这本《国学素养一百篇》正属于这类作品。
从中国传统思想的内在理路来看,内圣外王的思路毋宁说是一个核心性的架构,这样划分篇目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再如,从各个篇目的解读来看,作者既能抓住每篇选文的内在问题,然后加以展开,体现了良好的学术素养,又能在写作过程中注重趣味性,也体现了对于一般读者而言的可读性,能够做到这两点的结合也是难能可贵的。——杨国荣
育书、东锋二君所作《国学素养一百篇》,从书名来看,本以为是一本流俗之作,浏览之后却让我感觉意外和欣喜。
该书的选文主要侧重于思想类文献,这就与常见的文学类、修身类的书有很大区别;又如,中国古典文献浩如烟海,如何将这些内容加以浓缩之后展现给现代读者,实在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工作,该书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使得篇幅上面基本能够满足现代通俗作品的要求,这种做法虽然也有缺点,但与已经面世的一些卷帙浩繁的古典文本比较起来,也是很可观的。——严佐之
作者简介
李育书,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部副教授,著有《儒家道德的当代困境——以君子、平民之分为视角》《儒家思想的主体性特征及其当代意义》等。苟东锋,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讲师,著有《孔子正名思想研究》等。
目录
序言谢遐龄 1
内 圣 编
一、为学3
二、天地18
三、鬼神33
四、万物49
五、人群67
六、养生74
七、道论87
八、人伦99
九、工夫112
十、境界127
外 王 编
十一、政道145
十二、治道172
十三、礼法192
十四、兵道209
十五、国际224
十六、宗法240
十七、经济255
十八、教化271
十九、技艺285
二十、理想297
后记
序言
序 言
谢遐龄
国学,在阅读和领会古籍的意义上,大略指古典学。然而前辈强调践履,又不同于西方的古典学。简捷明快的说法是:国学是传统学;研习国学意在弘扬传统,促使中华民族实现文明自觉。
文明不同于文化。文明指诸种文化要素汇聚整合而成的系统性整体,文明是多元的。当今世界有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远东文明(主体是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可看作远东文明支派)、印度巴基斯坦次大陆文明。过去流行文明一元论,因而有“西方先进、中国落后”之说。依文明多元论,西方文明、中国文明乃是相互平行的异质文明,不可比较孰先进、孰落后;可比较的是某些共有的文化及其要素———比如机械制造、服装设计等。可见,“西方先进、中国落后”乃是荒漫无据之说。
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华文明史。文明多元论在21世纪初进入我国主流思想。消化须经时间;知识更新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模型更新。过去论及文明,一般论者开口就是“古今中西”;所论现代化,往往等同于西方化。持文明一元论不免如此,其观史依据的是两文明模型。更新为文明多元论,须加入苏俄文明一支。中华文明为干流,西方文明、苏俄文明为两大支流———这样一个三文明模型。中华民
族的现代化,既不是进步到西方去,也不是进步到苏俄去,而是依着自身的传统,与汇入的支流文明磨合相融,探索前行;还要寻求与世界各文明和平共存之道。
何谓传统?
传统是文明的灵魂,也是人们的文化存在体。传统是活的,活在民众日常生活中;传统是活的,这就意味着其精神贯通古今基本不变、其形态与时俱进适时更新;传统是活的,这就意味着它在民众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传承着,因而不可能被割断,无须刻意讲继承。
每个中华民族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成为传统载体。传统活在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的文化存在中,化为其文化存在体。
每个人都是传统的载体,传统在每个人的文化存在中。德者,得也;德性是人们自身的存在。在这意义上,修德要反观自身文化存在———王阳明倡导的“致良知”包含了这层意思。
作为个人,人们一般不可能完满体现传统。生活着的民众作为传统载体,是就整体而言。单个人总是不完全的。充实、完满自身,途径之一就是阅读古籍———阅读古人对传统领会的记录。
振兴中华民族前提是振作精神,振作精神须弘扬传统,弘扬传统须民众广泛投入。传统作为客观精神存在于意义世界中。传统活着,但也会有晦暗不明的时期,须有众多个体领会、践履传统,充实、完满、澄明良知,方能汇合为光显传统于天下的宏大潮流。阅读古籍是弘扬传统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书是传布国学的入门书。两位编者,李育书、苟东锋,业精德淳,志在弘扬中华文明传统、推进文明自觉。本书体例严整,选材颇费心思,透出编者兼容并包之意。选材广搜博引,以百篇之微,显国学全貌,覆盖先民生活各个方面。每篇引文短小精当,作简单注解,附参考用白话译文,而后解读。解读部分最见精彩,推陈出新,具显编者深厚功力和对当今生存状况的沉思。古籍经过历史的锤炼,字字珠玑,习读时宜效仿前贤,反复涵咏。虽然读者不必也不会全部采纳编者的解读,但其品咂选文义蕴的学风是必须推崇的。如此入门,今后研习国学当有实在的收获。
倡国学并非排斥西学。就浅层次言,西学是现实,且极强势。国家义务教育中规定的汉语语法,乃模仿西语语法制定,削汉语之足、适西语之履,乃世界观西化之利器,更无论数理化教学推进西方思维方式。就深层次言,即使国学内部自古也存在分歧,甚至对立。墨家“兼爱”说并不否定孝亲,只是主张“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孟子洞悉其意在“无父”,斥为禽兽。宋儒回应佛教思想,创“民胞物与”说,看似向墨家靠拢,实则仍持亲亲为大。今日佛典亦成古典,同属国学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本人与王雷泉大德在复旦大学同倡国学,王教授讲授《坛经》,我讲授《论语》。焉知数百年后,今日西学中的若干典籍不会汇入中华文明、列为国学要典?耶教博爱说,主张爱上帝汝主、爱信上帝的教众为第一义,父母兄弟不信神则为敌人,甚于墨家远矣。此教义经由西方文明、苏俄文明广布中华大地,与孝道冲突,家庭纲纪残破,社会基础受损;现今虽在磨合中寻求家庭与社会稳定,却一时难见结局。进一步研究、试行,重建家庭、社会伦理,是时代交托的使命。重建必须立足传统,然而不可忽视外来文明强势进入并稳固存在之现实,也是十分明白的常识。
倡国学意在启迪文明自觉。传统是活的,也就是说,即使在西方基督教文明、东正教苏俄文明两个支派汇入并强势影响下,中华文明仍然有内在不变的主干。这是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之根据。文明自觉有两层主要意思:一是要领会自身的文化存在,二是要看清当今中华文明之现实———三文明之源流、干支关系。从而可能在三个文明相互冲突及磨合相融中发挥创造性,成就中华文明顺利发展。
当今世界同样处于诸多文明相互冲突、磨合、融和的过程中,中华文明将对全球化提供独有贡献。全球化由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推动,本质是诸文明相互作用并融汇趋于一体。文明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缓解这种冲突带来的痛苦,指导磨合,引向融和,要靠好的思想、好的哲学,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能为人类全球化提供好的指导思想。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比较其他文明强制推行自己主张的态度,中华思想何等高明!
中华民族已经向人类提供自己的思想,还要以自己的践履向其他文明提供榜样。
国学,期待中华文明伟大再现。
在谈国学教育和国学素养的时候,这本书以“内圣外王”为关键度解读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念,同时也从如何修炼内心、怎样立命处世的角度,对现代生活和思想给出自己的判断和见解。
媒体推荐
国学复兴的事业既应该注意专业方面的深刻性,也应当注意普及方面的通俗性。不过,专业和普及的工作往往不可兼得,于是就最需要由精通专业性的研究者来撰写普及性的作品,在我看来,李育书和苟东锋编著的这本《国学素养一百篇》正属于这类作品。
从中国传统思想的内在理路来看,内圣外王的思路毋宁说是一个核心性的架构,这样划分篇目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再如,从各个篇目的解读来看,作者既能抓住每篇选文的内在问题,然后加以展开,体现了良好的学术素养,又能在写作过程中注重趣味性,也体现了对于一般读者而言的可读性,能够做到这两点的结合也是难能可贵的。——杨国荣
育书、东锋二君所作《国学素养一百篇》,从书名来看,本以为是一本流俗之作,浏览之后却让我感觉意外和欣喜。
该书的选文主要侧重于思想类文献,这就与常见的文学类、修身类的书有很大区别;又如,中国古典文献浩如烟海,如何将这些内容加以浓缩之后展现给现代读者,实在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工作,该书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使得篇幅上面基本能够满足现代通俗作品的要求,这种做法虽然也有缺点,但与已经面世的一些卷帙浩繁的古典文本比较起来,也是很可观的。——严佐之
作者简介
李育书,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部副教授,著有《儒家道德的当代困境——以君子、平民之分为视角》《儒家思想的主体性特征及其当代意义》等。苟东锋,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讲师,著有《孔子正名思想研究》等。
目录
序言谢遐龄 1
内 圣 编
一、为学3
二、天地18
三、鬼神33
四、万物49
五、人群67
六、养生74
七、道论87
八、人伦99
九、工夫112
十、境界127
外 王 编
十一、政道145
十二、治道172
十三、礼法192
十四、兵道209
十五、国际224
十六、宗法240
十七、经济255
十八、教化271
十九、技艺285
二十、理想297
后记
序言
序 言
谢遐龄
国学,在阅读和领会古籍的意义上,大略指古典学。然而前辈强调践履,又不同于西方的古典学。简捷明快的说法是:国学是传统学;研习国学意在弘扬传统,促使中华民族实现文明自觉。
文明不同于文化。文明指诸种文化要素汇聚整合而成的系统性整体,文明是多元的。当今世界有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远东文明(主体是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可看作远东文明支派)、印度巴基斯坦次大陆文明。过去流行文明一元论,因而有“西方先进、中国落后”之说。依文明多元论,西方文明、中国文明乃是相互平行的异质文明,不可比较孰先进、孰落后;可比较的是某些共有的文化及其要素———比如机械制造、服装设计等。可见,“西方先进、中国落后”乃是荒漫无据之说。
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华文明史。文明多元论在21世纪初进入我国主流思想。消化须经时间;知识更新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模型更新。过去论及文明,一般论者开口就是“古今中西”;所论现代化,往往等同于西方化。持文明一元论不免如此,其观史依据的是两文明模型。更新为文明多元论,须加入苏俄文明一支。中华文明为干流,西方文明、苏俄文明为两大支流———这样一个三文明模型。中华民
族的现代化,既不是进步到西方去,也不是进步到苏俄去,而是依着自身的传统,与汇入的支流文明磨合相融,探索前行;还要寻求与世界各文明和平共存之道。
何谓传统?
传统是文明的灵魂,也是人们的文化存在体。传统是活的,活在民众日常生活中;传统是活的,这就意味着其精神贯通古今基本不变、其形态与时俱进适时更新;传统是活的,这就意味着它在民众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传承着,因而不可能被割断,无须刻意讲继承。
每个中华民族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成为传统载体。传统活在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的文化存在中,化为其文化存在体。
每个人都是传统的载体,传统在每个人的文化存在中。德者,得也;德性是人们自身的存在。在这意义上,修德要反观自身文化存在———王阳明倡导的“致良知”包含了这层意思。
作为个人,人们一般不可能完满体现传统。生活着的民众作为传统载体,是就整体而言。单个人总是不完全的。充实、完满自身,途径之一就是阅读古籍———阅读古人对传统领会的记录。
振兴中华民族前提是振作精神,振作精神须弘扬传统,弘扬传统须民众广泛投入。传统作为客观精神存在于意义世界中。传统活着,但也会有晦暗不明的时期,须有众多个体领会、践履传统,充实、完满、澄明良知,方能汇合为光显传统于天下的宏大潮流。阅读古籍是弘扬传统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书是传布国学的入门书。两位编者,李育书、苟东锋,业精德淳,志在弘扬中华文明传统、推进文明自觉。本书体例严整,选材颇费心思,透出编者兼容并包之意。选材广搜博引,以百篇之微,显国学全貌,覆盖先民生活各个方面。每篇引文短小精当,作简单注解,附参考用白话译文,而后解读。解读部分最见精彩,推陈出新,具显编者深厚功力和对当今生存状况的沉思。古籍经过历史的锤炼,字字珠玑,习读时宜效仿前贤,反复涵咏。虽然读者不必也不会全部采纳编者的解读,但其品咂选文义蕴的学风是必须推崇的。如此入门,今后研习国学当有实在的收获。
倡国学并非排斥西学。就浅层次言,西学是现实,且极强势。国家义务教育中规定的汉语语法,乃模仿西语语法制定,削汉语之足、适西语之履,乃世界观西化之利器,更无论数理化教学推进西方思维方式。就深层次言,即使国学内部自古也存在分歧,甚至对立。墨家“兼爱”说并不否定孝亲,只是主张“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孟子洞悉其意在“无父”,斥为禽兽。宋儒回应佛教思想,创“民胞物与”说,看似向墨家靠拢,实则仍持亲亲为大。今日佛典亦成古典,同属国学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本人与王雷泉大德在复旦大学同倡国学,王教授讲授《坛经》,我讲授《论语》。焉知数百年后,今日西学中的若干典籍不会汇入中华文明、列为国学要典?耶教博爱说,主张爱上帝汝主、爱信上帝的教众为第一义,父母兄弟不信神则为敌人,甚于墨家远矣。此教义经由西方文明、苏俄文明广布中华大地,与孝道冲突,家庭纲纪残破,社会基础受损;现今虽在磨合中寻求家庭与社会稳定,却一时难见结局。进一步研究、试行,重建家庭、社会伦理,是时代交托的使命。重建必须立足传统,然而不可忽视外来文明强势进入并稳固存在之现实,也是十分明白的常识。
倡国学意在启迪文明自觉。传统是活的,也就是说,即使在西方基督教文明、东正教苏俄文明两个支派汇入并强势影响下,中华文明仍然有内在不变的主干。这是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之根据。文明自觉有两层主要意思:一是要领会自身的文化存在,二是要看清当今中华文明之现实———三文明之源流、干支关系。从而可能在三个文明相互冲突及磨合相融中发挥创造性,成就中华文明顺利发展。
当今世界同样处于诸多文明相互冲突、磨合、融和的过程中,中华文明将对全球化提供独有贡献。全球化由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推动,本质是诸文明相互作用并融汇趋于一体。文明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缓解这种冲突带来的痛苦,指导磨合,引向融和,要靠好的思想、好的哲学,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能为人类全球化提供好的指导思想。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比较其他文明强制推行自己主张的态度,中华思想何等高明!
中华民族已经向人类提供自己的思想,还要以自己的践履向其他文明提供榜样。
国学,期待中华文明伟大再现。
ISBN | 9787532646944 |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作者 | 李育书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