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华录:花蕊夫人宫词中的晚唐五代 9787559617194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4170858 类别: 图书 国学 集部
编辑推荐

“考明(花蕊夫人宫词)时代及内容所陈之史实,远此研究作者为重要也。”——浦江清

“如此行乐,不骄不佚,有文士气。如魏文帝、唐玄宗一流人,足以当之。”——明代钟惺评花蕊夫人宫词

“(魏承班)逊于薛昭蕴、牛峤,而高于毛文锡,然皆不如王衍。……” ——王国维《人间词话附录》

清代江顺诒读《红楼梦》记曰:“正如白发宫人,涕泣而谈天宝,不知者徒艳其纷华靡丽,有心人视之,皆缕缕血痕也。”深探花蕊夫人的时代背景及宫词所记种种,梦幻绮影,哀绝沉沦,颇有同感。——苏泓月

·花蕊夫人流传至今的近百首宫词,多角度记录了王建时期已有、王衍时期扩建的蜀宫宣华苑之生活百态,是了解晚唐五代宫廷文化的珍贵文化遗产。
·苏泓月以翔实考据、细腻文笔、灵动诗心,重新考证《花蕊夫人宫词》各家版本,辨析其人真身,破解字句之中隐匿的皇家秘密,再现中国艺术史上无与伦比的五代风华。
·装帧典雅隽秀,方脊软精。封面拼接大红草麻纸与白色雅络纸,烫印双凤团花纹、比翼飞鸟,纹样皆出自花蕊夫人夫君、前蜀开国皇帝王建墓中的宝盝,以此吉光片羽,与宫墙朱红,共同映照出前蜀短暂的繁盛与辉煌。

作者简介

苏泓月,金陵人,学者、作家,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主攻中国美学方向),现居北京。著有传记《李叔同》、中国古代音乐名物考《古乐之美》、长篇小说《盗国》。第十二届文津图书奖、2016年度中国好书奖得主。

目录

序 摩诃古池,西蜀迷楼
一些扑朔迷离——花蕊夫人宫词之真本数目
渐渐云开雾散——花蕊夫人宫词之断代问题
风月繁华之盛——花蕊夫人宫词之皇家迷楼

卷一 宫阙楼台 三十六宫连内苑,太平天子住崑山
卷二 绣陌交通 翠辇每从城畔出,内人相次立池边
卷三 良工巧物 青锦地衣红绣毯,尽铺龙脑郁金香
卷四 花果栽植 未到末春缘地暖,数般颜色一时开
卷五 宴饮行乐 昭仪侍宴足精神,玉烛抽看记饮巡
卷六 应时饮馔 酒库新修近水傍,泼醅初熟五云浆
卷七 四时嘉节 法云寺里中元节,又是官家诞降辰
卷八 闲情逸趣 独自凭阑无一事,水风凉处读文书
卷九 骑马射猎 预排白兔兼苍狗,等候君王按鹘来
卷十 歌台舞榭 夜夜月明花树底,傍池长有按歌声
卷十一 谪仙冠裳 会仙观内玉清坛,新点宫人作女冠
卷十二 宫人日常 六宫官职总新除,宫女安排入画图

跋 宣华阆苑,红楼月明

附录一 花蕊夫人宫词全录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序言

序 摩诃古池 西蜀迷楼

少时读西蜀花蕊夫人宫词,常 幻想“楼槛层层映水红”的叠漾迷 离,槛内人身披羽衣,清歌唱咏, 槛外人被丝弦管乐带入云霄,走钢 丝一样,以为神游迷楼之上,乘鸾 遇真人。直到 2014 年,初生起渺 茫心愿,重注花蕊夫人笔下迷楼般 繁艳胜景,又恐因无知不慎妄言, 便决心重新进行考证。
研究根 基, 建立在真本数目 和断代问题上,倘若两桩事情弄 清,则道路通畅,减少错误偏差。 初着手究底,受惠于浦江清先生于 1947 年春发表于《开明书店二十 周年纪念文集》中《花蕊夫人宫词 考证》一文,正是前人对宫词真伪 及断代工作的严密落实,令我有信 心继续向深处研究发掘,否则便没 有今日对花蕊夫人笔下的五代蜀宫 旧苑面貌之呈现。
一些扑朔迷离
花蕊夫人宫词之真本数目

宫 词, 简便 说, 即咏叙宫中事之 词。 先 秦《 诗》 三百,《关雎》《鹊巢》为始;两汉乐府歌渐兴;唐时最盛, 多是五言、七言声歌,短则四句,长则联章。以《宫词》 为题者有张籍、顾况、张祜、杜牧、朱庆馀等,均是单阕 或数阕短章。中唐王建作百首七言《宫词》,为联章宫词 之始,同时代王涯作三十首《宫词》,晚唐元稹作九十句 七言《连昌宫词》。五代十国,历仕各朝的和凝作百首宫词, 唯独西蜀花蕊夫人,不同于之前捻弄词句的文臣,她以宫 廷女性视角书写百首宫词,为那个短暂时代留下别致的卷 帙浩繁之鸿篇。宋徽宗赵佶作《宣和宫词》,喜效花蕊夫人笔墨,遣词造境,多处神形皆似。而这位杰出宫廷女作 者的身份及她笔下那座真实存在于历史中的锦绣阆苑,宛 若夕照残锦,始终面目模糊。
注释花蕊夫人宫词,必先择善本为之,诸本中,数目 不同,真伪混杂。于是追根溯源,探看花蕊夫人宫词被发 现之初时情状。关于背景故事有数个版本,内容大致相同。 其一是北宋僧人释文莹《续湘山野录》,根据明崇祯年间 毛晋汲古阁《津逮秘书》本,文曰:
王平甫安国奉诏定蜀民、楚民、秦民三家所献书可入 三馆者,令令史李希颜料理之。其书多剥脱,而二诗弊纸 所书花蕊夫人诗,笔书乃花蕊手写,而其辞甚奇,与王建 宫词无异。建之辞,自唐至今,诵者不绝口。而此独遗弃 不见取,受诏定三家书者,又斥去之,甚为可惜也。遂令 令史郭祥缮写入三馆。既归,口诵数篇与荆公,荆公明日 在中书语及之,而禹玉相公、当世参政愿传其本,于是 盛行于时。文莹亲于平甫处得副本,凡三十二章,因录 于绸……
由文莹和尚的陈述结合历史考证可知,宋朝开国不 久,宋太宗效唐制,建立昭文馆、集贤院、史馆收藏图书 经籍,总称崇文院,又在院内建秘阁,从三馆中选善本图 书、字画入阁收藏。北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 1072 年), 崇文院校书、秘阁校理、王安石之弟王安国(字平甫)奉 诏定蜀、楚、秦三家所献书入三馆,并令令史李希颜协同 料理此事。三家书多因旧而剥脱,从中发现两张“弊纸”
(“弊”通“敝”,即破旧简陋之纸),上书花蕊夫人诗,
认为出自花蕊夫人亲笔。文辞殊奇,类似中唐王建所作之宫词,但王建宫词,从唐至宋,流传甚广,诵者不绝,花 蕊夫人之诗却不见流传而遭遗弃。王安国既然奉诏定三家 书入馆,便不愿弃之不顾,于是吩咐令史郭祥将它们抄录 入三馆,自己又口诵了数篇给荆公即其兄王安石。翌日, 王安石在中书省与人提起,禹玉相公、当世参政分别是王 珪、冯京,他们表示愿意传布这些诗章,便得以在当时盛 行起来。文莹和尚从王安国那里得到副本,抄录三十二章, 从年代看,他的陈述比较可靠。
浦江清先生当年校定宫词时专有说明,《湘山野录》 以汲古阁本为佳,但他所借阅汲古阁刊本有缺页,暂借 不到《津逮秘书》,可惜未见三十二章全貌,不得已自 二十五章以下,依《学津讨源》本及其他本。数年前,我 所幸觅得,细对照,后七章有四处不同,仅是个别用字, 但不致影响原意。现列如下:《学津讨源》其二五“树影 花光杳接连”,汲古阁《津逮秘书》本为“树影花香杳接 连”,其二六“兰桨把来齐拍水”,汲古阁本为“兰桨棹 来齐拍水”;其二七“罨画船飞别浦中”,汲古阁本为“罨 画船飞到浦中”;其三一“含羞急过御床前”,汲古阁本 为“含羞走过御床前”,而此句在北宋刘攽《中山诗话》 中与《学津讨源》本相同,说明早在北宋流传时,已出现 誊误现象。
据浦江清先生所阅季沧苇旧藏明万历仿宋本花蕊夫 人宫词,序文署名王安国,与文莹和尚之言极其一致, 序曰:
熙宁五年,奉诏定蜀民、楚民、秦民三家所献书可入 三馆者,令令史李希颜料理之。其书多剥脱,而得二弊纸所书花蕊夫人诗,笔书乃出于花蕊夫人手写,而词甚奇, 与王建宫词无异。建自唐至今,读者不绝口。而此独遗弃 不见取,前受诏定三家书者,又斥去之,甚为可惜也。遂 令令史郭祥缮写入三馆。而口诵数篇与左相王安石,明日 与中书语及之,而王珪、冯京愿传其本,于是盛行于时。 花蕊者,伪蜀孟昶侍人。事在国史。王安国题。
从诏字提行看,依袭宋本之旧,则此文在世上流传, 被认为权威之说至少七百余年。
因为南宋初年胡仔撰《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中的一段 话,浦江清先生认为王安国那篇序文大有疑点,书曰:
王平甫云:熙宁间,奉诏定蜀楚秦氏三家所献书,得 一弊纸所书花蕊夫人诗,共三十二首,乃夫人亲笔,而辞 甚奇,与王建宫词无异。自唐至今,诵者不绝口,而此独 遗弃不见取,前受诏定三家书者,又斥去之,甚可……惜也。 谨令缮写入三馆而归,口诵数篇于丞相安石;明日中书语 及之,而王珪、冯京愿传其本,于是盛行于世。夫人伪蜀 孟昶侍人,事具《国史》。
这段话和释文莹之述、王安国之序如出一辄。浦江清 先生的质疑是,宫词由郭祥誊录入崇文院三馆后,王安国 才将花蕊夫人宫词诵于其兄,王珪、冯京传出宫词后,方 盛行于世。那么王安国为宫词作序时,不可能已经盛行, 且当初写入三馆时,必有题识,王安国称王珪、冯京,均 不可能直呼其名,而宜用禹玉、当世之字。





后记

跋 宣华阆苑 红楼明月
历经两宋的文人邵博撰《闻见后录》,有一则轶事:

近李西美帅成都,士陈甲者馆于便斋。夜月色中,有 危髻古裳衣妇人数辈,语笑前花圃中,甲殊不顾。有甚丽者诵诗:旧时衣服尽云霞,不到迎仙不是家。 今日楼台浑不识,只余古木记宣华。 又诵:小雨廉纤梅子黄,晚云收尽月侵廊。 树阴把酒不成醉,何处无情枉断肠。忽不见。今府第故蜀宫,岂当时宫女尚有鬼耶?按《蜀梼杌》,宣华,故苑名。

将宋人夜间奇遇录于此,权当曾经生活在阆苑仙宫里的宣华美人踏着月光,香魂归返。那个神秘的夜晚,百花圃中,笑语连连。其中甚丽者,李昭仪?李玉箫?还是花蕊夫人与翊圣皇太妃摩挲古树,感慨吟诵。树前楼台,已不识她们的危髻莲花冠、七彩云霞衣,旧年风尚,两百年后成古装。“尽日绮罗人度曲,管弦声在半天中”的重光、 会真之殿,清和、迎仙之宫,蓬莱、丹霞之亭,荡然无存, 绕过花丛,捉迷藏的仙人洞,再寻不见。

洪迈在《夷坚志》中亦记述此事,以为是孟蜀宫人, 殊不知“不到迎仙不是家”,实指前蜀少主王衍造宣华苑时的迎仙宫。家国破碎时,这位口衔玉璧出降升仙桥的“呆童”君王,和曹雪芹笔下口衔玉石落草荣国府的“呆根”公子,性情相似。

一个是阆苑仙葩,生长帝王家的韦婕妤何不是宣华阆苑里一株碧桃花;李昭仪静夜纸窗绘墨竹,窗外月明风轻,李玉箫执板小唱“月华如水浸宫殿,有酒不醉真痴人”;晓钟声罢,红纱窗前,刘宫人的秀发重又挽起新赐云鬟;不知何处传来几声马儿嘶鸣,但见鞍鞯盘龙闹色妆,一位罗衫玉带佳人手执紫游缰,忽然挥鞭掉转方向,策马直向小红楼奔去……细密珠帘般黄梅雨后,南宋的晚云收尽,前蜀的明月,重新浸映宣华池,薄薄地洒在十里水槛回廊。

当年,普慈公主省亲时,王衍十一岁,尚不知蜀王宫会有一座盛载青春的园林,成就海棠宴、牡丹宴,曲水流杯,沉檀仙女对捧金樽,里面盛着五云浆;银灯高照的殿内,这里新翻酒令著辞章,那边执箭投壶巧藏钩;宴散后,月初斜,无限宫嫔乱插花;花前廊下,修仪独对锦笼鹦鹉 念宫词;春日池畔,才人濡墨向彩笺录新诗……这些画面组成了一千多年前的红楼梦。这里有太虚高阁凌波殿,少 年王衍乘着羊车巡幸,到最后终究千红一窟,万艳同悲。前蜀大厦将倾时,蜀王宫那座红楼前,有一条肥遗现身,之后无影无踪。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宝玉判词《西江月》,同样适于被后世误读的王衍。姽婳词一段,曹公特意写给读者看,倘若那块补天废料长成“栋梁之材”的模样。紧接着,宝玉离开众人,一丸冷月下,为芳魂归天的晴雯悲吟《芙蓉女儿诔》。

前蜀中书舍人王仁裕在《王氏闻见录》中记下王衍东赴秦州时的三首诗,每首结构相同,前半部分帝王口吻,气势磅礴,继而转入平淡,由彼顾我,末两句极富诗意,隐藏这位少年君王不被人知的心声,他的收尾是“此去将登涉,歌楼路几千”“回看城阙路,云垒树层层”。幻想中踏歌远行,回望重重羁绊的现实世界,已被云山碧树朦胧隔开。

过白卫岭,王衍应和韩昭“吾王巡狩为安边”诗,对曰: “先朝神武力开边,画断封疆四五千。前望陇山登剑戟,后凭巫峡锁烽烟。轩王尚自亲平寇,嬴政徒劳爱学仙。想到隗宫寻胜处,正应莺语暮春天。”在歌颂先主王建扩疆功绩、蜀境军队防守的威武之势后,发生微转,轩王指多次率军亲征的王建,嬴政则指慕仙学道的自己,这与他在失国后俘囚路上作歌“尽是一场傀儡”之心境相同。最后落在“想到隗宫寻胜处,正应莺语暮春天”,道出心中所想。隗宫是秦州北绝顶之上的道教圣地隗嚣宫,他何尝不向往仙家真人的骑鸾乘鹤,褪去君王的赭黄袍,一身春衣做诗人,他渴望的不过是暮春时节,听莺儿在林中笑语,与自然共欢。那样的画面,曾晳对孔子言志时描述过:“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历史无情,暮春未到,王衍和他的群芳迅速泣血谢幕。

《红楼梦》七十回,众人在史湘云的启发下填柳絮词,探春作上阕,暗指将来众芳离散,宝玉随即吟出下阕:“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诗人都拥有一颗天心,像冥顽石头,混沌出离,像寂寥草木,柔而坚芬,他自然知道春天的秘密,知晓生命的离散聚合。无论流浪的灵魂以何种形态归来,相惜者都能轻易在命运的山海间认出彼此。你看见花落了,你可知道,花终是不会落的。失散的魂魄,会在诗咏里重遇,失忆的往事,会在断章里连续。宋词云“况人间,一瞬浮花蕊”,当你翻到这页,从前旖旎的梦,被翾轻翻过;当你合上书页,旧时无限春光,被暂时掩闭。

宣华阆苑,百花汀洲,不少气息与《红楼梦》里的大观园相似。故事总是真实又虚幻,而今重阅,就像花蕊夫 人所写“嫩荷花里摇船去,一阵香风送水仙”,昔日光景不复重来,余香遗韵仍在虚空飘荡。世人不厌繁难为《红楼梦》寻找真相,我更愿意在真实存在过的那座红楼废墟里,拣拾一千多年前的如梦往事。

清人唱百花词,终叹:“彩云中,望不见,散花天女;春宫内,难觅个,花蕊夫人。觑得破,假机关,花开花落;悟得着,真消息,非色非声。”感谢你陪着一起做这个梦,简短跋文,加上起始的冗长序言,连同九十八篇花蕊夫人宫词详解,如此,成一百篇整,仅是梦之开始。

或依浦江清先生在七十多年前所言,用旧时月下,危髻古衣裳的宣华故人吟诵的两首诗来续花蕊宫词,成百篇圆满,最为妙绝,“惟读者无嫌其太凄咽耶”!
今之宫词释成,不谈凄咽。宣华阆苑,众芳重现,细雨不暗,红楼月明。

苏泓月 丁酉年闰六月初三辰时于北平城东宝月山房

文摘

五云楼阁凤城间,花木长新日月闲。三十六宫连内苑,太平天子住崑山。

时是乱世,对生命尚抱热情的人们,正偷享片刻欢娱。
倘若花蕊夫人留下的近百首宫词犹若一幅细笔青绿山水长卷,则由此首为总起,画卷轻轻展开,并不着急展露五代前蜀王宫的真容,而先由高远空阔处取势,以一段仙气蒸腾中的全景山水定下全篇基调。云山雾罩中,纵观其天真气象,于是,凡琐碎实景、纷杂人物皆不先出。
起笔有高楼,尽在瑞云间。“五云楼”与“凤城”,仅是虚指,包含对盛唐遗风的追崇。五云者,青、白、赤、黑、黄五色祥云也,凡楼高入云有仙家气派,古人好称“五云楼”。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安排唐明皇与杨贵妃在仙宫重聚,“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道家典籍中记载王灵仙母、金华仙女常在五云之中的绝空之宫里游玩。
“蜀王殿上华筵开,五云歌从天上来。”曾有一位名叫金五云的唐宫中嫔在大蜀国的宫筵上献艺,布衣文人陈陶于席间聆听,作诗留记。这是前蜀武成元年(公元 908 年),开国皇帝王建称帝次年。那晚,金五云唱的是王维《伊州歌》,词曰“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曲终谢王侯,更衣后,她坐在南边不起眼的一头,泪满香腮,自叹音声未老,人已老,对诗人缓缓道出辛酸身世:战乱时她被迫随王建部队的军吏离开唐昭宗的宫殿入蜀,不觉已经二十年矣,犹若当年教坊琵琶伎裴兴奴在水边遇见江州司马白居易,诗人颇感人生无奈,“须臾宴罢各东西,雨散云飞莫知处”。
从唐王宫到蜀王宫,金五云不曾改名。“五云”作为一个祥瑞的词,任朝代更迭,仿佛气象永新。洛阳诗人李九龄入宋时,前、后蜀政权已经彻底覆灭,生逢时代更替的他,既目睹后蜀的繁华,又经历宋廷新政的革旧。他去过由唐高宗始建、又由前蜀后主王衍重修的青城道观上清宫,赋《上清辞》五首,其一云:“入海浮生汗漫秋,紫皇高宴五云楼。霓裳曲罢天风起,吹散仙香满十洲。”字里行间尽是对盛唐最后一幅旖滟风景的追怀。
“凤城”,此处比喻宫城。传说秦穆公爱女弄玉与女婿萧史,二人吹箫引凤,便双双乘鸾凤,升入仙道,他们的升仙台,后人称作凤凰台,乘鸾引凤之城即凤城。蜀人何光远撰笔记小说《鉴诫录》,记载花蕊夫人与其姐翊圣皇太妃游青城山一事,她们在丈人观相继题诗,太妃云“不羡乘鸾入烟雾,此中便是五云乡”,一句诗同时用了 “乘鸾”“五云”两个典故。彼时,前蜀开国皇帝王建已经驾崩,花蕊夫人扶持自己的儿子、少主王衍嗣位为前蜀后主,因此被尊为顺圣皇太后,其姐则为翊圣皇太妃,姐妹共事一君,历史并不鲜见。
历代画家常以“五云楼阁”为题作画,从传世品来看,年代几乎都晚于五代,诸多构图意境与这首宫词贴近。在“五云楼阁”与“凤城”之间,少不了“花木长新日月闲”。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凡经营下笔 , 须留天地。何谓天地?有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间方立意定景。”作为花蕊夫人宫词首篇,数笔即呈现一派舒朗旷阔的开卷气象。日月闲闲,天地廓阔,时间与空间仿佛没有边际;宫阙楼台,在立意定景的主轴线上,簇拥长新花木,四季更迭不萎。画面既不过分凝艳,也无繁乱之嫌,没有王城的静穆威严,有的是安适无忧的太平逸气。
“三十六宫连内苑”,《礼记?昏义》述周代后妃制度 :“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各宫数目及司职,历代不一,“三十六宫”只是形容宫阙数量之多。道教认为:“二仪之间,有三十六天,中有三十六宫,宫有一主。”历代人们形容后宫,或引申于此。唐人徐凝咏赵飞燕,有“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飞燕一朝得专宠,后宫美人皆如身在秋夜,日子格外冷清漫长。
“内苑”原是宫中园林,前蜀王建时代已有,它在嗣位后的王衍手上完成扩建,成为一座全新的大内禁苑,原有的“三十六宫”相对而言便是旧宫。仿佛《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有一些人仍住在原处,身为新皇帝的母亲和姨母,花蕊夫人与其姐翊圣皇太妃迁入这座全新的内苑,受王衍宠爱的妃嫔及她们的宫女侍臣也陆续迁入苑中。彼时, “三十六宫”已冷清空寂,而与之相连的“内苑”才是宫词中所叙述故事与景象的主要发生地。
在花蕊夫人宫词这张漫长画卷中点缀的具体景物,除了起烘托作用的花木,内苑便是了,她和苑中所有年轻人一样,生命最欢乐的时光在这里度过。关于内苑布局及各殿阁的详名,在之后的宫词里,将依场景渐次告知。
“太平天子住崑山”,崑,同昆,传说中的万山之宗,《山海经?西山经》:“西面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昆山是天帝之下都,守护神为天兽陆吾,阴阳家将风水龙脉源头引向昆仑,后被奉为道教神山,仙家居处。《拾遗记》卷十:“昆仑山有昆陵之地,其高出日月之上。山有九层,每层相去万里。有云色,从下望之,如城阙之象。四面有风,群仙常驾龙乘鹤,游戏其间。”自汉代始,蜀人崇道信教,蜀地成为道教圣地。花蕊夫人以昆山作喻西蜀的锦绣山川,似乎暗示这一切并非人间实像,繁华一梦,譬如朝露。
“太平天子”可用于所有太平时代、治国有方的天子。唐人郑綮撰 《开天传信记》中,武则天见李隆基:“此儿气概,终当为吾家太平天子也。”它和花蕊宫词各篇散见的“君王”“官家”“大家” 等笼统称谓一样,指蜀王宫里的年轻君主。
在许多场景里,关于皇帝的真容,或远望,或近观,或背影,恍惚瞬息即过;而花蕊夫人自己的形象,自始至终不见一字描写,她仅是以一双明慧的旁观者的眼睛,操持纤丽笔墨,记录下所见所闻,留与后人评阅。
ISBN9787559617194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作者苏泓月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