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存59:古书源流(上) 9787513028165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4213879 类别: 图书 国学 集部
编辑推荐

《古书源流》对古代文献学和目录学著作进行专门集合整理,以经史子集为分类标准,为相关读者和研究者提供集中的文献查阅便利。上册为卷一"总述",收录的主要是大部头文献相关章节的节选,包括《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通志·校雠略》《章氏遗书·校雠通义》等。

作者简介

李继煌(1891~1960),湖南绥宁人。1905年,与其兄李继辉赴靖州考取同榜秀才,兄弟联芳,闻名全县。次年,同时进入绥宁县立高等小学堂读书。1907年,由县政府一同保送到湖南西路师范学堂就读。1913年,因成绩优异,被一同派赴日本公费留学,系绥宁县内最早的出国留学生。李继煌在日本结识林伯渠、郭沫若等进步人士,思想受到熏陶。 1922年从日本毕业回国,受聘于湖南省立二师任教,兼任常德《沅湘日报》等报刊编辑。1925年前往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并兼任《农民文艺》编辑,曾慷慨解囊助林伯渠从事地下工作,以纾其经济困难,此事在《林伯渠日记》有所记载。1926年回湖南,任省立第二师范教务长。期间,进步学生与右派学生发生冲突,闹出命案,危急之时,李继煌设法救出学生领袖粟裕、滕代远、刘彦文等,资助他们连夜投奔革命军,参加北伐;并出面请好友调解,救出蒋兆骧、邓兴民、杨杰舜等中共党员。马日事变后,李继煌到北伐36军任中校秘书,代军部草拟反蒋檄文--《告皖省民众书》,痛斥蒋介石背叛革命的罪行。后,被迫离开军队重返教育界,先后任教于长沙一中、兑泽中学、常德中学、干城国立商学院、长沙克强农学院。曾编写中学国文教科书和珂罗版《中国古画》10余册;着《中国文化史》《儒道两家关系论》《古书源流》;译《英伦风土志》等。新中国成立后,在湖南省文史馆任文史委员,直到1960年病故,享年69岁。

目录

古书源流序
古书源流卷一 总述
编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本书分两编记录从清朝前期发展的历史:开创时期(自清朝创业至三藩平定)和全盛时期(康熙中世至乾隆末年),阐述清朝统治者消灭明朝残余势力、建立新的统治王朝及为雄护新政权而采取的各种文治武功,清王朝逐渐走向鼎盛,为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的重要贡献。
本书适合负褒自远而至者,不可胜算。石室兰台,弥以充积,又于东观及仁寿阁集新书,校书郎班固、傅毅等典掌焉。并依七略,而为书部,固又编之,以为《汉书·艺文志》。董卓之乱,献帝西迁,图书缣帛,军人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犹七十余载;两京大乱,扫地皆尽。
魏氏代汉,采掇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秘书监苟勖,又因《中经》,更着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羣书: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日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日景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日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大凡四部,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但录题及言,盛以缥囊,书用缃素;至于作者之意,无所论辩。
惠怀之乱,京华荡覆,渠阁文籍,靡有孑遗,东晋之初,渐更鸠聚,著作郎李充,以勖旧簿校之,其见存者,但有三干一十四卷。充遂总没众篇之名,但以甲乙为次,自尔因循,无所变革。
其后中朝遣书,稍流江左。宋元嘉八年,秘书监谢灵运造四部目录,大凡六万四千五百八十二卷。元徽元年,秘书丞王俭又造目录,大凡一万五千七百四卷。俭又别撰七志:一曰《经典志》,纪六艺、小学、史记、杂传;二日《诸子志》,纪今古诸子;三日《文翰志》,纪诗、赋;四日《军书志》,纪兵书;五日《阴阳志》,纪阴阳图纬;六日《街艺志》,纪方技;七日《图谱志》,纪地域及图书:其道、佛附见,合九条。然亦不述作者之意,但于书名之下,每立一传,而又作九篇条例,编乎首卷之中,文义浅近,未为典则。
齐永明中,秘书丞王亮,监谢脏,又造四部书目,大凡一万八干一十卷。对清史感兴趣者及相关研究者阅读使用。
ISBN9787513028165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李继煌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