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 中华文化讲堂 978751264739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3849642 类别: 图书 国学 经部
编辑推荐

左丘明撰的《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丘明的《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评论。

作者简介

作者:(战国)左丘明 注释解说词:中华文化讲堂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而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但史载,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

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山东肥城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目录

郑庄之跋扈
齐桓霸业
宋襄图霸
晋文建霸
秦穆霸西戎
楚庄争霸
晋悼复霸
诸侯弭兵
吴阖庐入郢
越句践灭吴

序言

《左传》一书,是春秋时期《春秋》一书的传书之_。《春秋》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相传由孔子修订而成。由于《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其中,《左传》的流传最为广泛。
《左传》是一部史学成就和文学成就都非常高的著作。它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而内容详实的史学钜编,在古代史学发展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以近二十万言的规模,全面、系统地记载了春秋一代大事,广泛涉及周王朝和晋、鲁、楚、郑、齐、卫、宋、吴、秦、越、陈等十多个诸侯国,并且屡见追记西周与商殷、甚至有夏以前时期的史实。它采用编年记事的方式,虽然以《春秋》为纲,然而其记事范围之广,叙述内容的具体、详赡,则大大超出了《春秋》。作为一部编纂于两千多年前的史著,《左传》另一引人注目之点,是它在记事中还体现了有积极意义的指导思想和撰写原则,从而开创了我国古代史书编纂的优良传统。首先,《左传》面对纷纭史实敢于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所记事件与人物具有很高的历史真实性。其次,《左传》在真实记事的基础上又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不仅在史料取舍或事件的叙述中往往表现出爱憎与臧否的不同态度,而且,还常以“君子曰”形式直接评人论事,或给予谴责,或表示痛惜,或加以赞扬等等。这些评论,有的是作者的“自为之辞”,有的也许是“出自时人’而“为左氏认同”之语,都显示着鲜明的是非评价,展现了《左传》作者的史识和史德。再次,《左传》对历史人物的褒贬,集中体现了对仁、义、礼、德等道德规范的肯定。
与史学成就相比,《左传》的文学价值比较容易受到忽略。在先秦文学史上,《左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预示着散文的发展已经面临更加广阔的天地。《左传》展示了一批有着各自经历和不同性格的历史人物,为此后传记文学、历史小说涌现提供了难得的启示、重要的借鉴。此外,《左传》的语言简洁而准确,生动而富于表现力,注意细致描摹,长于运用比喻,达到了很高成就。
清初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历代堪称“观止”的优秀古文,所收《左传》各篇(节)竟达三十三则之多,可见一斑。此外,《左传》丰富的内容,多姿多彩的历史故事,还作为一部分重要的创作素材为后代的小说、戏曲所利用和发挥,这在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也是并不多见的。
《左传》一书的作者,历代被认为是左丘明。左丘明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他品德高尚,知识渊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又称《左氏春秋》)。他又作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左传》和《国语》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两书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他也因此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成为中国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历代帝王对左丘明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历史上,也有不少人怀疑《左传》并非左丘明所作。首先怀疑的是唐朝的赵匡,不过并没有什么依据。叶梦得认为作者为战国时人;郑樵《六经奥论》认为是战国时的楚人;朱熹认为是楚左史倚相之后;项安世认为是魏人所作;程端学认为是伪书。清朝的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仍然以严谨的史料为依据,认为是左丘明所著。当代学者多认为是战国初年左丘明所作。据杨伯峻考证,大约作于公元前403至公元前386年之间。
我们此次出版的《左传》是一个节选本,依据的是民国年间商务印书馆“学生国学丛书”中的《左传》选本,为时任岭南大学教授梁宽所选。该书从史学和文学两个角度,节选了其中的精华内容,重新作了注释和白话翻译,是今人了解和学习《左传》的一个入门读本。其中有不妥之处,还请读者批评指正。

文摘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①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②。’其是之谓乎!”
【注释】①施[yi]:去声,推及,延及。
②这两句出自《诗·大雅·既醉》。匮:匮乏,穷尽。锡:同“赐”,给予。
【译文】君子说:“颖考叔可算是真正的孝子,爱他的母亲,扩大并且影响到庄公。《诗》说:‘孝子的孝心没有穷尽,永远赐给你福禄。’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况吧!”
往岁,郑伯请成于陈,陈侯不许①。五父谏②:“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君其许郑。”陈侯日:“宋、卫实难③,郑何能为?”遂不许。
君子曰:“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长恶不悛④,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商书》曰:‘恶之易也⑤,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⑥,其犹可扑灭?’周任有言曰⑦:‘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③,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⑨。’”
【注释】①陈侯:即陈桓公。陈:妫姓国,其余在今河南省淮阳县。
②五父:陈国执政大臣,又名陈公子佗、陈佗、文公子佗、陈五父、五父佗。
③实难:实在可谓难。
④悛:改过、悔改之意。
⑤易:蔓延。
⑥乡:同“向”。
⑦周任:周时大夫。一说是古代良史。
③芟夷:铲除。蕴崇:堆积。
⑨善者:双关词,既指嘉禾,亦指善人、善事、善政。信:同“伸”。
【译文】往年,郑庄公请求和陈国结好,陈桓公都没有答应。五父劝谏说:“亲近仁义,结交邻国,这是治国的法宝。希望君侯能答应郑国的请求。”陈侯说:“宋国和卫国才是真正的祸根,郑国能干什么!”于是就没有答应。
君子说:“善不可丢失,恶不可滋长。这大概是说的就是陈桓公吧!滋长了恶而不思悔改,接着就自取祸害。这时即使想要挽救,又怎么还能办得到呢?《商书》说:‘恶的蔓延,就像草原上烧起大火一样,不可以靠近,难道还能扑灭?’周任有语说:‘治理国家的人,见到恶就像农民要坚决锄掉杂草一样,锄掉它堆积起来,并挖掉它们的根,叫它们不能再繁殖,这样,善就能发展了。’”
北戎侵郑,郑伯御之。患戎师,日:“彼徒我车①,惧其侵轶我也②。”公子突日:“使勇而无刚者尝寇,而速去之。君为三覆以待之。戎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不相救。先者见获必务进,进而遇覆必速奔,后者不救,则无继矣。乃可以逞。”从之。戎人之前遇覆者奔。祝聃逐之③。衷戎师,前后击之,尽殪④。戎师大奔。十—月甲寅,郑人大败戎师。
【注释】①徒:步兵。
②轶:突然从后面跑到前面。
③祝聃:郑国大夫。
④殪:战死。
【译文】北戎侵犯郑国,郑庄公想率兵抵抗,但又怕戎军的兵力强大,便道:“他们是步兵,我们用车兵,我担心他们会突然从后面绕到前面来偷袭我们。”公子突说:“派一些勇敢但没有毅力的战士,让他们冲击一下敌军便赶紧逃离。国君您设下三批伏兵等待戎人,而戎人会因为轻率而失去秩序,因为贪婪而缺乏团结;打了胜仗便争功不让,打了败仗便互不相救。前头部队看到有钱财物可收获,必然会只顾前进;前进中一旦遇到了埋伏,便一定会匆忙四处逃亡:后面的部队不进行救助,敌军就没有援兵了。这样,我们就可以获得胜利。”郑庄公采纳了公子突的意见。果然,当戎军的前哨遇上伏兵时便赶紧逃命了,祝聃率军追击,将戎军从中截断,进行前后夹击,戎军被全部歼灭,而后面的戎军则拼命逃跑了。十一月二十六日,郑人大败戎军。
P7-9
ISBN9787512647398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作者中华文化讲堂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