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阅读经典——律诗 7806761632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659780 类别: 图书 少儿 文学天地 诗歌民谣
中国诗歌的发展,共有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四言诗的时代,第二阶段是五言古体的时代,第三阶段是律诗的时代。律诗的完成对于整个诗史具有极深刻的意义。因为四言诗发达于先秦,所以有关它的发源情形,迄今无法探悉。五言古诗自汉迄齐梁,发展了四、五百年(假设五古始于西汉枚乘,到梁末尚不满四百年。),不论是诗的规格(篇幅大小、对仗),或是内容题材,都经常在演变着,可以说是一个活火山似的变动中的诗体。律诗则不然,它稳定地维持着八旬的形式,具有严格的格律——但是,我们也知道,古往今来,才人辈出,断断没有一种不变的规格,可以约制各时代所有的诗人。因此,在这个限定规格的诗体内部,不可避免的将会有许多不同的创作理论掺入,而各逞其是,不论何种理论,均是为了使这个诗体更能够适合于有个性的创作。这些理论当中,有的已经成为体系的著作,有的只是单篇零卷的意见。
导言 中国诗歌的发展,共有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四言诗的时代,第二阶段是五言古体的时代,第三阶段是律诗的时代。律诗的完成对于整个诗史具有极深刻的意义。因为四言诗发达于先 秦,所以有关它的发源情形,迄今无法探悉。五言古诗自汉迄齐梁,发展了四、五百年(假设五古始于西汉枚乘,到梁末尚不满四百年。),不论是诗的规格(篇幅大小、对仗),或是内容题材,都经常在演变着,可以说是一个活火山似的变动中的诗体。律诗则不然,它稳定地维持着八句的形式,具有严格的格律——但是,我们也知道,古往今来,才人辈出,断断没有一种不变的规格,可以约制各时代所有的诗人。因此,在这个限定规格的诗体内部,不可避免的将会有许多不同的创作理论掺入,而各逞其是,不论何种理论,均是为了使这个诗体更能够适合于有个性的创作。这些理论当中,有的已经成为体系的著作,有的只是单篇零卷的意见。 流传在诗论史上的两个最常见的话题,一个就是“学古”,一个就是诗的“体格的研究”。后者也就是“诗法”。这两个话题,有时被分开讨论,有时被混合来讨论,与各个时代不同的风气有关。为了顾及这一事实,以便真确地测绘出唐宋两代诗学史的现象,在下文里我将依时代来讨论诗学演变的经过,并且毫不偏倚地兼顾上述两个话题。 唐代 律诗的产生,现在比较进步的文学史家,都认为在六朝就具有雏形,然后在唐初才正式成功,到王孟李杜大量写作之后才流行——这只是五律的状况,七律还要迟一点——六朝至唐初这一段律诗形成的过程,我称之为“律化”过程。 律化期间,诗论的重心,便放在规划律诗的格式上,不过,那时候他们还不称这种诗为律诗,律化乃是本诸于诗人对诗的艺术性的本能要求而发生的。是对当时流行的诗风所作的改良。这个运动的第一步,便是沈约提出的四声八病之说,四声就是“平、上、去、入”,八病是: 一、平头: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同声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犯者名为犯平头。 二、上尾:五言诗中,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名为上尾。 三、蜂腰: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似蜂腰也。 四、鹤膝:五言诗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央粗,似鹤膝也。 五、大韵:五言诗若以“新”为韵,上九字中,更不得安“人”、“津”、“邻”、“身”、“陈”等字,既同其类,名犯大韵。 六、小韵: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名为小韵。 七、傍纽:五言诗一句之中有“月”字,更不得安“鱼”、“元”、“阮”、“愿”等之字,此即双声,双声即犯傍纽。 八、正纽:五言诗“壬”、“衽”、“任”、“入”四字为一纽,一句之中,已有“壬”字,更不得安“衽”、“任”、“入”等字。如此之类,名为犯正纽之病。 如果把这八病和律诗平仄谱拿来核对,你就可以发现两者的关系牢不可分了。 不过,沈氏的规定稍嫌太严,所以就有人加以修改,如《文镜秘府论》就说:“上句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同平声不为病,同上占入声一字即病。若上句至第二字与下旬第二字同声,无问平上去入,皆是巨病。”(《西卷》)沈约本人并没有在自己的作品中试验八病的学说,直到梁简文帝和庾信才把八病的原则拿到作品来实验了,律诗句子的平仄谱,就是在简文帝手中完成了雏形。到了唐朝开元年间《文镜秘府论》出现时,律体已经成立,因此《文镜秘府论》重新检讨“八病说”的理论,就比沈约来得宽和与合理。 ……
ISBN7806761632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尺寸32