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天人五论(增订版)》由中华书局出版。
作者简介
张岱年,原名宇同,别名季同,出生于北京,河北献县人。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思想文化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等。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著作等身,有极高的造诣和广泛的建树。其代表作《中国哲学大纲》至今仍是中国哲学专业的必读书目。
目录
近三年来所写三稿之说明
《真与善的探索》白序
哲学思维论
自序
第一章哲学之职分
一、哲学之基本特征
二、哲学系统与理论探索
三、哲学系统之不同类型与最真确的哲学
四、哲学与实证科学
第二章哲学命题之意谓
一、命题
二、命题之类别
三、基本命题
四、意谓之准衡
五、真妄与正谬
六、哲学之命题
第三章基本的思想方法
一、形式逻辑与方法论
二、形式逻辑
三、归纳法
四、辩证法
五、逻辑以外之方法
第四章辩证法之主要原则
一、唯物的辩证法与唯心的辩证法
二、辩证法之基本概念
三、辩证法之基本原则
四、辩证法之基本要求
五、辩证法诸原则之推衍
六、辩证法原则之性质
第五章辩证法之运用
一、运用辩证法应注意之事项
二、历程诸要素之关系之类型
三、辩证法与演绎归纳之关系
四、辩证法与解蔽
第六章体验,解析,会通
一、逻辑、科学方法与哲学方法
二、哲学思维之特点
三、体验
四、解析
五、会通
六、哲学之修养
知实论
自序
第一章知识中之可疑与不可疑
一、人的知识
二、可疑者之解剥
三、知识中之不可疑
四、原给
五、感相与感相关系
六、感景与感征
七、感景之分野
八、原给与能所分别
第二章能知与所知
一、感相之现与逝
二、心与感官
三、感境
四、感相之外在所待
五、外在所待之延续
六、自我与外在事物
七、能所关系
第三章感相与事物
一、由感相论事物与由事物论感相
二、感相之有与事物之有
三、感相之变异
四、事物感相与影像感相
五、感相之内缘成分与外缘成分
六、感相与外在事物之关系
七、外在事物之本来容状
八、感相之空时与事物之空时
九、感相在自然中之位置
十、感觉之诸要素之层次
第四章众知者与其共同世界
一、外界实在之问题
二、何谓实在
三、他身与他心
四、由我推人与由人推我
五、他事与他物
六、生活实践为外界实在之证明
七、内外之互参
八、众知者之共同世界
九、怀疑与独断
事理论
自序
第一章实有
一、凡有与实有
二、凡有之区畛
三、实有与存在
四、事
五、历程
六、相
七、理
八、性
九、物
十、我
十一、关系
十二、道
十三、有待与无待
十四、体用
十五、无
十六、真
十七、大一与天
十八、究竟与最究竟
第二章事物与空时
一、事与物
二、事素、事象、事实
三、物体之层次
四、气
五、机构
六、物物之相关
七、功能
八、事物之位置
九、天秩与天序
十、空间与时间
十一、空时一体
十二、宇宙
第三章延续与变化
一、过去、现在、未来
二、永延
三、究竟之生生
四、变化
五、动
六、物之多类
七、物之等级
八、新
九、创造
十、进步与发展
十一、大化
第四章关系与关联
一、关系与关系事实
二、关系之基本类别
三、单关系与合关系
四、个体关系之类别
……
品德论
天人简论
人名索引
书篇名索引
文摘
版权页:
事实命题又可分为实有命题与摹状命题。实有命题之一般形式为某某实有。凡立实有命题,皆应指示如某某为实有,应有如何征验。假如某某实有或不实有,并无征验,则该命题即系无谓的。亦即,谓甲存在,当承认人能辨识甲之存在与否,假如人不能辨别其存在与否,则谓甲存在,即是无意谓。是故,除陈说经验的存在与现象的或实际的存在之命题之外,一切陈说超越的存在之命题,实皆无谓。
摹状命题之一般形式,为某某如何如何。如所摹述者系不实在之物,则该命题为无谓。亦即,谓一物如何如何,而不能证明其为实在,其命题即是无意谓的。
统赅事实命题,非一组基本命题之概括,而为众多基本命题之概括,即非特殊经验所能证实或否证,而乃大部经验之所证实或否证。
过去宇宙哲学之命题,多系无意谓的。最显著之例,如柏拉图关于离物自存之理念,或独立的理念世界之命题。黑格尔关于绝对理念或绝对精神之命题,实皆不可验,即非任何基本命题之概括,故实皆无谓。
《天人五论(增订版)》由中华书局出版。
作者简介
张岱年,原名宇同,别名季同,出生于北京,河北献县人。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思想文化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等。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著作等身,有极高的造诣和广泛的建树。其代表作《中国哲学大纲》至今仍是中国哲学专业的必读书目。
目录
近三年来所写三稿之说明
《真与善的探索》白序
哲学思维论
自序
第一章哲学之职分
一、哲学之基本特征
二、哲学系统与理论探索
三、哲学系统之不同类型与最真确的哲学
四、哲学与实证科学
第二章哲学命题之意谓
一、命题
二、命题之类别
三、基本命题
四、意谓之准衡
五、真妄与正谬
六、哲学之命题
第三章基本的思想方法
一、形式逻辑与方法论
二、形式逻辑
三、归纳法
四、辩证法
五、逻辑以外之方法
第四章辩证法之主要原则
一、唯物的辩证法与唯心的辩证法
二、辩证法之基本概念
三、辩证法之基本原则
四、辩证法之基本要求
五、辩证法诸原则之推衍
六、辩证法原则之性质
第五章辩证法之运用
一、运用辩证法应注意之事项
二、历程诸要素之关系之类型
三、辩证法与演绎归纳之关系
四、辩证法与解蔽
第六章体验,解析,会通
一、逻辑、科学方法与哲学方法
二、哲学思维之特点
三、体验
四、解析
五、会通
六、哲学之修养
知实论
自序
第一章知识中之可疑与不可疑
一、人的知识
二、可疑者之解剥
三、知识中之不可疑
四、原给
五、感相与感相关系
六、感景与感征
七、感景之分野
八、原给与能所分别
第二章能知与所知
一、感相之现与逝
二、心与感官
三、感境
四、感相之外在所待
五、外在所待之延续
六、自我与外在事物
七、能所关系
第三章感相与事物
一、由感相论事物与由事物论感相
二、感相之有与事物之有
三、感相之变异
四、事物感相与影像感相
五、感相之内缘成分与外缘成分
六、感相与外在事物之关系
七、外在事物之本来容状
八、感相之空时与事物之空时
九、感相在自然中之位置
十、感觉之诸要素之层次
第四章众知者与其共同世界
一、外界实在之问题
二、何谓实在
三、他身与他心
四、由我推人与由人推我
五、他事与他物
六、生活实践为外界实在之证明
七、内外之互参
八、众知者之共同世界
九、怀疑与独断
事理论
自序
第一章实有
一、凡有与实有
二、凡有之区畛
三、实有与存在
四、事
五、历程
六、相
七、理
八、性
九、物
十、我
十一、关系
十二、道
十三、有待与无待
十四、体用
十五、无
十六、真
十七、大一与天
十八、究竟与最究竟
第二章事物与空时
一、事与物
二、事素、事象、事实
三、物体之层次
四、气
五、机构
六、物物之相关
七、功能
八、事物之位置
九、天秩与天序
十、空间与时间
十一、空时一体
十二、宇宙
第三章延续与变化
一、过去、现在、未来
二、永延
三、究竟之生生
四、变化
五、动
六、物之多类
七、物之等级
八、新
九、创造
十、进步与发展
十一、大化
第四章关系与关联
一、关系与关系事实
二、关系之基本类别
三、单关系与合关系
四、个体关系之类别
……
品德论
天人简论
人名索引
书篇名索引
文摘
版权页:
事实命题又可分为实有命题与摹状命题。实有命题之一般形式为某某实有。凡立实有命题,皆应指示如某某为实有,应有如何征验。假如某某实有或不实有,并无征验,则该命题即系无谓的。亦即,谓甲存在,当承认人能辨识甲之存在与否,假如人不能辨别其存在与否,则谓甲存在,即是无意谓。是故,除陈说经验的存在与现象的或实际的存在之命题之外,一切陈说超越的存在之命题,实皆无谓。
摹状命题之一般形式,为某某如何如何。如所摹述者系不实在之物,则该命题为无谓。亦即,谓一物如何如何,而不能证明其为实在,其命题即是无意谓的。
统赅事实命题,非一组基本命题之概括,而为众多基本命题之概括,即非特殊经验所能证实或否证,而乃大部经验之所证实或否证。
过去宇宙哲学之命题,多系无意谓的。最显著之例,如柏拉图关于离物自存之理念,或独立的理念世界之命题。黑格尔关于绝对理念或绝对精神之命题,实皆不可验,即非任何基本命题之概括,故实皆无谓。
ISBN | 9787101120592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作者 | 张岱年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