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本与理本:张载与程颐易学本体论的建构及其问题》 王绪琴 751619638X,9787516196380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3854740 类别: 图书 国学 经部
编辑推荐

《气本与理本:张载与程颐易学本体论的建构及其问题》通过梳理认为,主要是因为宋初的儒学家有感于佛老的『进逼』和儒学的式微,一反汉唐儒家恪守师法的做法,主张『因经明道』,力挺儒家『道统』。

作者简介

王绪琴,男,1977年4月生,汉族,河南泌阳人,哲学博士,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6年至今于浙江工商大学任教。2009年进入南开大学哲学院,师从韩强教授攻读中国哲学专业,主要研究北宋易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并获南开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2012年进入浙江大学古籍所博士后流动站,师从束景南教授,主要从事朱子易学、宋明理学的学习和研究。2016年,赴台湾大学哲学系访学,主要从事朱子心性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项,浙江省社科联后期资助项目1项,厅级项目2项,在《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求索》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儒家本体论建构的历史考察
一孔子晚而研易与不得其传
二汉代易学与王弼易学对孔子解易精神的偏离
三佛老的兴盛与挑战
第二节北宋儒学家对本体论的追问
一儒门淡泊与变古时代
二因经明道与明体达用
第三节宋初易学建构本体论的尝试
一庆历易学的兴起
二张载与程颐易学的尝试
第二章张载易学与气本体之建立
第一节“易立乎其中”与“性与天道”
一孔子与“性与天道”
二易乃性与天道
三性与天道台一存乎诚
第二节“天地缊”与“太虚即气”
一缊与虚气
二气之本体与气本体
第三节“保合太和”与“太和所谓道”
一易之太和
二太和所谓道
三太虚、太和与气
第三章张载易学与气本体之开展
第一节“太极生阴阳”与“一物两体”
一一与两
二神与化
第二节“两仪生四象”与“有气而有象”
一气与象
二象与形
第三节“立人之道日仁与义”与“合虚与气有性之名”
一“一物两体”与“三才之道”
二天性与人性
三性心与仁义
第四章张载易学与气本体之落实
第一节“感而遂通”与“气感而神通”
一气与感
二感与通
第二节“大心体物”与“立心设教”
一大心与体物
二立心与设教
第三节“精义入神”与“穷神知化”
一入神与存神
二穷神与知化
三穷神知化与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第四节“继善成性”与“变化气质”
一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二继善成性与变化气质
第五章程颐易学与理本体之建立
第一节“唯变所适”与“随时变易以从道”
一失意以传言
二由辞以得意
三性与天道可得而闻
第二节“弥纶天地之道”与“易周尽万物之理”
一《易》之义,天地之道也
二天下只是一个理
三即事尽天理,便是易也
第三节“天下之理得”与“有理而后有象”
一假象以显义
二有理而有气
第六章程颐易学与理本体之开展
第一节“形而上下”与“理一分殊”
一道器之别
二理一分殊
第二节“知幽明之故”与“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一在理为幽,成象为明
二一真法界与事理无碍
三体用一源与理一分殊
第三节“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与“推乾之道,施于人事”
一天理与人事
二性与命
三礼与欲
第七章程颐易学与理本体之落实
第一节“感而遂通”与“心理合一”
一感而遂通
二心理合一
第二节“直方大,不习无不利”与“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一主一之谓敬
二敬则存天理
三敬非虚静
第三节“知至至之”与“进学在致知”
一致知在格物
二默识心通与诚意烛理
第八章气本论与理本论易学哲学的交融与分歧
第一节气本论易学与理本论易学的同与通
一气本与理本的“实有”性
二共同的价值指向与使命担当
三工夫路线的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处
第二节气本论与理本论易学哲学的分歧
一本体论侧重之不同
二本体论开展路向之不同
三修养工夫之不同
第九章张载与程颐易学哲学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因经明道,完成了理学本体论的建构
第二节开宗立派,引领了时代的理论潮流
第三节启发后学,形成了二源并流的局面
第十章张载与程颐易学哲学与孔子易学的传承问题
第一节性与天道:对孔子易学的传承问题
一“性与天道”问题
二“道统”问题
三“天人合一”问题
第二节穷理尽性以至于命问题
一“损益之道”问题
二“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理解问题
三精义入神与穷神知化的理解问题
第三节气本与理本的建构及其问题
一易道生生与本体和中
二气本与理本的客观本体论向度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即诚明之知为天德良知,不是闻见小知。闻见小知为人与物交接产生的感性知识,不是德性之知(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大心篇》)。因此,天德良知不可能由闻见小知产生(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大心篇》)。由此可以看出,天与人毕竟不同,天可以尽诚与尽明,但是,人是不可能直接尽诚与尽明的。张载认为,人即使成为了圣王,与天道相比也仍然不如天道完美与广大:
圣人,人也。人则有限,是诚不能尽道也。圣人之心则直欲尽道,事则安能得尽?如博施济众,尧舜实病诸。尧舜之心,其施直欲至于无穷,方为博施,言朔南暨,声教西被于流沙,是犹有限,此外更有去处,亦未可以言众。然安得若是!修已以安百姓,是亦尧舜实病之,欲得人人如己,然安得如此!
因为人即使成为了圣人,毕竟圣人还是人,是人就有实存上的局限,圣人之心“直欲尽道”,但“事则安能得尽”!尧、舜是公认的圣人,也无法真正做到“尽道”。因此,直接做到“诚者,天之道”是不太可能的。
之所以张载认为“诚不能尽道”,可能他认为虽然《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但这个“天之道”明显是人之道对天道的价值投射。因为,所谓“诚”,本指人而言,《中庸》立诚为天道,则是以人道预设天道,《中庸》认为“自诚明”者,是由本体至工夫(由天道之诚到人德性之明);而“自明诚”者,是由工夫至本体(由人之德性修明而至天道之诚)。一般认为,“自诚明”直接由本体人,显得“高明”和“洒脱”一些,是为“上行路线”;“自明诚”由工夫人,则显得“愚钝”和“渐慢”一些,是为“下行路线”。
ISBN751619638X,978751619638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王绪琴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